《中药大辞典》:枫柳皮拼音Fēnɡ Liǔ Pí 别名枫杨皮(《湖南药物志》)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树皮。全年可采。 原形态枫杨,又名:柜柳(《尔雅》郭璞注),枫柳(《唐本草》),桦柳、鬼柳(《群芳谱》),麻柳(《草木便方》),溪麻柳、大叶柳、水槐树、溪榉、溪杨、燕子树、柳丝子、嵌宝枫、平阳柳、蜈蚣柳、臭树柳、溪口树、枸树、榉仔、元宝树。 落叶乔木,高可达18米。树皮幼时赤褐色,平滑,老则黑灰色起裂;枝有长软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20~30厘米;小叶11~25片,但顶端小叶往往不存在,叶轴有窄翅并被短毛;小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齿,上面绿色、平滑,下面主脉及叶腋有毛。花黄绿色,雌雄同株,葇荑花序;雄花序腋生,数个一簇,生于老枝上;花被苞片状,先端裂成1~4片;雄蕊6~8枚;雌花序生于当年枝的顶端,花柱单一,柱头2裂,于房1室,具1胚珠。坚果,成熟时两侧小苞增大成长圆形或稍窄的翅,果序下垂,长约30厘米,外果皮薄,内果皮坚硬。花期5月。 生境分部多生于溪边、河岸,但较干燥之处亦能生长。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东等地。 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 性味《唐本草》:"辛,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治龋齿痛,疥癣,汤火伤。 ①《唐本草》:"主风、龋齿痛。" ②《东北药植志》:"洗疥疮等皮肤病。"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痒,杀虫。加盐可以治癣。" ④《四川中药志》:"杀虫,解毒。涂汤、火伤及久疮。" 用法用量外用:捣绒塞牙缝,煎水含漱或熏洗,或酒精浸搽。 注意《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禁口服。" 复方①治牙痛:麻柳皮捣绒,塞患处或噙用。(《四川中药志》) ②治疥癣:枫杨皮、黎辣根、羊蹄根。用酒精浸搽。(《湖南药物志》) ③治癞疬头:枫杨鲜树皮四两、皂荚子二两(捣碎)。水煎,洗患处。(《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烧伤:取枫杨树二层皮2斤,地榆根0.5斤,乌桕根皮0.5斤,加水适量,煎至500毫升,过滤。用药前应清洁创面,除去异物和脓性分泌物,剪除水泡,然后喷上药液。治疗14例,均有一定效果。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枫柳皮拼音Fēnɡ Liǔ Pí 别名枫杨皮 出处出自《唐本草》。 《唐本草》:枫柳,出原州。叶似槐,茎赤,根黄,子六月熟,绿色而细。剥取其茎皮用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 C.[P.ste-roptera C.DC.var.sinensis Graeb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剥取树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18-30m。树皮黑灰色,深纵裂,幼树具长柔毛和皮孔,叶痕明显。冬芽细长有柄,裸露,被锈褐色毛。髓部薄片状。叶互生,多为偶数羽状复叶,少有奇数羽状复叶,长8-16cm,叶轴两侧有狭翅,小叶10-28枚,长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2cm,宽2-3cm,先端钝圆或短尖,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有细小的疣状突起,中脉和侧脉腋内有1簇极短的星状毛。葇荑花序,与叶同时开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单生于去年生的枝腋内,长6-10cm ,下垂,雄花有1苞片和2小苞片,并有1-2枚发育的花被片,雄蕊6-18;雌花序单生新枝顶端,长10-20cm,花序轴密被星状毛和单毛,雌花单生苞腋内,左右各有1个小苞片,花被片4,贴生于子房,子房下位,2枚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2裂,果序长20-45cm,小坚果长椭圆形,长6-7mm,常有纵脊,两侧有由小苞片发育增大的果翅,条形或阔条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平原溪涧河难滩、阴湿山地杂木林中,喜光,现已广泛栽培于庭园或道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台湾、东北和华北仅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怕霜冻,耐旱又耐湿,喜光,稍耐荫。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上均能生长。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9-10月待翅果由绿变黄绿色时采收,随即播种,或翌春于1月将种子与湿沙均匀混合贮藏,2月中旬催芽,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子萌动后播种,约经10-15d出苗。苗高4-5cm间苗、定苗。秋季株高1m时进行假植,第2年春季移栽。栽后截干。移后截干。移植时株距不应太大,因树木易弯曲,要待株高3-4m时再扩大行株距;幼树萌蘖应及时除去;修剪宜在树液流动前时行。病害有丛枝病,虫害有桑白蚧、刺蛾、蚜虫、白蚁、核扁叶甲、桑粒肩天牛。 性味辛;苦;性温;小毒 归经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杀虫;敛疮。主风湿麻木;寒湿骨痛;头颅伤痛;齿痛;疥癣;浮肿,痔疮;烫伤;溃疡日久不敛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或乙醇浸搽。 注意有毒,不宜内服。《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禁口服。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风、龋齿痛。 2.《东北药植志》:洗疥疮等皮肤病。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痒,杀虫。加盐可以治癣。 4.《四川中药志》:杀虫,解毒。涂汤、火伤及久疮。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