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骨碎补图片 拼音Gǔ Suì Bǔ 英文名RHIZOMA DRYNARIAE 别名肉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岩姜、岩连姜 来源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 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两侧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及须根残留。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维管束呈黄色点状,排列成环。无臭,味淡,微涩。 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水(1:12:2.5::3)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骨碎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烫骨碎补:取净骨碎补或片,照烫法(附录Ⅱ D)用砂烫至鼓起,撞去毛。 性味苦,温。 归经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用量3~9g;鲜品6~15g。外用鲜品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骨碎补拼音Gǔ Suì Bǔ 别名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石庵闾(《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猬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冬、舂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原形态①槲蕨,又名: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群盖。 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厘米,宽4~9厘米,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厘米,宽约0.8~1.3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5~13厘米,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厘米,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毫米,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根茎上的鳞片(骨碎补毛)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石莲姜槲蕨,又名:近邻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茎肉质粗肥,横走,密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鳞片,其边缘有睫毛。叶二型,无毛,营养叶淡棕色,革质,阐卵形,长8~16厘米,宽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叶柄长8~20厘米,叶片长25~45厘米,宽20~30厘米,矩圆形或矩圆状卵形,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对略短或不缩短,中部的长12~18厘米,宽1.5~2.5厘米,渐尖头,边缘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靠近主脉,无囊群盖。 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④崖姜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茎肉质粗厚,横走,密生棕色长条形有睫毛的鳞片。叶簇生,无柄,光滑,硬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宽15~25厘米,羽状深裂,向下部渐狭,中部以上的裂片长10~20厘米,宽约3厘米,全缘,无毛,先端长尾状渐尖,基部有关节,叶脉明显,网状,网眼有分离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近圆形或长圆形,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 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