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

2021-4-21 16:54| 发布者: 浪淘沙| 查看: 1242| 评论: 0

摘要: 《中国药典》:骨碎补图片拼音Gǔ Suì Bǔ英文名RHIZOMA DRYNARIAE别名肉碎补、石岩姜、猴姜、毛姜、申姜、爬岩姜、岩连姜来源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 ...

⑦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⑧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⑨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成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

⑩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⑾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水煎服。(⑨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①《纲目》:"骨碎补,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昔有魏某久泄,诸医不效,垂殆,予用此药末,入猪肾中煨熟与食,顿住。盖肾主大小便,久泄属肾虚,不可专从脾胃也。《雷公炮炙论》用此方治耳鸣,耳亦肾之窍也。按戴原礼《症治要诀》云,痢后下虚,不善调养,或远行,或房劳,或外感,致两足痿软,或痛或痹,遂成痢风,宜用独活寄生汤,吞虎骨四斤丸,仍以骨碎补三分之一同研,取汁,酒解服之,外用杜牛膝、杉木节,萆薢、白芷、南星煎汤频频熏洗,此亦从肾虚骨痿而治也。"

②《本草求真》:"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

③《本经续疏》:"骨碎补(《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

④张寿颐:"骨碎补,甄权谓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上热下冷。盖温养下元,能引升浮之热,藏于下焦窟宅,是以可治上热下冷。李濒湖谓研末同猪肾煨食,可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实火之齿痛。阆仙朱先生,尝用以治寒痰凝滞,牙关不利,颊车隐痛之骨槽症,甚有捷验。又凡阴虚于下,而肝胆浮阳抉痰上凝之齿痛,牙槽不利,及阴寒逼阳上浮之喉痛喉癣诸症,用此亦颇有效,皆即濒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阳邪实盛者,类皆不可妄试。昔人每谓此药入肾治骨,并能治骨伤碎,因得此名者,皆当识得此意,非阴虚有热之骨痛骨痿,果可以一概主治也。戴元礼《症治要诀》谓痢后下虚,不善调养,遂成痢风,则以肾之虚寒而言,此药温肾,能起骨萎宜矣。惟痢后风之脚软膝肿,亦有阴虚生内热者,则宜魏玉璜之一贯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

临床应用①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

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停服骨碎补后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②治疗鸡眼

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骨碎补

拼音Gǔ Suì Bǔ

别名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庵 (艹闾)、过山龙、石良姜、爬岩姜、石岩姜、碎补、树蜈蚣、地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搜山虎、肉碎补、猴掌姜、石连、姜、石巴掌、毛姜、申姜、岩姜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1.《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2.《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3.《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

4.《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

来源药材基源:为槲蕨科植物槲蕨、秦岭槲蕨及光叶槲蕨、崖姜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rynaria fortunei(Kunze) J.Smith[Polypadium fortunei Kunze]2.Drynaria baronii (Christ)Diels [Polypodium baronii Chirst; Drynaria sinica Diels]3.Drynaria propinqua (Wall.)J. Smith[Poly-podium propinquum Wall.]4.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Ching[Poly-podium coronans Wa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燎去毛状鳞片。

原形态1.植株高25-40cm。根状茎横生,粗状肉质,密被钻状披针表鳞片,有绿毛。叶二型;槲叶状的营养叶灰棕色,卵形,无柄,干膜质,长5-7cm,宽约3.5cm,基部心形,背面有疏短毛,边缘有粗浅裂;孢子叶高大,纸质,绿色,无毛,长椭圆形,宽14-18cm,向基部变狭而成波状,下延成有翅膀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对,略斜上,长7-10cm,宽2-3cm,短尖头,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网状脉,两面均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沿中脉两侧各排成2-3行;无囊群盖。

2.植株高20-50cm。根状茎横生,肉质,粗约1cm,密被红棕色、披针形鳞片。叶二型;沿叶轴和叶脉有疏短毛,营养叶稀少,长圆状披针形,深羽裂;孢子叶具有狭翅的柄,基部有关节;叶片阔披针形,长20-40cm,中部宽5-10cm,深羽裂几达叶轴,两面沿叶脉和叶轴被白色短毛;裂片20-30对;宽5-15mm,钝尖头,边缘具缺刻状据齿;叶脉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无囊群盖。

3.植株高达60cm.根状茎肉质,横生,被不透明棕褐色的披针形鳞片。叶二型,无毛;营养叶阔卵形,长8-15cm,宽5-10cm,浅羽裂至深羽裂;孢子叶叶柄长8-20cm,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叶片长25-45cm,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20-30cm ,羽状深裂达叶轴;裂片披针形,互生,两面光滑,边缘略加厚,有疏浅缺刻;网状叶脉明显。无孢子囊群盖。

4.植株高80-140cm。根状茎粗状,密被棕色长线形鳞片。叶一型,簇生成圆形中空的高丛;叶片长80-140cm,先端渐尖,中部以下渐狭,但近基部又渐变宽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向下渐裂成状,两面光滑无毛,全缘;叶脉网状,两面明显,网眼内有单一或分叉的小脉。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交叉处,每对侧脉之间有1行,圆形或通常澡第三回小脉延长,成熟时呈断线形。孢子椭圆形,孢壁具小刺或小瘤块状纹,无囊群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附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中岩石或树干上。

2.附生于海拔900-2800m的林缘石上或山谷岩石间。

3.附生于海拔500-24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

4.附生于海拔1000-19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3.分布于西南及广西。

4.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骨碎补毛下一篇:骨牌蕨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