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乌毛蕨贯众 为植物乌毛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状或棱柱形,上端稍大;长10~20厘米,直径5~6厘米;呈棕褐色或黑褐色。根茎直立,粗壮,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扁圆柱形,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脱落处呈小突起,粗糙;质坚硬,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内面的两个稍大。叶柄基部较粗,外侧有一瘤状突起,簇生十余条须根。气微弱而特异,味微涩。 产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⑥苏铁蕨贯众 为植物苏铁蕨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稍弯曲,多已纵切成两半或横切、斜切成厚片。根茎粗壮,直径3~5厘米,密被极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少量鳞片,或叶柄残基全被削除;质坚硬,横切面圆形,灰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边缘呈不规则圆齿形,外皮黑褐色,皮层散布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中柱维管束十数个,多呈"U"、"V"字形或短线形,排成一圆圈,形成花纹。叶柄基部切面近圆形,直径5~8毫米,密布小黑点,维管束6~10个,排列成环,鳞片呈棕黄色毛茸状,松软。气微弱,味涩。 产广东、广西。 ⑦狗脊蕨贯众 为植物狗脊蕨的干燥根茎。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挺直或稍弯曲,下端较尖;长6~26厘米,直径2~7厘米;红棕色至黑褐色。粗壮的根茎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及须根和鳞片。叶柄残基半圆柱形,镰刀状弯曲,质坚硬,折断面可见维管束2~4个,内面的一对大,成"八"字形或"ε3"形排列。叶柄基部常生出1条弯曲的须根。鳞片靠近顶端较多,棕红色,片状,全缘。气微弱,味微苦涩。 产浙江、湖南、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粗茎鳞毛蕨根茎主要成分为绵马素,系一种复杂的间苯三酚衍生物,性不稳定,能缓缓分解而产生三叉蕨素及白三叉蕨素;又含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绵马次酸。另含有挥发袖、绵马鞣质、脂肪、树脂等;尚含三萜化合物羊齿烯、茉烯-b、铁线蕨酮、茉醇、茉醇-29雁齿烯等。 荚果蕨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甾酮、蝶甾酮。 紫萁根茎含坡那甾酮-A、蜕皮松、蜕皮甾酮。 乌毛蕨根茎含绿原酸。 狗脊蕨根茎含淀粉(29.5%或48.5%)、鞣质。 欧洲鳞毛蕨根茎含绿原酸、绵马酸、黄三叉蕨酸、副三叉蕨素、低三叉蕨素、三叉蕨酚、白三叉蕨素、三叉蕨素、三叉蕨宁、黄三叉蕨宁、低三叉蕨酚及绵马次酸等。 药理作用贯众品种较多,药理试验时大多未作鉴定。 ①驱虫作用 粗茎鳞毛蕨,即东北贯众,根称绵马,含粗绵马精49.17%,可作欧绵马的代用品,驱除绦虫。欧绵马能麻痹绦虫,应用历史已很长。国内报告,贯众(品种未经鉴定)在体外对猪蛔有效。粗茎鳞毛蕨还能驱除牛肝蛭。其复方煎剂对牛片形吸虫病及阔吸盘吸虫病有治疗功效。 ②抗病毒作用 上海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烈抑制作用,在小鼠(滴鼻法)试验上也有效。但作用较弱。此抗病毒作用与其所含鞣酸有关(含14.5%)。陕西亦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PR6)、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作用。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的组织培养上,也证明贯众对479号腺病毒3型、72号脊髓灰质炎Ⅱ型、44号爱可9型、柯萨奇A9型、柯萨奇B6型、乙型脑炎(京卫研1株)、140号单纯疱疹等七种有代表性病毒株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欧绵马的水煎剂也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③抗菌作用 江西、湖南、广东报道,当地贯众有某些抑菌作用,但效力不强,农村中作饮水消毒或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据称,对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 ④对子宫的作用 煎剂及精制后的有效成分对家兔的离体及在位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收缩增强,张力提高。粗茎鳞毛蕨注射液对豚鼠(0.1~0.7毫升。每毫升相当生药50毫克)、家兔(O.8~1.3毫升)的离体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运动频率及紧张度均增加,振幅减小,大剂量呈现强直性收缩;但换洗后,仍可恢复正常。蛾眉蕨贯众对子宫作用不甚明显。据报道,贯众与拳参等组成的"止血净",外用有止血、镇痛、消炎作用。 炮制贯众:用清水稍浸,取出,早晚各洒水一次,润软,切片,晒干。贯众炭:取净贯众片炒至焦黑色为度,喷洒清水,放凉。 性味苦,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苦,有毒。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一《经》苦,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咸涩。" ④《陕西中草药》:"味涩、苦,性寒,有小毒。"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苦甘,温。" 归经入肝、胃经。 ①《本草新编》:"入阳明胃经,亦入心、肺。"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④《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①《本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②《别录》:"去寸白,破症瘕,除头风,止金疮。" ③《本草图经》:"止鼻衄。" ④《滇南本草》:"祛毒,止血,解水毒。" ⑤《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毒,漆毒,骨哽。" ⑥《会约医镜》:"治邪热腹痛,解时行疫气。" ⑦《奉经续疏》:"治喉痹,消顽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