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葛谷拼音Gě Gǔ 出处《本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种子。 化学成分种子含油15%及γ-谷氨酰基苯丙氨酸。 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 功能主治①《本经》:"主下痢。" ②《纲目》:"解酒毒。" ③《医林纂要》:"补心,清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葛谷拼音Gě Gǔ 英文名Seed of Lobed Kudzuvine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P.thunbergiana(Sieb.et 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2.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打下种子,晒干。 原形态1.野葛 多年生落叶藤本,长达10m。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圆柱状,肥厚,外皮灰黄色,内部粉质,纤维性很强。茎基部粗壮,上部多分枝。三出复叶;顶生小叶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长5.5-19cm,宽4.5-1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有时浅裂,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两边不等,背面苍白色,有粉霜,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叶盾状着生,卵状长椭圆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蓝紫色或紫色;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萼钟状,长0.8-1cm,萼齿5,披针形,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辩狭椭圆形,较旗瓣短,常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长6-9cm,宽7-10m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 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图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边草丛中及较阴湿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种子含油15%及γ-谷氨酰基苯丙氨酸。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心;胃;肺经 功能主治健脾止泻;解酒。主泄泻;痢疾;饮酒过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各家论述1.《本经》:主下痢。 2.《纲目》:解酒毒。 3.《医林纂要》:补心,清肺。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