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2021-4-26 16:23| 发布者: 橘井泉香| 查看: 1421| 评论: 0

摘要: 《中国药典》:甘草拼音Gān Cǎo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 ...

10.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甘草甜素能对抗小鼠由士的宁引起的中毒;当给小鼠注射硝酸士的宁0.1mg,在10分钟内对照组死亡率为100%,而实验组(预先注射甘草甜素12.5mg)的死亡率为58%;当士的宁剂量减少为0.03mg,则对照组的死亡率为58.3%,而实验组则无死亡。甘草浸膏和甘草甜素都有解毒作用,对水合氯醛、士的宁、乌拉坦和可卡因都有较明显的解毒作用;对印防已毒素、咖啡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和巴比妥的解毒作用次之;对索佛拿(Sulfonal)及阿托品几无解毒作用,而对肾上腺素的中毒则有加强的倾向。解毒作用的成分为甘草甜素。有报道研究了甘草及其成分对组胺所引起的中毒的影响,结果证明甘草甜素与维生素B1结合的化合物解毒作用最强,甘草甜素次之,而其分解产物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则较差,曾报告甘草甜素对破伤风毒素有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也有解毒作用。总之甘草及其制剂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生甘草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明显增加,表明对肝药酶具有诱导作用,可能是生甘草解毒的机理之一。

11.抗肿瘤作用:甘草酸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还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其单铵盐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口服也有效。甘草次酸对大鼠的移植Oberling 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其钠盐在最大耐受剂量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及肉瘤-45细胞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甘草甙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变化。大戟酯二萜醇(12-0-teTCMLIB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对二甲苯蒽(DMBA)致小鼠皮肤癌的促发作用,可被甘草甜素显着抑制。

12.其它作用:利用听觉电生理方法和均加技术,以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客观指标,研究了甘草次酸对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影响。给豚鼠肌肉注射甘草次酸100mg/kg后,由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电位和听神经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听神经动作电位反应阈值降低,表明甘草次酸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在使用浓度为8×10(-3)mg/ml和4×10(-2)mg/ml时,对乙酰胆碱酯酶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50%抑制率时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5.6±1.4μg/ml和21.8±1.1μg/ml。这两种药用有效成分对乙酰胆碱脂酶均呈竞争一非竞争型混合抑制。

毒性1.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甘草水浸膏小鼠LD50静脉注射为1.9432±0.467g/kg,腹腔注射为6.8466g/kg,皮下注射为7.8192g/kg。甘草浸膏小鼠皮下注射的LD100为3.6g/kg,死因为呼吸麻痹,甘草甜素小鼠皮下注射最低致死量为1g/kg,甘草次酸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308mg/kg,Fml00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760mg/kg。甘草次酸给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LD50为101mg/kg。

2.用甘草水煎剂给豚鼠连续灌胃6周,每日用量2g/kg,观察其慢性毒性。结果给药组动物体重比对照组略有增加,但未出现浮肿;实验期间无死亡,脏器重量检查仅肾上腺重量稍有降低,为长期给药由于甘草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所致。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①取本品粉末1g,加50%乙醇25ml提取,滤液作供试液;另取甘草酸铵盐、甘草甙、异甘草甙对照品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 薄层板上,以正丁-乙醇-氨水(5:1:2)展开,用50%硫酸溶液喷雾,烘烤,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色斑。②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h,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l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水溶液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量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l%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酸-甲酸-冰醋酸-水(30:2:2: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至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炮制1.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2.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3.《雷公炮炙论》: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4.《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

5.《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心;肺经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注意1.《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2.《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3.《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复方炙甘草汤《伤寒论》:心阴两虚。甘草泻心汤《伤寒论》:误下而脾虚。甘草附子汤《伤寒论》:营血受伤。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四肢拘挛疼痛。茯苓甘草汤《伤寒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证。

各家论述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宜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消息意会之可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摘录《中华本草》











123456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甘草头下一篇:甘肃棘豆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