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93|回复: 2

[寓医深长] 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之医者三戒是何道理

[复制链接]

3

主题

17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1-1-27 2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不自治,佛不渡己(或卦不自断); 医不叩门,道不轻传; 医不戏病,患不辱医。 前人智慧不可量,很久以前古人就有此“医者三戒”。作为古人建立在对人性深刻解读或洞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规矩,至今读之仍深感其义。
     医不自治: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医生能给别人治病,但不能医治自己的病,是谓自己家人乃至亲朋好友之疾均勿轻易介入;也有作“医不自治”、“卢医不自治”(语出《梅山先生墓志铭》)。因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给人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由于患病的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至亲,在使用这些中药的时候,容易掺杂太多顾虑和患得患失的思想,这会影响医者客观的分析和精确的诊断思维,稍有不慎,就容易误诊误治。
     医不叩门:是说行医者不能主动去叩问别人的病情,哪怕是朋友、邻居。一方面是责任主体的划分;另一方面是求医者需有虔诚、尊敬之心。对医者需要起码的尊敬与尊重,看病时要有求医的虔诚和平和的心态。对医患来讲才能正常的进行交流和沟通,进一步的诊疗才能继续顺利进行下去; 此外,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急也无用。甚至会让患者觉得送医上门者另有所图。
      医不戏病:要求为医须严谨认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论虽有夸张之嫌,然也确实道出医疗之谨慎周祥。凡夸大病情或隐瞒病情均属戏病之举。
     凡我医者,能恪守此三戒之界,虽非良工,然更非庸医矣。

      一、医不自治,佛不渡己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宫廷御医,还是处江湖之远的民间医生,他们都相信一句话,“能医不自医”,意思就是说自己的医术再高明,也很难治好自己的疾病。按理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对于自己的疾病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只是逻辑层面。
      中医诊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望色、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难得准确的信息;痛苦之中,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相对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是存在“医不自治、佛不渡己”的现象。
      在西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淳于意,他父亲重病在身,他给他父亲治病,却总是迟迟不见效,他反复查看了他父亲的病情,又反复查看了开出的药方,没有问题啊,可就是病情不见好转。有一天,淳于意因公外出,就将他父亲委托他徒弟治疗,没想到的是,他徒弟看了淳于意开的药方,发现其中一味毒剧中药的剂量太小,于是加大剂量,没想到一剂汤药下去,竟然真的起到了“重剂起沉疴”的效果。淳于意回来后,发现他父亲竟然痊愈了,于是询问了相关情况,他徒弟交代了加大药量的事情,淳于意恍然大悟。由于所用的这味中药是毒剧中药,而重病的又是自己的父亲,他不敢加大剂量,所以药力总是差一点,于是喝的药就成了隔靴搔痒,作用不大。而他徒弟只把师公当成是病人,于是按方抓药,结果很快痊愈。
      又比如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有一次自己生病了,都八天没吃东西,自己用药就是不见效,而此时一个好不知名的青年中医张元素自告奋勇为他诊治,刚开始刘完素还瞧不上张元素,所以刚开始都没正眼瞧一下张元素,谁知道,张元素两味药就把刘完素治好了,这也让张元素从此名声大噪,开创了易水学派,还培养了杰出的李东垣、王海藏等弟子。
      为什么会“医不自治”呢?主要是因为中医用药时,其中可能不乏会使用毒剧中药,比如附子、乌头之类的,由于患病的是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至亲,在使用这些中药的时候,容易掺杂太多顾虑和患得患失的思想,这会影响医者客观的分析和精确的诊断思维,稍有不慎,就容易误诊误治。
      高明的医生,肯定比平人更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例如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钱乙、李时珍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60年以上?在古代60岁上的人就相比如今90以上的人,他们能活这么久,很明显与其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而一个平时十分注重调理身体的医生,他一旦得病,就必定是大病急病,严重的病症加上高龄的身体,纵使再高超的医术,怕也无力回天。所以,这也是“医不自医”的原因。
      这就像济世活佛一般,他能渡千万人,可就偏偏渡不了自己
      在“医不自医”的理由中,还隐含医者汲取同行长处的态度和品行-----《章太炎全集》中章太炎先生自述:1921年3月,患了黄疸初愈之后的章先生,又病于宿食,他自己用平胃散,但食后每日下午发热不已。他自知这是阳明少阳病的表现,就将小柴胡去黄芩易芍药来服用,可连服四五剂都不应,又加芒硝下之亦不解。无奈,求治于钱塘名医仲右长来治,仲医生把脉问疾,又看了章先生所用之后云:“此病挟热,诊脉得阳微结,何乃去黄芩加芍药,此小误也!”于是,将原方去芍药还黄芩,稍减生姜用量让其服,只两剂药下,即汗出神清。太炎先生大为折服,叹曰:“增损一味,神效如此!”


     注:此文(段)及其后两文(段)源自搜狐“金兰中医学和梅斯


  相关阅读医之“病有四难”和“六不治”与“十不治”

3

主题

17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医不叩门,道不轻传   
      医不叩门,是一句俗语,说的是医生不能主动去叩开患者的家门,即医生不要去主动送医上门。有人理解为即使医生发现或知道别人有了病,只要人家不请你诊治,自己不要主动上门去毛遂自荐。朋友或邻居也是一样,有时候也包括对自己的至亲。
      当然,求医者非常恭敬地求医,上门与否则是次要。这不是摆架子,事实上,古代名医常常‘来往病者之家,虽祁苦寒大暑,未尝少惮,如遇清贫者,时常施与周济’,心有悲天悯人之高尚情怀。‘神医’是百姓对这些大医的称谓,这背后,有对人格、精诚医术、品格的赞许。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所有人都忌讳被说有病;第二是当身体没有症状的时候,一般人都不会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第三是医者虽然是好心提醒,但常人未必领情。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所以,医者一般不会主动扣门来非要给人治病不可。这就像是一个得道高人不会轻易将平生绝学随意传授他人一样。
      (一)传统习俗文化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就直接反映出在古代人们也是很忌讳医生上门去指出自己身上的疾病的,即“医不叩门”。这种风(习)俗一直保持到现今社会。
      医不叩门,有请才行。古时,医者是一个十分被尊重的职业,就连《史记》都为医者有专门的传记,还有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更是将中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坐堂行医,一种是走方郎中,也叫做“游方”或“铃医”。
      坐堂行医的传统观念,认为医生就该坐在诊堂中等待患者上门,即便医术再高明,也不会主动走街串巷吆喝着要上门给患者治病的。或者等待别人的延请,也保证有充裕的时间来为病人服务。
      外出行医的“游方”也有行为规矩,如民间过年时医药行业忌讳出诊,怕“触霉头”,除非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平时出诊,也忌讳敲患者的门,故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
      为了保守职业技能的秘密,民间又有医生郎中“施药不施方”的说法。
      总之,古代的中医,“坐堂行医”才是正道。
      (二)误会反感它图
      医不叩门”即不能强拉病人,如果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强拉病人就更不对了。“医不叩门”,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太主动了,您自个儿跑到患者那里,冲患者说,我来给你治治吧,患者会觉得你特不靠谱,而且颇为反感,他绝对会拒绝你,甚至是迁怒于你,然后凌晨跑到大医院去排大队挂号去,看看你说的是虚是实。
      
患者自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分,急也无用,甚至让患者觉得送医上门者另有所图。凡属此类之疾,治愈理所当然,稍有差错则颜面丢尽、无法交代。还有现在保健养生市场,鱼龙混杂,令人心有余悸。从广大人民的心理来讲,一般如果不是自己主动求医问药,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特别是现在医患关系不太协调,会引起诸多误会。
     (三)疗效与依从性
      中医治病有其自身的特点,病人对医生的信任至关重要。《素问·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有些病,病人不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对气血阴阳毫无认识,不信任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这种情况下是难以取得治疗效果的。或者说是做无用功。
     皇甫谧所著《甲乙经》序:汉有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当年的王仲宣年轻气盛,二十多岁就做了侍中大夫,所以,根本就没把张医圣的话入在心中,给他开的五石汤也没有服用。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果然双眉脱落,这个时候才想起张仲景的话,但已悔之晚矣。世人多如此!
      如果叩门治病,即使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病人的期望值可能更高,心情更加急迫,反而影响治疗计划。如果效果不好,病人反生怨气,于病人和医生都极为不利。
      另外,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随之调整。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神医,奢求药到病除是不现实的。如果病人对医生没有起码的信任与尊重,就不可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中途放弃治疗。当然医生也有责任每次将诊断结果和基本病理给病人讲解清楚,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如果医生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难免的。
      文革期间,对医不叩门的思想做过批判,认为是孔孟复辟之道的流毒,是资产阶级的医疗作风,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认为医不叩门是千百年来的反动儒家说教,一些儒医以“医不叩门”为盾牌,拒绝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认为医不叩门,好像医生很清高,不为任何人所驱使,是自欺欺人。这种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
      医者父母心,
一般情况下,看到患者有需求,都会伸出援手。但是,人心是最难揣测的。扁鹊当时医术闻名天下,都是民间传闻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但他遇到蔡桓公的时候,告知蔡桓公身体有疾,需要及早治疗,却遭到了蔡桓公的嘲笑,直到蔡桓公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时,扁鹊无能为力,只好逃离。
      从医是一门高尚的职业,难于屈尊。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为了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遵守“医不叩门”的古训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医不戏病,患不辱医
      所谓“医不戏病、患不辱医”,是指医患之间要全力配合,医者给患者看病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不要把患者的病情当作儿戏,也不要把看病当作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更不要和患者开玩笑。但同时,患者也要全面相信医生,并尊重医生,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0: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不扣门,就医自重——看病请遵循几点,医患配合好,疾病康复快。
      1、请挂号排队就诊。挂号是对医生价值的尊重,排队是对其他候诊病人的尊重,只有尊重别人,自己才会受人尊重。
      2、如果您是看病的患者,医生一定会根据诊断确定最好的治疗方案。如果你是熟人,医生一定只是讲解疾病,建议治疗,甚至会推荐你去其他医院治疗。因为“医不叩门”。你如果信任,就应该请他为您制定最好方案。
      3、在吃饭喝茶时候,请不要让医生给你看病号脉。找医生号脉,不要坐在沙发上让给你号脉。你尊重别人,你尊重自己,就应该在诊脉桌前看病。你懒惰不想动,想图省事,医生即使给你号脉也是敷衍一下,简单说说。绝对不会那样认真的确定治疗方案。看病是个严肃的事情,你认真对待,才是对的。
      不要怪医生,“医不叩门”自古有之。尊重医生,尊重自己!



       注:此文(段)及其前两文(段)源自搜狐“金兰中医学社和梅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