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考与建议 面对由疫情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全面思考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与症结,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规模,调整结构,对标岗位胜任力,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体系 针对医疗卫生人才缺口问题,应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并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药学、养生康复等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并重视不同人才在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目标,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类型人才。 尤其对于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增加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开设数量,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点设置的同时,也鼓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博士攻读公共卫生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另一方面,以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调整医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医学类专业中,增加公共卫生类课程比例,提高医护人员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同时,增加中医疫病学、“治未病”学等相关教学内容,将中医理论融入到各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势。
(二)从国家的层面高度重视中医,将“中西医并重”落实到位 尽管“中西医并重”方针已提出多年,但实际仍存在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中医药教育规模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类课程少等问题。从各方面看,中医药并未实现真正的“并重”。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决策层力度仍不够。以甘肃省为例,该省能够走出一条中医为特色的医改之路,正是由于甘肃省卫生部门决策层的大力支持。政策决策的支持是最大的支撑与保障。二是我国的医疗模式并未真正改变,中医药并未真正全面参与并深入到医院的各个临床科室之中,因而由医疗卫生激发产生的对中医药及其相关人才的需求则相对较少,也使得中医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充分的发挥出来,缺乏发展壮大的驱动力。三是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的科普工作仍不到位,使得科学界同仁与民众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均不深入。特别是科学界有些同仁对中医抱有偏见,也成为“中西医并重”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医疗卫生系统角度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扩大中医在医疗体系中的占比,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真正推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扩大中医临床与科研人才规模、提升中医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等途径,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此外,在增加中医医院的同时,应在西医为主导的综合医院中,使中医师进入各临床科室,与西医共同融合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以治病救人为根本宗旨的未来医学。 从教育系统来说,一是要扩大中医药教育规模,切实解决人才后备不足的现实问题。二是在西医院校、综合院校的临床医学等专业中,增加中医学、中药学类课程比例,将中医药类教学内容纳入其课程体系,增加中医药的文化认同。从人才培养阶段即开展中西医交叉融合,使西医也懂中医,能够做到相互取长补短。三是加强中医药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界同仁真正了解中医,理解中医智慧,共同携手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尤其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积极探索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教育模式,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四是中医药文化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进入民众视野,使中医药文化广泛传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