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34|回复: 0

[灸法康复] 什么是雀啄灸,雀啄灸有什么功效?

[复制链接]

14

主题

6

回帖

379

积分

版主

积分
379
发表于 2020-11-9 14: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半夏微凉 于 2020-11-9 14:17 编辑

雀啄灸也是艾条悬灸中的一种方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对准穴位一起一落的进行灸治,给予穴位或局部一个间断性的冷热刺激,从而发挥和加强经络、腧穴的治疗作用,促使远端或局部的疾病得到痊愈。


雀啄灸

雀啄灸

【功效】

行气活血,宣痹镇痛。

【适应症】

用于感冒、急性疼痛、高血压病、慢性泄泻、网球肘、灰指甲、疖肿、脱肛、前列腺炎、晕厥急救以及某些小儿急慢性病等症。

【灸材准备】

艾条,火柴或打火机,灰盒等。

【施灸方法】

在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将点燃端对准施灸穴位或部位,在穴位或部位的上方进行垂直运动,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来回上下反复有规律进行,使病人感到有突然热突然凉的交替,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

医生在操作时,要先将肘部固定在一个恰当的位置,然后利用腕部的力量进行雀啄灸。施灸开始时可将艾灸燃烧着的近端离施灸部位近一些,一般可到2cm左右。随着热感的不断增加,逐渐将距离拉开拉大,尤其是在燃烧着的近端接近皮肤时,要让病人在施灸时有较明显的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但不能出现烫伤。对小儿患者及皮肤知觉迟钝者,医者宜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分置穴位两旁,以感觉灸热程度,以避免烫伤。

一般而言,燃烧点离皮肤的最大距离应控制在8cm左右为宜。雀啄的速度以病人心跳的频率为度,即病人心跳一次,雀啄灸来回一次。施灸时间以30分钟为宜,也可根据距离远近及施灸部位的不同予以增减。如在近端施灸时,可将施灸时间减少为15分钟,在面部施灸,则应将施灸时间减少为5分钟,只要病人施灸点出现3厘米左右的红晕即可停止施灸。雀啄法治疗一般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或不计疗程。

【注意事项】

(1)临床上雀啄灸多可配合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并注意穴位局部消毒。

(2)雀啄灸不可距离皮肤太近,尤其是失去知觉或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要防止烫伤。

(3)施灸中要注意,艾条积灰过多时,要离开人体将艾灰吹去后再灸,以免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临床应用】


      预防感冒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
      治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双侧同选。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方法为将艾条由距皮肤2.5cm处逐渐及近,至患者觉灼痛为一壮,每次约灸10壮,每周1次,不计疗程。
      疗效:63例患者经过8次治疗,预防的有效率达95.2%。艾灸次数越多,疗效越显著。


       泄泻
       取穴:
      主穴:肾俞、脾俞。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天枢。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 穴,所有穴位双侧同用。拇、食、中指(可两手同时施灸),持住上端燃着的艾条,其余两指伸直或稍屈,以小指、无名指固定在被灸的穴位附近,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或远或近,一起一落,如雀啄食似的施灸,每次每穴约灸6min左右,以局部感觉温暖、舒适出现红晕时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4日。
       疗效:共治脾肾阳虚型泄泻 30例,均经治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痊愈24例,显效4例,进步2例。总有效率为100.0%。


      高血压
      取穴:百会、足三里。
      治法:先灸百会,后灸双侧足三里。操作时灸条从远处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灼烫为一壮,艾火与皮肤表面距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处向穴位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热又为一壮,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10壮。每日1次。不计疗程。定期就诊复查。
      疗效:共治318例,均停用降压药物,灸疗后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压效果。灸前平均收缩压166.5mm汞柱,灸后为142.3mm汞柱,降低 24.2mm汞柱。灸前平均舒张压为108.7mm汞柱,灸后为95.3mm汞柱,降低13.2mm汞柱。经统计,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评为显效者231例,占72.6%; 2周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评为有效者60例,占18.9%;经治2周,血压无改善27例,占8.5%。总有效率为91.5%。


      中风患肢水肿
      取穴 :百会、患侧肩*k、曲池、外关、合谷、中渚、环跳、阳陵泉、太冲、悬钟。
      治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活动施灸,每次施灸约1小时,每穴施灸5~6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对中风患侧肢体水肿的患者共166例,经2个疗程雀啄灸治疗后,痊愈41例,显效74例,有效4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2%。艾灸对甲皱微循环的检测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翳风。
     治法:仅取患者穴区。取药艾条两根,用胶布固定在一起后同时点燃,右手在翳风穴处施雀啄灸法,左手掌心向下,以食、中两指为主在翳风穴周围轻轻触动缓解患者局部不适感,并感知其皮肤温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距离。每次施灸30min,至翳风穴处出现红晕、潮湿为度。每日 1 次,l 个月为一疗程 。
疗效:共治33例,均为青少年。结果:痊愈 21例 , 好转 9 例 , 无效3。总有效率达90.9% 。


     痰湿阻肺证
     取穴:隐白。
     治法:双侧均取。令患者取仰卧位或正坐位,暴露双脚前部,采用临床常用的药艾灸条两支,同时点燃,用正火灼烤双隐白穴,患者自觉局部有灼热感为度,长时火力过猛亦可采用雀啄式灸法。一般施灸40~50min,灸后可见局部潮红,偶尔有起水泡者亦无妨,可用针灸针刺破,涂少许龙胆紫,次日可继续施灸。若见体质虚弱者可酌加足三里(双)穴。一般情况可只灸隐白穴,1日 1 次,7次为1疗程。
疗效:13例患者通过治疗后,观察其症状完全消失,其他功能均恢复正常者11例,显著好转并不再用药者1例,因治疗中断而无效者1例。治疗时间最长者2个疗程,最短者0.57个疗程(4次)。总有效率92.3%。


      脐周痛
      取穴:主穴: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痛在脐上者配灸水分、下脘;痛在脐下者配灸关元,气海、大敦;痛在脐旁配天枢、大横。
      治法:主穴每次取2~3个,配穴据疼痛部位而选。将药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采用雀啄灸法,使施灸部位有明显的温热感,以患者可忍受为限。每穴施灸约5~10min。根据症情,每日施灸1~2次,7日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23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


     脱肛
     取穴:主穴:百会、长强、足三里。
     配穴:分二组:(1)心、肝(左侧耳穴);(2)脾、肾(右侧耳穴)。
     治法:主穴百会必取,另加一穴。主穴用雀啄灸法。令患者正坐,分开头发暴露百会穴,持点燃1.5寸长的艾炷置于艾灸盒内,对准穴位施灸15~20min。自觉局部发热有向下传的感觉。灸长强穴,个患者取俯卧位,手持点燃艾炷对准穴位,行雀啄灸大约15min,使肛门有向上收缩的感觉。足三里用雀啄法灸,以患者自觉温热量为度。每次灸20min。。耳穴用针刺法,耳穴皮肤作严格消毒,用0.5寸不锈钢毫针,针尖达皮下至耳软骨之间为宜,每5min行针1次,留针20min。每日施灸 1 次,病情严重时可灸 2 次,针刺为每日治疗1次。7~12日为1个疗程,间隔3~5日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192例,结果:痊愈137例,显效3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8%。在痊愈105例中,其中3~7日治愈的15例,8~14日治愈的36例,15~21日治愈的53例,21~28日治愈的1例。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取穴:主穴:足三里、阑尾穴、曲池、中脘、天枢、气海。
        配穴:上巨虚、手三里、合谷。
        治法:上述穴位均取双侧。主穴每次取3~4 个,配穴根据症情加1~2个。。患者仰卧位,肢体穴位先针后灸:取穴部位皮肤常规消毒。下肢穴位取2寸毫针,直刺1寸~1.5寸;针刺上肢穴位时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1寸,均提插捻转至得气,以穴位局部感觉酸、胀为主,毫针刺入后,每隔 15 min行针1次, l小时后拔针,按压针孔。留针过程中施灸。腹部穴位只灸不针。灸法:用清艾条或药用艾条2根,点燃后对针刺穴位施行雀啄灸,每穴约10min灸至取穴部位皮肤潮红,其温热感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取针后即停止艾灸。每日2次,连续治疗3日为一疗程。
        疗效:临床上以术后出现肠鸣音、肛门排气作为消化道功能恢复的主要标志。 63例患者胃肠功能均在3日内恢复,其中第1d后胃肠功能恢复者 48例,针灸2日后胃肠功能恢复者10例。治愈率为100%。


     慢性前列腺炎
     取穴:主穴:会阴。
     配穴:秩边、气海、中极、关元、三阴交、。
     治法:药艾条制备:将艾叶、白芷、防风、乌药、小茴香、官桂。按8:4:4:3:2:2的比例称好后,把白芷、防风、乌药、官桂粉碎后过250目筛备用。再将艾叶碾制成艾绒后与上述药粉搅拌均匀,以优质桑皮纸卷制成药艾条备用。
用法:配穴每次取2~3穴,用针刺法。嘱患者伏卧位,取28号3寸毫针分别对准秩边直刺进针,提插捻转至穴位周围有酸麻胀重感,使酸麻胀重之针感放射至前阴,留针10min,然后出针揉按针孔。患者再取仰卧位,取28号2寸毫针分别在气海、中极、关元穴处直刺进针,提插捻转至酸麻胀重之针感放射至前阴,三阴交直刺进针,至穴位周围产生酸胀感为度,留针20min,每10min捻转行针1次。主穴用雀啄灸法。取上述自制药艾条点燃后对准会阴穴处用雀啄法灸之,灸至穴位周围皮肤出现红润有痒感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日再行下1疗程。
     疗效:共观察60例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愈39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


     癣
     取穴:阿是穴(病灶部位)
     治法:一般癣病,在病灶区艾条灸施以雀啄灸手法,每次约5~10min,以不引起2度烧伤为原则和皮肤充血为度。如为甲癣,治疗前,嘱患者用温热水将病甲浸泡30min,使其甲板软化,常规消毒,再用刀片清除碎甲及周围增生物,而且后用棉签蘸冰醋酸涂抹,另外市售艾条雀啄灸灸20min,使患部皮肤潮红,以能耐受为度。每日 1 次,治疗不按疗程,治愈为止。如患者不能坚持按规定来诊,可教给患者家属治疗。整个治疗期间,强调注意衣服消毒和杜绝再感染机会。
     疗效:治疗头癣和体癣73例。结果全部治愈:灸1次治愈者4例,2~ 3次治愈者35例,4~ 5次治愈者32例;6次以上治愈者只有2例。全部病例无1例复发和再感染。甲癣患者共治147人,临床疗效亦较满意。其中110例,经10~20次治疗,痊愈40例,好转6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8.2%。


      疖肿
      取穴:主穴:阿是穴(病灶区)。
      配穴:合谷、委中。
      治法:主穴用雀啄灸法,距离病灶约0.5~1寸,以患者感微烫为度。以疖肿最高点为中心,缓慢均匀移动艾条,灸至疖肿及其周围皮肤明显红晕、皮温微烫,疖肿处不痛为止。每次约30min,每日1次。配穴每次取 1 穴。以三棱针点剌,挤出6~10滴血。隔日 1 次。灸针都不计疗程,以愈为度。
疗效:54例初成脓疖经治2~3次全部消散;26例脓初成者经3次治疗后有10例肿痛消散、吸收,16例切开排脓后均再灸1次而愈。


     小儿腹泻
     取穴:中脘、下脘、神阙、天枢、足三里、肾俞。
     治法:每次取2~3 穴,穴位可轮流选用。点燃艾条,在施灸部位象雀啄一样忽近忽远上下移动。由于小儿皮肤稚嫩又难以表达,为防止烫伤,施灸时,医生应将中、食指分开,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根据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儿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灸2次。不计疗程 ,以愈为期。另外,治疗期间乳食应定时定量,合理安排,注意卫生。
疗效:共治770例,结果:痊愈660例(其中,经治疗1~3次痊愈615例,3~5次痊愈45例);显效42例;好转者4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7.1%


       呼吸道疾患易感儿
       取穴:涌泉、肺俞。
       治法:每次取 1 穴,双侧同取。每穴以雀啄灸法悬灸20min,悬灸方法同前之,使其热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6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
       疗效:涌泉穴组:治愈和显效率为83.4%,总有效率为95.9%;肺俞穴组治愈和显效率为79.2%,总有效率为94.3%。两组灸治呼吸道易感儿,涌泉穴组疗效略优于肺俞穴组,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妊娠呕吐
      取穴: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
      治法:
      药艾条制备:陈艾叶(2年以上)250 g,苍术50 g。先将苍术研成细末,再将艾叶揉搓成团状,两者混匀,用细麻纸(或易燃的薄纸卷)裹成长20~25cm、直径约1.2 cm的药艾条,。
       用法:每次选3~4穴,点燃艾条对准选定的穴位,距皮肤1寸上下行雀啄灸,直到所灸穴位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
       疗效:共治33例,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辅助治疗。结果,全部治愈,其中经3次治疗呕吐停止17例,经5次治疗呕吐消失11例,经7次治疗呕吐消失5例。


      小儿脱肛
      取穴:主穴:百会。
      配穴:慢性肠炎加关元,肾虚加命门。
      治法:百会穴行雀啄灸,时间为15min,病程长,病情重则延长至25min。配穴据症而加,亦用雀啄灸法,时间10~15min。加外可配合捏脊,方法为从尾骶部开始,在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及腰椎间隙处拿提各3次,并在大椎处拿提1次以增阳益气,再在各骶孔处、腰椎间隙及其夹脊处用大拇指轻揉,捏脊时应注意患儿承受力。灸法早晚各1次,8日为1个疗程。伴有细菌感染加服抗生素治疗。
     疗效:共治22例患儿,经1个疗程治疗,全部痊愈,16例半年随访无复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众养生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