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10-31 12:05 编辑
《矛盾论》、《实践论》指引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阴阳五行指导中医实践几千年,有它们的共性,“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同的是文字中的思想,异的仅仅是文字理论上的表述,本质是同,表象文字为异
(一)阴阳与矛盾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矛盾论》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对立统一,《黄帝内经》首篇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第一句话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二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对立统一,我实在看不出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有什么区别,道是相同的。 这里的矛盾就是“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这里的阴阳不就是形成天地规律为“道”,形成物质的“纲纪”",构成运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当然还会包括思维、思想的“神明之府”。 矛盾的对立统一不是无原则的平衡,而是客观存在、整体、动态下的辩证。
(二)批判“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矛盾论》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欧洲,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机械唯物论,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则有庸俗进化论。”这不就是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化验、流行病调查、循证等等?化验的指标来源于流行病调查,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双盲循证等只是从外部寻到因素,将疾病的证据看成静止不变的。 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观点,引出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而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一句表明了,“本” 是内在的矛盾,阴阳是互相依存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变化发展。 而后面的五行,就客观地指出了万物都是有互相联系的,比如“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讨论这段话的哲学意义,就是事物具有相似的特点,也就是普遍联系,而不是“永远彼此孤立”,而后有“...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 生克制化”表明事物不仅有普遍联系,而且是相互影响,变化的。 有人认为“五行”是机械的,将事物变化限定在五种类型物质里,这就是曲解五行理论,五行不止代表五种类型物质,也代表的是变化的五个过程,生、长、化、收、藏是哲学意义,事物的相互促进、相互矛盾规律、与阴阳同属一类性质,物质是多样性的,那是物质本身,而不是哲学的涵义。把五行限定于物质的就是曲解。而五行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矛盾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风木生发积累为量变,成为火热的质变,从阴阳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则为否定之否定。 传统自然哲学变化是“如环无端”,主席说传统哲学是一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天不变,道亦不变”源于董仲舒,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立的统治者的哲学,而不是自然哲学的应用。因此,不能因有这不变的道,就认为传统哲学就形而上学的。就如同主席所说的:“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而在中医的应用,客观总结自然哲学的理论在生命科学实践。 当哲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导时是应看到前进的方向,比如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等等,而哲学作为研究自然界的变化时指导时,是看到它的“如环无端”,自然界的变化是长期的,这种变化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几十代人的变化。
(三)内因与外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阴阳之论中,已经将内因与外因说的很明白了——“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同时还有一系列关于外界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不断地说明外因与内因的相关性。如: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外因致病什么情况,内因致病什么情况。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内外因相通。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讲的是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否则会因外界的变化而使内在的身体受到相应的伤害而产生疾病。就是要"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里还明确地提出外界的因素与内在的因素都会致病。 《矛盾论》运用非形式逻辑的举例,说鸡蛋能生出小鸡,是因为温度的外因与鸡蛋的内因的共同作用,而温度的外因却不会将石头的内因变成小鸡。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论》矛盾或者说阴阳,都是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而矛盾的普遍性与阴阳普遍性是同理的。矛盾的特殊性与阴阳的特殊性在于条件。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表述阴阳也有具体的矛盾,矛盾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主席也提示不同的条件下,来研究矛盾就会有差异,不了解其中的差异性,就可能产生的错误,也就是学习中医的错误:“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里更复杂的运动就是整体运动,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表面的,就是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学习更是要从客观为本,不能凭主观想象。 中医诊疗就有要求不能凭主观想象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观其脉证就是必须来源于客观表现而产生内在规律的变化,随证治之则是根据客观变化规律来判断矛盾运动,这里的客观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刻板的表现,那不是实际的客观,而是现实的客观。 客观性只能是事物运动的客观性、疾病的客观表现与规律等等,不是某个重要的作品、某些重要的研究、某人的讲话、某些重要的学说,那些仅属于某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思维、思想的记录与交流,虽然来源于客观,但是作品、研究、某人、某学说在创建有了特定的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是会发生变化的。 我们学习这些成果,也要研究他们产生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规律性,而不能局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应变化运用到自己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中去。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是客观的规律,特殊性则是产生学说等主观思维条件下的客观条件,才是真正地用唯物的观点去看各种学说、包括科学,因为我们所看学到的,是科学家研究后的结果,有相应的使用条件。 这就是《矛盾论》:“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五)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著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矛盾论》)。 这里表述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两个概念,在中医里也讲抓主证,就是主要矛盾,证明分辨八纲则是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阴阳大论中,给出的哲理语句,比如:“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说的就是看病要先抓主要的,治病要治疗根本的,从外部表现看到人内在疾病规律,治病要先从诊断入手,诊对了才有可能正确的治疗。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要看清矛盾的主要方面,阳病了就要用阴法治等等,寻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去解决它。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必须具体地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情况,不应当将上面所说的公式不适当地套在一切事物的身上。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这里就是语言的表述方法了,归结到阴阳理论里就是同一性就是“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而在不同的条件下,阴阳表现则为不同的类型:“水为阴,火为阳”、“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等等,很多,这就是同要存在的条件下、必然会形成矛盾。 而阴阳是相互斗争而且会转化变成矛盾的不同方面:“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而又相互依存的“阴平阳秘”、“阳杀阴藏”。 从上面的几点得到,正是传统哲学使中华文明长远发展,传统哲学与辩证法是同气相求,主席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才能创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实践论》、《矛盾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著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坚持客观的原则,中医的原则来源于客观实践,处理中医的诊疗必须时时地坚持这些原则,而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黄帝内经》为中医定下了千年不移的原则,不是让人机械地执行它,而是理解它内在的涵义,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唯物辩证法相通的涵义,不能以“神创”或“来源于另一文明”来解释它,而成为唯心,这样就会教条,就会形而上学,自相矛盾。 中医的阴阳哲学,将生命系统设置为整体,是生命也是物质与意识的整体、也成为物质与意识的矛盾双方,是生命的主要矛盾,组成身体之物质基础与人的思维情志必须相协调才能构成健康的生命。而西方医学只看到生理而成客观,而宗教则只看到心理面成主观,只有中医形成了二者相互关联的理论。宗教就如同气功,佛教讲空,道教讲自我,西方心理学则用催眠等等都是,通过某种仪式方法,将人的心灵放空,启动自身的自组织能力修复身体病患,如果能主动地解决这种关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一篇《阴阳应象大论》,一篇《矛盾论》观点是如此的相似。
注:本文主要内容转自岐黄道心发自网络的《从《矛盾论、实践论》《黄帝内经》领会中医理论与实践源流的深刻》之“《矛盾论》与《黄帝内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