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29|回复: 1

[国内中医药传承]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大力培育中医药特色人才

[复制链接]

3

主题

14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1-5-3 0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匡天下 于 2021-5-3 09:34 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得到改善,中医服务总量持续上升,但仍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2021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制度短板和弱项,完善了顶层设计,强调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大力培育中医药特色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中医药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中医药特色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医药院校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熟悉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医药历史文化典故,充分挖掘中医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加强通人文、读经典、重临床、强能力的综合教育,将知识传播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取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屠呦呦等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为榜样,胸怀祖国、勇于担当,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善于传承、勇于创新,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优化课程体系。《黄帝内经》提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优化课程体系,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的现象。有的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青年学生人文底蕴不足;有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得不够好,导致青年学生临床能力不足。中医药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把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统一起来,让青年学生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宽阔的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注重选拔和培养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药学的优秀青年学生,拓宽其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发展路径,完善青年学生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注重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具有师徒关系紧密、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个性专长、突出实践技能等特点,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对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理念、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传统师承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内容与形式不明确、质量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效率较低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医药快速发展的需要。院校教育有助于中医思维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中医药与现代知识的结合。中医药院校要强化医科教协同,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把传统教育的精髓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加强多层次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中医药学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摘自《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第15版  作者/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3

主题

11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2-11-30 15: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引擎”驱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夯实,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面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振兴中医药发展树立“排头兵”,培养“生力军”。

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一批批中医药人才在国家实施的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支持下茁壮成长……

十年来,中医药人才规模总量持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高位推动:打造高水平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

7月28日,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

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如何?各地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有哪些有益探索?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中医药人才?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医药工作者们建言献策,让“第一资源”激发中医药发展的“第一动力”。

“岐黄工程”的实施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位推动的重大成果。201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以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不同层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

遴选培养10名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249名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150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5000余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建立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平台布局,建设1个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30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54个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为人才成长提供支撑平台。支持建设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浙江省中医药“十百千”人才工程、江西省杏林计划、河南省仲景工程……在岐黄工程引领带动下,各省(区、市)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省级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中医药人才培养良好态势。

注重传承:建立健全中医药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医“大师班”成为高考志愿中的“香饽饽”,让不少学子圆了杏林梦。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屠呦呦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岐黄班” ,为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涌现出“铁涛班” “任继学教改实验班”“刘敏如班”等以国医大师命名的班级,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之路。

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主阵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综合改革。先后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改革成果颇丰。开展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确定中医学教育改革项目82个,22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6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学9年制培养改革,省(部)局共建21所中医药院校,建设794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

在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体系方面,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我国医师毕业后教育制度启动建设。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培训标准,启动了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遴选确定了268家三甲中医类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规培基地,支持建设70家中医规培重点专业基地,累计培训15.4万余名中医医师。累计评估183家中医规培基地,促进中医规培制度建设和培训质量提升。

在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方面,不断深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内涵建设,探索开展中医药远程继续教育,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面向中医药人员开展疫病防治全员专题培训。扩大继续教育覆盖面。每年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200余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1000余项,年均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0万余人次。

在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建设方面。师承教育规模扩大,师承教育逐步常态化。累计遴选301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5936名继承人,建设覆盖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等各类传承工作室3582个。推动各省开展覆盖省、市、县、乡各级医疗机构的师承教育项目,建立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推动师承教育由单个项目向系统化、常态化转变。

多措并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缺乏是阻碍基层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聚焦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需要,多措并举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

加强基层人才来源供给。持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项目,累计培养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生1.5万人,培训中医全科医生1.2万人,对1.6万名中医馆骨干人才、18万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

强化政策引导。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鼓励各地积极招收中医医师,引导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推动实施基层中医医师“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政策,鼓励退休中医师到基层服务。落实基层服务制度,明确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

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推动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完善评价: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激励机制

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0名国医大师和101名全国名中医受到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褒奖。作为高层次人才,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是引领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目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已成为周期性表彰项目。近年来,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中国工程院在医药卫生学部单设中医药组,在院士增选中单列中医药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各地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突出中医药特色,在医师晋升工作量的要求中,更加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侧重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对临床人才,重点评价临床疗效,把诊断的准确率、治疗方案、病历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以及师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要素;对于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重要要素;对于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要素。(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记者:王青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