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国文化 于 2019-11-9 11:33 编辑
易学之强大与神奇,从改变了人类新的生活形态的互联网来说就可完美体现——计算机正是基于先天易学的二进位思想才发明的,没有这计算机,怎么会有互联网呢;没有互联网,怎么会有今天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呢?那么什么是易学呢?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问。
“易经”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被誉为“大道之源”。 它起始于筮(shì)占但高于筮占。
自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总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易之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
“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所以自孔子赞易起,中国易学开始分为三支”(高怀民《先秦易学史》)。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
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的《淮南子》使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著《春秋繁露》,提出了 “天人感应”、“ 大一统”学说的一代大儒董仲舒使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不断推陈出新的占断灾异之学使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与孔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圣同揆说”。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
易学在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
易理易学又称义理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发展为人文易。易理为“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简易——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发展为科学易。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
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类似于数学。文章开头提到的发明计算机事件,它是创立了符号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莱布尼兹基于易学二进位思想而成。先天易是数学史上第一个专门定义的序数体系,它率先采用了二进位制。
纳音易学则基于六十花甲纳音与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结合而产生,对实用易学、中医运气学有一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