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64|回复: 2

[国外中医药应用] 儒医异彩之中日医学交流

[复制链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发表于 2019-11-9 13: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儒医不只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特点,而且深刻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关于儒医的文化现象,日人早有《日本儒医研究》(1943年,安西安周著)、《幕末防长儒医の研究》(2006,亀田一邦著)等专著,但尚未见过有关此一问题之讨论,所以我姑妄言之。

日本吸收中国医学甚早。早期以佛教僧人为医疗主力,公元984年(平安时代中期),宫廷的医生丹波康赖依据中囯医理论和处方写出了存世的最古的医书《医心方》后情况才逐渐改变。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医学的鼻祖。其书计本草及用药各1卷,俞穴及针灸疗法1卷、内科9卷、外科及皮肤病6卷、五官科1卷、妇产科4卷、小儿科1卷、服石2卷、养生3卷、食疗2卷。全书以《诸病源候论》立论,引证晋、隋、唐三代的方书共百余部。

这当然是受中国影响的。但书名《医心方》,强调医病重在医心,可说直探儒医精髓,时代甚至比中国同类的书都还要早。

其后日本医学,一般认为可分为以田代三喜(1465~1537)、曲直濑道三(1507~1594)为代表的后世派(称为后世学派,是指他们尊崇中国金元四大家学说,受朱丹溪的影响尤深);贬斥《内经》、《难经》乃至金元医学,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的“古方派”;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的“折衷派”;以多元孝等人为主的考证学派等。

后世派形成于15世纪末期。田代三喜对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刘完素与张子不以为然,独崇李朱。以至到今天,日本在生产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汉方制剂,大多数仍偏向滋补、和解的温和性处方。

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宗教和医学日益分离的阶段。佛教支配政治的局面萎缩,由儒教的取而代之。



注:本文(含后面两贴段)来自《儒医》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方派则是以中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反对宋明医学与《内经》、《难经》之说,强调临证实践的。代表人物是永田德本、吉益东洞等。

此派的特色是摒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脉诊等中医基础理论,强调临床实证。其所谓"独尊张仲景",亦不过主张临证时多使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罢了。以致批评者谓其把已成体系的中医学退回到《内经》之前的经验医学中去。
  

折衷派的代表人物不详,仅知是介于上述两派之间,既主张遵奉古代经典医理,也重视使用宋、元以后的新方。明治时期又产生了兰(西医)汉折衷派,其代表人物为名医华冈青州、山胁东泮、中神琴溪等。
 

考证派的代表是多元孝,致力于对古典医学进行训诂考证。多元孝以后,多纪元胤收集了历代中医书籍三千余种,编成《医籍考》。刊发于公元1831年。对中医文献学有绝大贡献。

此外亦有井上金峨、吉田篁墩等的考证学。折衷派的一部分人受其影响,通过多纪元惪、目黑道琢,形成了以文献学为中心的医学考证派。
 

一般认为上述各流派,是分别受到儒学复古、折衷及清代考证学风影响而形成的。海保渔村为森立之等编撰的《经籍访古志》所写序言,更将考证学从儒到医的扩展过程,描述得再清楚不过了:

读书必先剖析其书之渊源,择其最古且善者而从之,然后六艺经传以至百氏,始可得而诵习焉。不然则书之流传既久,彼此乖异之不定,而何由能求古人之意?于言语文字之间而莫所失乎?此汉儒校雠之学所以涉万世而不可废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主题

280

回帖

47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3: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喜多村直宽《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自序》也说:医道与儒道通。医之《素》《难》,则儒之六经;医之仲景,则儒之四子也。六经不研训诂,无由以得其解;四子不究义理,乃不能求其旨。然义理之与训诂非敢分镳异途者,唯各有所主而遂不以此易彼也。而世之攻汉学者,斥义理为支离学;宋儒者訾训诂为刍狗胥,均失之。此余平日所持论也。故愚于《素》、《灵》、《难经》端治训诂,而注仲景书,所以特效颦宋儒矣。

喜多村直宽的意思是说治《素问》《灵枢》《难经》等主要是用考据法,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还要兼采宋儒之法,发挥其义理。这显示日本人重视张氏之书在《素问》等等之上。

事实上,考证派主要的考证对象也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当时医家与儒生都有尊古及注重考证的共性,但他们并非凡古皆尊,因为更早的医书如《黄帝内经》《灵枢》《难经》等就远没有《伤寒杂病论》这么受青睐。

考证派的方法来自清儒,他们与清儒也颇有交往。著名的例子是森立之(1807—1885)。

半儒半医的森立之,既有《尔雅正名录》《说文温知录补遗》《左传考注》一类儒学考据之作,同时又是一位全科医生。还做过《神农本草经》的辑复、和涩江抽斋等共同编撰的《经籍访古志》等事。参与《经籍访古志》编撰的大多也是医生,所以对医书特别关注。其附言自称:“从来著录家于医书多略,而是编比他家殊详者,我邦所传医籍最称繁富”,殆非虚语。

明治十四年(1881)我国学者杨守敬拜访森立之,两人有长达十八个月的笔谈交流。

章太炎去日本的时间比杨守敬稍晚。他在杭州时师从俞曲园。曲园先生即撰有《内经辨言》,因此章氏可能此时已关注到了医学问题。苏报案后,避难日本。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发表了他第一篇医学论文:《医术平议》;并搜集宋明医学精本、古代验方,进行归类、分析和考证,编为《手写古医方》。可见他正式研究医学乃是东渡以后之事。

后来他考证《礼记·郊特牲》时亦引用了日本医俗来做说明。其医论,最明显的特征,如文字释诂、考校医经、辨伪、校勘等等,更是绝似日本考证学派。独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摒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脉诊等理论;不重《素问》《灵枢》,则近于日本古方派。
 

1925年前后,中西医争论趋于炽热,颇有人主张废除中医。太炎不赞成废中医,但认为中医确有问题:「中间历受劫难,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似乎仍表明了儒医反巫医、反道医的立场,然而其受日本儒医之影响,却也不可掩。



注:本文(含前面两贴段)来自《儒医》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现为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