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3|回复: 2

不想被人带着跑? 独立思考方法论要知多少

[复制链接]

2

主题

15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发表于 2021-7-23 0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种问题或许你经常遇到:出现热点事件打开各种八卦自媒体文章,相关评论都充斥着情绪、臆测和发泄,但文中带有各种理由且逻辑证据条条是道,让你觉得好有道理。每次看到弱者被欺负事件,人们第一刻会指责强者不够包容,或许你也会 " 顺便吐槽几句 ";老板说 " 我想听听你独立的见解 ",可当你说出口后得来的是 " 没经过大脑 " 的批判。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 独立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为什么?很多现实问题很难有对错判定,这种情况下若没有自己想法来面对各种不相关言论,你就会被别人带跑遍。

     但现实中人往往处于想法太多造成思维跳跃,思考太重造成 " 决策困难 " 的两者之间,此时怎么办?那就需要相对清晰的独立思考方式来帮助人们处理思维的无序。
     很多人只是瞎琢磨而无法做到 " 独立思考 ",那什么是独立思考呢?有人认为是 " 价值观投递 ",也人认为是基于自身认知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其实这些都对。但在笔者看来抛弃那些 " 认知层 " 的内容,独立思考应该是 " 思考 " 与 " 独立 " 的组合部分,我们将从两者出发,寻求一套可供多半人使用的独立思考方法论。


    一、接触信息即思考
     若你在网络上搜索 " 如何记笔记 ",会出来 1000+ 文章告诉你记笔记的方法论,那么你就需要判别哪些是有价值,哪些无用,哪些是重复的。这时独立思考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获取碎片知识前的思考,其二遇到复杂问题后的思考。
     人的大脑本能有种固定思维模式,即只喜欢接受与自身相符的信息,基于此条件我们先从前者开始,你日常是如何获取信息的?


     (一)知识前的思考
     我想多数人会说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等,但你是否发现如今信息量过大,里面充满各种情绪。加上算法的推荐,你涉猎的多数信息只是在某个固定的回路当中,循环播放,因此大脑就会出现各种偏见。
     受到个人观点信念以及额外干扰,在做决策时,我们就很难对信息的客观做出评价,因此在获取知识前其核心就需要用到 " 独立思考 ",带有目的的去涉猎内容很重要。但较多数人在此并未启用独立思考功能,会习惯于 " 大量涉猎 "。
     譬如你总是刷信息流,可最后记住的内容却寥寥无几,你习惯刷短视频,半个小时后再思考刚记住了哪些?却早已忘在脑后。而这所造成的印象只能成为 " 短时记忆 ",刺激奖赏系统持续强化此进程,最终会产生欲望的放大,大脑信息过载而形成高认知幻觉。什么是高认知幻觉,举个例子:
     很多人热爱阅读与写作,你觉得写不出来是因为阅读不够,还是没有系统学习,这样的思考方式对吗?不对的,阅读与写作并非因果关系,一个人不会因为喜欢阅读就能写作,而是因为能够基于已知信息与知识 " 进行思考 " 才能写作,很明显阅读只是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某种方式。
     古人已经告诉我们解决方式: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阅读再多不善于思考,就无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独特见解。很多人的通病经常为永远在阅读学习做准备,可就是不去行动。


     他们误以为自身只是懒,而不是认知能力不够,就像耳熟能详的那句话:" 你不是不聪明,而是不勤奋 ",将聪明作为认知评判的标准,却把勤奋排除以外。所以阅读量大的人会形成 " 我不是不会写,而是懒得写 "、" 我看过很多‘定位’的书,就能做好品牌定位 "、" 我听老师几堂课就找到‘解决企业问题’的答案 " 的想法。
     这与上述表现相同,就是一种高认知幻觉,实际上更大可能自身根本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实践,充其量大脑对信息粗狂加工的决策而已。因此知识涉猎前我们就需要给大脑安装独立思考的 " 方法论 "。
     那进行时大脑就会自动形成 " 这条信息对我有无益处 ",来自哪里,是情绪表达还是有所启发,自动分发与匹配大脑旧认知的知识进行迭代,这才不会形成 " 假学习 "。盲目地投喂大脑知识并不能形成良性的 " 认知升级闭环 ",反之信息会造成决策的偏差效果,知识越多,来源越不准确,你就越乱。
     就像柏拉图所述:" 学习即回忆 ",因此获取知识前每个人就需要拥有 " 独立思考 ",但多数人却把两者弄反。


     (二)遇到复杂问题后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点,什么是复杂问题?智远认为遇到某件事的第一刻不能基于大脑已有认知的经验来解决,就是复杂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复杂问题?我把它定义为:"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譬如:你喜欢一位女生可是她不喜欢你;领导让你这个月干 100 万业绩,但现状你只能干 10 万。
     你想周末看本书,可每次行动时总是无法心静,这一切中间差值称之为 " 差距 ",所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本质在于 " 先找差距 ",差距形成有三个方面:1、沟通不能共鸣,2、理解偏差,3、信息量比较大,4、决策链条比较长。
     人常说 "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但本质不是靠眼、听就能了解的,需要找到表现形式背后的需求逐个攻破,才能解决。举个例子:
     和妻子结婚时她只要一万彩礼,但弟媳结婚时要 20 万,说老家都这样风俗不能被看低。父母虽然没钱但答应这门婚事,从隔壁家借回 10 万凑齐后给弟弟,结果 " 妻子心态崩了 "。闹着找父母要补彩礼钱,但老人认为嫁过来后要求补实在荒唐,老婆说不在乎钱,但在父母眼中自己太不值钱,当时怕给老人压力如今却反而不被珍惜。加上父母又是袒护弟弟,最后媳妇说老死不相往来,让你去处理来评理,怎么办?
     此现象就是典型 " 复杂问题 ",需要你独立思考加上冷静,睿智判断来解决,若从表现形式上处理,你肯定会找媳妇一顿劝说不见成效,反之还会说你不站对方角度。
     那从事件拆分,就有三个维度,即:1、妻子的彩礼诉求,2、父母与媳妇的关系,3、媳妇与弟弟的关系。
     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现在跳出案例部分,开始独立思考第一步重头戏,解决信息的冗长与拆解问题。

     二、简化与解刨问题
     什么是冗长信息?在信息论的定义为 " 如果信息传输中有冗长的信号或符号 ",传输效率就特别低,这时信道并不是以最大可能速率来传递信息。定义往往比较复杂,翻译为白话是:我们遇到问题了解基础情况后,若接受到大量无用信息与相关性较弱的内容,则就会干扰思维运转,让自身无法抓住问题的重点,甚至严重误导思维,偏离本质。

     也就是说,问题之所以复杂因为要素太多,并不是问题本身复杂,而是因素使得问题变复杂,怎么办?首先明确核心目标

     (一)三策法则与公式化思维

     如上述例子中,妻子与父母吵架的核心诉求因为 " 妻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不值钱 ",所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 " 平衡妻子心理障碍 ",打破用钱去平衡婆媳的关系,那此时就可以用到三策法则。
     什么是三策法则?简而概之上策共赢,中策即中规中矩的处理策略,下策为 " 最糟糕的解 "。尽管你平时也是这么做,但却没有梳理过。核心思维在于当遇到问题时,先内心设定三种结果,从达到最优解为第一入口,评估达成条件,若达不到最优解,那就根据条件的多少取中策,再取下策。
     这套框架是自上而下递进关系,但上中下并非固定标准,自身需心中有预期,当然你可分的更细,但你在用时一旦复杂就会想不起来。针对上述案例,第一种目标肯定是三者都满意,中规中矩目标是丢一保二或丢二保一,最差目标是把人都得罪了,三者全占。
     在工作中也同样先为问题设定三个解决目标,高期望、中预期、低取舍。高期望以完美的目标高出领导希望值,中预期即平平的保证完成,低取舍是迫不得已标准下保低值。
     介于目标框架,然后进行问题的拆解,我一般使用公式化思维,把构成问题的因素最简化的方式抽象出来,画出一条思考路径入手进行分析,总结为三步走:1、定问题,找核心;2、梳逻辑,找依据;3、用依据,推优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编辑:启疾光

2

主题

15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09: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定问题?它需要分析、洞察、思辨,很多时候我们会卡壳在这里,拿似而非的现象进行推测,还兴奋的以为找到真谛,那是因没有抓住某个线性问题的本质。麦肯锡的七步法核心在于 " 问题只是表层,动机才是本质 ",所以我们要针对问题问三个维度,即是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关键动机是什么?
     界定问题最重要也是最深刻部分,因为忙着解决问题,却忘记发现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很多需求其只是伪需求,所以尽可能将问题进行细分。
     以上述妻子与吵架问题:妻子表层在谈钱,原因是内心不满,关键动机是通过要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弟媳一样重要。换个工作案例也同样,老板说你方案做的不好,具体在哪些方面?视觉?内容排版还是表达不够明确?能直接明确的才能找到背后因。
     每个大问题下都有许多子问题,有些问题细分后直接可直接解决,但有些则不行。譬如:做份市场调研,涉及到竞品分析,市场洞察,怎么办?那就需要梳理子问题,找子问题的逻辑与依据,那怎么梳理?


    (二)使用 PREP+A 的产出模式
     我一般使用 PREP 逻辑法则,其逻辑在于 P(Point,观点 / 论点),R(Reason,原因 / 理由 / 根据),E(Example,实例 / 例证),P(Point,观点 / 论点),A(Action,行动)。
      往往人的正常思维模式是由问题找答案,在此环节我们要转化维度为 " 问题是由什么产生的 ",产生的 B1,B2,B3 分别是什么?它们是否可控,是否有经验性依据或权威来源。
     只有当运用推理能力时,才能对想要了解的知识条进行分缕解析,建立出一个子问题的系统框架。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信息时,大脑会将这些处理为无意义的符号过滤掉。然后不断反馈给自身," 这些内容新鲜度差 ",只有当我们把知识脉络理顺,才能实现依据清晰,逻辑准确。也是我开始说述 " 知识涉猎前的思考 ",它会自动区分,这些不值得入脑,这些是观点,这些无依据。
     依照妻子与父母吵架问题,按照三策法则理想目标,公式化思维,依次到 PREP+A 模式,那妻子的逻辑与依据闭环是什么呢?这也是与父母的主要矛盾点:1、父母当年给我彩礼太少,我现在价值感低;2、我价值感低是因为弟媳要 20 万彩礼;3、我要钱是因为两者心理不平衡。
     方便理解再举个工作中案例:你在做份 TOB 教育行业市场洞察,核心是 " 我们要不要做下沉市场 "。在此分析时要从五个维度下手,看行业,看客户,看竞品,看自己,看机会,基于五个维度之下,运用 PREP+A 逻辑你就能找到子问题的依据,例证,推出观点的闭环。
     但逻辑严谨不代表观点的成立,质疑是独立思考入局后的中间部分,好比从习惯听别人怎么说,跳出来到自己怎么想一样。同事说基于某报告分析得出下沉市场增值巨大,加上竞争对手目前没有做,所以我们应该做。
     那你知道现在做肯定是好时机,但市场有无正在做下沉的,规模如何?我们是否可以拷贝此策略?因此,在此环节就需要多视角入手考虑。


    三、多视角入手考虑
     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 " 多视角与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何为多视角?智远简单总结为它呈现的角度是立体状,依靠所在场景与角色面临问题出发,去看方案是否可行。
     何为批判性思维?也叫明晰思维,它分批判和创新两大阵营。前者像法官一样,保证你所做判断是靠谱的,得到结论准确率比较高;后者属于创造,基于批判的标准寻找出子集中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来验证逻辑。


     (一)先从多视角出发
     依照妻子与母亲案例,你的三策法则上层是 " 共赢 " 三者都满意,介于问题拆解,本质是什么?彩礼吗?媳妇事多吗?都不是。彩礼是现象,不是本质;本质是因为彩礼而导致妻子心理的不平感觉,她菩萨心肠可能就不会出现此类事件,所以那 20 万彩礼就构不成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只要解决妻子、父母心中的不对称感(矛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至于彩礼不是问题的目的而是手段,如果上来被彩礼现象蒙蔽,那就无解了。
     笔者经常说的问题解决四维法则:1、问题点,2、矛盾,3、逻辑闭环,4、利益点。一个问题之所以涉及很多人,是因为构成问题的要素没有捋清楚外,还有各方面人和事物的利益点不清晰,就凭直觉贸然入手,要知道人与利益权重占比更大。所以遇到多人协作问题,切勿陷入自身立场中,一定要跳出自身情绪,站在旁观者角度去多视角分析各方面利益关系,把每个人利益点捋出来才更好解决。
     譬如在妻子与父母案例中,各方利益是什么呢?
     妻子:希望公平对待;父母:处理完婚事儿,解决妻子闹腾的事儿;弟媳:想要 20 万,不想被邻居看轻;弟弟:希望哥嫂能成全我,让我顺利结婚;你:让妻子满意,父母满意,不迫害弟媳关系。
     所以多维度能够把每个人诉求看的一清二白,问题在于妻子想要个说法却找到父母拒绝,产生心理阴影面积,最后闹成自己也要 " 补差价 "。问题点,矛盾点,逻辑闭环,利益点全清晰,基于上策 " 共赢思考 ",你该如何设定解决方案呢?


    (二) 使用帕累托最优法则
     帕累托最优法则也称之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经济学当中的概念。
     学术百科定义为:指资源分配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接1楼,未完,待续3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23 09: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简单案例:原始社会中人靠狩猎为生,为使问题简化,设想村庄只有两名猎人主要猎物有鹿和兔子两种。若两人齐心协力忠守自身岗位,他们就可以同时捕得一头鹿,要是各自行动,凭单个人力量是无法捕到鹿,只能抓到 4 只兔子。若从填饱肚子看 4 只兔子能吃四天,一只鹿平均分每人可吃 10 天,也就是说对于两位猎人他们的行为决策就成为这样博弈方式:要么分别打兔子,要么合作;若分头行动前者抓兔,后者捕鹿,前者收益为 4,后者可能收益为 0。
     所以这种博弈告诉我们什么?有两点:其一是当出现冲突场景时,人自私本能尽可能会让自身利益最大化,让对方利益最小化,最后你死我活;其二是
在盘子较小时你作为问题解决者,局面并非你死我活的僵局,而可以通力合作你活我也活,你赢我也赢,把竞争转向合作盘子做大双赢,这就是非零和博弈,也就是问题最优解。
     那运用此思维在融入妻子与父母案例中,自己该如何设定解决方案呢?
     1. 找父母合作针对妻子诉求,让父母说好话你辅助;
     2. 找妻子合作,针对妻子矛盾先共鸣后疏导;
     3. 找弟弟合作,主动让弟弟找妻子解释,你助攻。
     你看这就是问题最优解,若彼此谈拢后让父母最后包个小红包以表内心对 " 妻子 " 的疼爱,是哇塞设计。
     所以任何一方诉求只要产生共鸣,结果就会必然达成,当然这只是 " 上策 ",正因为最优解方案往往并不显而易见,所以很难找出来。
   

     若上策行不通,中策,下策如何设计呢?
     从弟媳角度,让她别要那么多,少要点大家都高兴;从妻子角度通过代偿,帮助她走过心理不平衡的坎则问题解决。
     从父母角度,帮他们做思想工作协调不公平现象,也可以解决问题;从弟弟角度,说服你弟,做通思想工作或帮她再找个要求低的女朋友。
     你看其实可以找到很多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基于 " 多视角 " 与 " 帕累托最优法则 " 找到。如果是工作场景中复杂问题,可能就需要引出另外一则概念就是 " 批判性思维 "。

     (三)批判性思维的双闭环
     批判的核心在于 " 评估条件可能性 ",如上述案例中从弟弟角度,让他再找位要求低的女生,这可能吗?显然概率比较低。那么如何评估呢?把不靠谱无法落地的解决方案丢掉,只留下两个最优解作为备案,把思路聚焦到主要矛盾,以及协调次要矛盾最为突破口。
     工作角度团队作战中最棘手问题不是在于 " 问题本身 ",而是在于 " 解决问题的人 "。这当中有个重要概念为 " 行动意愿 ",一个人的行动意愿决定问题解决的 70% 的可能,另外百分之 30% 为能力。
     什么是行动意愿?简而概之 " 他愿不愿意做 ",要知道有些工作强硬的分配并达到最好效果,怎么办?从自我价值与情感出发探索。
     高级领导表面以结果导向,背后往往以 " 人情导向 " 来处事,完成工作本身附带价值并没有人情价值大,人的情绪和情感肯定是赋能一个人的关键。如我请你喝杯咖啡,你认为它值 50 块那它就值 50 块,你认为它一文不值,那就一文不值,但在关键时刻,哪怕你送同事一杯水,她就可能认为这份人情价值很大。

      也就是说只要日常中那些看不见的感情情绪,才是做事最重要的东西。它在关键时刻能成为行动意愿背后的驱动力,用部分情感的价值来替代安排的指令驱动事情办成,人更有上进与责任心。所以批判的核心在于某些时刻你会有更多选择,来解决问题驱动力与目标的落差,这也和 " 理性与感性 " 有巨大关系。

     四、理性转移为感性
     要知道,独立思考的两大用途分别是 " 自我认知迭代 " 与 " 解决外部问题 ",这两者都是理性思维。
     若站在处理问题角度,最优表达方式为 " 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为什么?因为人是感性的高级动物,天生不喜欢道理,只喜欢喜怒哀乐,故事相关表达更直入人心。


     (一)自我迭代的理性
     先从自我迭代说起,你每天为什么要刷朋友圈,各大社群?答案很简单 " 不想错过每条可带来有用信息 ",告诉你,但这是种错觉。
     我们正常靠感知(听觉,视觉)获得的信息,没有经过大脑二次加工的都是感性知识,它唯一的好处在于 " 情绪共鸣 ",对了还浪费时间,其他基本无用,为什么?
     感性的知识不会给大脑带来长期记忆,它只会让某个重影在脑中一闪而过。如你手机中拥有 80 个社群天天制造信息,就能给你带来认知成长吗?不能;你刷信息流 APP 两个小时虽看到很多文章,就能快速学习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你漫无目的。
     所以独立思考给大脑安装机器的核心在于 " 先理性 ",把理性植入到每次打开微信,微博,头条等信息软件时。一旦有理性意识再进行刷信息流时你便主动会把 " 信息过滤 "" 筛选 " 启动,看到有用收藏无用刷过,这样不仅时间没有浪费,且理性感性同时进行。
     一套循环下来,你在 " 内在 " 与 " 获取信息方式 " 方面均发生变化,获取方式的驱动直接造就内在认知提升。然后在思考过程中,与 " 大脑原有操作系统 " 本身碰撞与连接,最后大脑就会 " 扩容 ",它也就越来越强劲,所以知识获取前的目的是 " 自我迭代的必要条件 "。


     (二)对外表达的感性
     理性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比如你和部门反复决策后计划找投资人启动融资,如果你用非常理性的表达法,那就是:" 我这笔钱要花多久,用在哪里,怎么用,为什么要用,你的收益是什么 " 冰冷的数据讲完就结束了。譬如你们部门因业绩不好要被裁员还没补偿,理性的沟通就特别棘手,反之感性就很容易解决。如:" 现在业绩不好,大家都能体量,给一些时间你去看看外面机会 ",有合适就可以跳槽,后续有缘常回来看看。
     感性的交流是遇事在处理中以个人情感为依据的心理过程,通俗地说是感情用事,能快速产生共情,拉近彼此近心的距离,然后快速判断你们在事情上有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所以高维角度是理性,低维角度是感性,用理性的大脑做低维的打法更能让人接受,这就是独立思考后 " 处理问题之道 "。

    总结一下:如何独立思考?分为 " 获取知识前 "" 遇到复杂问题后 " 两方面。
     获取知识前:带上目的有意识给大脑装上理性思维,这样就能做到主动筛选,分离,避免因感性带来知识无用,一旦获取方式发生变化,随之 " 自我迭代模式 " 也发生变化。
     遇到复杂问题后:使用三策法则内心设定三种上中下结果,从达到最优解为第一入口出发,公式思维把问题简。
     用 PREP+A 产出模式找 " 论证,论点 ",然后多视角入局采用批判性思维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把理性的头脑转为感性的表达。
     所谓独立思考是建立在 " 思考之上 ",因此如果没有 " 思考体系 ",独立就是瞎琢磨,同时知道并不是做到,刻意练习很重要。
     笔者一直在用这套法则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望有所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编辑:启疾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