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蝶恋花 于 2021-7-29 11:52 编辑
四、实施中西医结合发展工程 (一)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设置中医药管理和临床科室,并按规定配备中医病床或者中西医结合病床。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将中医医师配备、中医床位设置、中医参与治疗率等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内容。到2025年,打造1—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一批“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二)建立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确保中医药机构、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救治基地,建立省级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定期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配备中医药人员。(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三)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2021级起,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允许攻读中医专业学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每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不少于5分,晋升职称时加考20%的中医药内容。开展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可以开具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处方,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中医药服务。争取国家西医学习中医重大专项,用10—15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四)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中西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西医药专家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建立多学科交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体系,围绕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等难治性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负责) 五、实施中医药发展技术支持工程 (一)强化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院及中医药企业,优先布局和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解决制约我省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鼓励支持医院、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创新联盟,利用中医药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等,共同开展中医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取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二)提升中药研究注册能力。尊重中药研发规律,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和申报要求。提高中药研究注册依法合规科学化水平,优化中药审评审批及指导服务机制,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提升中药注册申请技术指导水平和注册服务能力。强化部门横向联动,建立科技、医疗、药监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出台中药新药研发奖补政策,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建设2—3家承担中医药技术评估工作的第三方中医药研究平台。(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 六、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逐步增加中医(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到2025年招生规模达到400人/年。推动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九年制人才培养试点。推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政府三方共建甘肃中医药大学,到2025年,力争建设3门左右国家级和20门左右省级中医药一流本科课程。(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500名左右中医药指导老师,培养1000名左右继承人。被确定为指导老师的,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绩效工资分配对承担师带徒任务的中医医师适当倾斜。继承人经结业出师考核合格并取得出师证书的,通过规定评聘(考试)条件和程序,在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免专业组答辩。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考试科目。推进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5年内建设50个左右甘肃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各市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加强中医药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企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和“以工代训”,提升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支持中医药企业高技能人才、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和中医药企业依托特色专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带徒传技”的作用,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中医药行业企业设立社会化职业技能水平评价机构,开展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评价,落实中医药实验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贯通政策。广泛开展中医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设立中药制剂、中药炮制等赛项,发挥大赛选拔人才的作用,落实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提升中医药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 (四)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用5—10年时间,力争获评2名国医大师和10名左右全国名中医,培育10名左右岐黄学者、8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2000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在修订完善我省卫生系列中医药专业高级职称评价条件标准时,将中医药师承教育、中医药经典能力、门诊工作量等作为申报条件,将治疗效果、住院费用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量化评价。中医临床病案、论文、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内,支持和鼓励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适当提高中医药岗位设置总量。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岗位可单独核算,并适当提高中医药岗位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进一步拓宽中医药人才成长进步通道。将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全省拔尖人才的专业技术岗位单列管理,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等条件限制直接聘用。(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