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2|回复: 5

[其它] 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柑橘柚橙皮

[复制链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1-11-3 17: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陈皮 
  药典2010版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传统上认为广陈皮(新会陈皮)最好。但实际上新会陈皮不是橘子皮,是新会大红柑(茶枝柑)的柑皮,当地人把制作新会陈皮的果实就叫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上也注明是“新会柑”。柑和橘相似,都屬柑橘屬的寬皮柑橘类,常被混淆,但柑一般比橘大,比柚小,圓形偏扁,皮比橘厚,剝皮稍难于橘皮而比橙子容易。柑和橘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同科同属而不同种的木本植物。柑是橘与甜橙等其它柑橘的杂种(贺善文先生对此说异议,认为柑类有可能起源于不同类型宽皮橘类野生资源)。可能正是这个原因,2010版的《药典》“陈皮”项下加了注:“栽培变种主要有茶枝柑Citrusreticulata‘Chachi’(广陈皮)、大红袍Citrusreticulata‘Dahongpao’、温州蜜柑Citrusreticulata‘Unshiu’、福橘Citrusreticulata‘Tangerina’。”
      柑皮与橘皮相同吗?古代医家看法不同。
    明代李时珍认为橙乃橘属,两者皮性味都是苦辛温;柚乃柑属,两者皮辛甘寒(但他又说柚皮性平)。他还说:“(橘皮)然亦多以柑皮杂之。柑皮犹可用,柚皮则悬绝矣。”李时珍又认为∶“(橘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其所说“广中来者”应该已经包括新会柑皮了。唐代孟诜云∶(柑子)性寒堪食之。皮不任药用。宋代寇宗奭也说:“(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于人,不可不择也。”但有不同观点,《医心方》引《七卷食经》(汉代?)云∶“(柑子)味甘酸,其皮小冷,治气胜于橘皮,去积痰。”五代陈藏器说:“此辈皮(柑、橘类皮)皆去气调中,实总堪食。就中以乳柑为上。”
    橘皮、陈皮的道地产地古来变化不定,《本经集注》:“生南山川谷,生江南。”陶弘景说:“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李时珍又认为∶“(橘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近代以来,以广陈皮(新会陈柑皮)为道地。
      日本陈皮主要为原产东南亚的Citrus unshiu Markovich(=C.reticulata‘Unshiu’温洲密柑)皮。用的也是柑皮。
   
      另外,定义陈皮为成熟果皮似乎也有问题,别处的陈皮大概多是用红橘皮制作的,但据我所知新会陈皮却有所不同。

    新会陈皮按采收加工时间分为: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一般简称青皮、黄皮、红皮)。五邑地区人及港澳人晒陈皮基本是不用红皮(成熟果皮)的,而是用青皮或黄皮,因为红皮,皮厚,剥皮容易破碎,糖份高,苦涩味轻,容易生虫,不耐保存。而青皮皮薄、好剥皮、耐保存。当地民众一般认为青皮和黄皮宜作药用,符合本草“苦辛”的定义,而红皮糖份高,汤液甜香,更适宜做糖水和烹调,当然也可以入药。这在当地基本是常识。这是当地人经长期采收、储藏、食用的历史经验,逐渐形成的传统。香港客商常明确要求不要红皮,他们最喜欢购柑青制做陈皮(陈青皮),著名美食家蔡澜也说要薄皮。我注意到在当地同一市场,新鲜柑青皮是18—25元一斤,而后出柑红皮只有12元一斤,可见当地人的偏好。不清楚正宗新会陈皮中青皮与红皮的比例,不过正宗产地的的产量并不大,估计连本地客商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本地人用青柑制作陈皮是符合现代科学生化分析的,以橙皮甙为标准,青皮最高(2.5-4.5%),大红皮最低(1.5-3.0%)。黄酮含量及总含量,也是柑青皮﹥微红皮﹥大红皮。
  不过新会柑青皮的采收为农历立秋至寒露(8初-10月初),比一般所说的青皮(7~8月采收)稍晚,但新会在地理上是很南方的。
  本草书说,陈皮、青皮功效不同,陈皮理脾胃之气,燥湿化痰;青皮理肝气,消积化滞。陈青皮的功效又怎么样呢?

      五邑、港澳地区民众这种使用陈皮的情况与传统本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相反,传统的药材陈皮分级,1995年前分七个等级,红皮是特级,而青皮等级最下(参见《岭南中医药文库。岭南本草一》258页)。而且我未见有本草书提及民间这种与传统本草相反的,重青皮轻红皮的使用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另一个地道药材化州橘红实际也是未成熟即采制的柚青皮。可见柑橘皮类药材广东确实已经形成重青皮不重红(黄)皮的传统。(未完,待下续。汤一笑)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7: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化橘红、橘红
       2010版《中国药典.化橘红》: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grandis‘Tomentosa’或柚Citrus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习称“毛橘红”,后者习称“光七爪”、“光五爪”。

      收载于1977年版药典的“橘红”实际是化州橘红,如果按元代以前的橘皮标准论,这东西恰可以算是橘皮伪品。今化州橘红与橘子皮无关,实际正是柚子皮,并且不是柚黄皮,而是柚青皮(未成熟即采制)。《医心方》引《七卷经》云∶“(柚)味酢,皮乃可食,不入药用”。陶弘景说:“柚子皮乃可食,而不复入药用,此亦应下气。” 雷公云∶“凡使,勿用柚皮、皱子皮,其二件用不得”。宋代药材检验官寇宗奭说:“以柚皮作橘红,是贻无穷之患也。”也有不同看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种说:“广橘红其大者皆柚也,非橘也。《神农本草经》原橘、柚并称,故用于药中,橘、柚似无须分别(他处柚皮不可入药)。且名为橘红,其实皆不去白,诚以原不宜去也。”不过他还是强调只有广柚皮才可入药,他处不可。
      关于化州橘红,因为一直以来真品产量稀少、伪品众多,化州有地处偏僻,所以明清以来的医家、本草家几乎都没有弄清它的真面目,道听途说的多。大概到了1985年吴焕先生《化州橘红的本草研究》发表,才确定正宗化州橘红的植物基原为有毛的化州柚。
      新中国《药典》对橘红的规定也变化不定。 85年版及90年版《药典》橘红又修改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未单独收载化橘红。到了95年版药典,又将化橘红与橘红分别收载。
   2010版《中国药典.橘红》: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收,用刀削下外果皮,晒干或阴干。
    传统上四川产最好(川芸皮),因加工太烦,20世纪60年代已经绝迹,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名无货,名存实亡。以后人工更贵,估计再也不会有真正的橘红出现在市场上了。不明白药典保留这条为何?也不说明情况。橘红已无,药店给付的只能是橘皮,按现在药典规定,开方橘红,给化橘红是给伪品。那当然只能是给橘皮了,开橘红给橘皮也有问题,若按药典标准,那给的不算合格品,顶多算不去白的次品。现在药典中是没有“橘皮”条的,今后演变估计就是“橘红”特指“橘皮”了。


   最近我到药店买药,有一味橘皮,结果在济源堂买的明显不是橘皮(后来与同仁堂的药比对,应该是枳壳),在同仁堂买的确实是橘皮,但我从收款员与抓药工的对话中知道,他给我的是“橘红”,实际上就是橘皮,没有除内白层的橘皮。
   其实广东民间取橘红(青)的方法很简单,因为广东香料陈皮是整块皮的,水泡软后用刀很容易就把内白层完全刮掉,即古医书所说的橘皮“汤浸去瓤”,讲究的食家用陈皮时都必须这么处理陈皮的。但药材橘皮已经切片,没法这么处理的。其实孙真人《千金要方》说:“凡橘皮、吴茱萸、菽等,入汤不口父咀。”
  值得注意的是,2010版药典中,陈皮、橘红、化州橘红的性味归经基本完全相同:辛、苦,温。归肺、脾经。都是“理气宽中(健脾),燥湿化痰。”
  这与传统本草书所说是不同的,大有意图统一柑橘柚皮类药物功效的意思。有些传统人物对此是有意见的,比如金世元老先生就认为橘红、化州橘红在性状、气味、功能、主治都不同,不应该混用。我觉得这大概是现代药学一个早已得到公认的原理影响下的结果——即成份相近作用近似的原理。
  若按现在药典的意思来看,橘皮(橘红)、柑皮(陈皮)、橙皮(前两者主要检验橙皮苷)、柚皮(化橘红)大概功效都是一样的。这确实吗?如果确实,医家倒省事不少,如果不确实,医家以为可互相代用,麻烦也不少。
     我们可以看到,橘皮这种天下寻常之物,经过2000年的演化,结果最出名道地药材都不是橘皮——新会陈皮是柑皮、化州橘红是柚皮,另一个与传统大相径庭的是,这两种道地药材当地民间都是重青皮而不重红皮,中药材的历史变异之大可见一斑。好在它们终究还未出古人所谓的“橘柚”之类。(未完,带下续。汤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7: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枳实与枳壳
      大约宋代以前,枳实与枳壳都是指枳果的皮壳,是同一种东西,这个学界基本没有什么异议,《本草经集注》:“(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炙之。”之所以古典枳壳叫枳实,是因为商品药材确实是带瓤和核的半边果实,不过使用前要去除瓤和核而已。由于古典枳实产地在河内(今黄河以北河南焦作地区),又是秋天九月、十月采,显然是成熟的果实制作。而现在《药典》规定的枳实与枳壳是有一定区别的。
    2010版《中国药典.枳壳》:枳壳(Zhiqiao )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注:栽培变种主要有黄皮酸橙Citrusaurantium‘Huangpi’、代代Citrusaurantium’Daidai’(又名回青橙,是酸橙的变种。即苏枳壳)、朱栾Citrusaurantium‘Chuluan’(即葡萄柚,又称西柚,芸香科,原产地西印度群岛。即温枳壳)、塘橙Citrusaurantium‘Tangcheng’。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注:栽培变种同枳壳。值得注意的是枳实比枳壳的规定多了“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
      甜橙是什么?甜橙又名广柑、新会橙、广橘。原产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从生物学角度看,有学者认为我們日常所吃的甜橙其实是酸橙在华南的变种。在世界柑橘生产中,甜橙占的比例最大,年产量约占橘类总产量的2/3。在柑橘类中,甜橙品种最丰富,全世界品种达400个以上。按成熟期可分为早、中、晚熟。一般分普通甜橙、脐橙和血橙。也就是说,按现在的《药典》规定,橘的幼果“个青皮”不能作为枳实使用,而广泛栽培的甜橙的幼果是可以做为枳实来使用的,因为甜橙的未成熟落果是如此的众多,这或许是现在很多中医人认为枳实大多是“伪品”的原因。
  《药典》的这个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恐怕甜橙幼果喧宾夺主成为枳实的主流大概是迟早的事,毕竟甜橙的栽培面积广大,某些基地动则几十万亩、上百万亩,而这种幼果对于果农来说只是废物利用,除了加工人工,几乎可以视为零成本,专门栽培的枳实如何能与之竞争?
  另外,估计未成熟橙果与未成熟橘果相互“伪品”的情况在药材业内应该也是常见的。
     (1) 学界对古典的药材枳实原植物的相关讨论

     古典的药材枳实的原植物是什么?学术界基本同意,宋代以后,本草、方书中的枳实主要为酸橙的幼果,其近成熟的果实为枳壳(某些方书的所说的枳实、枳壳则未必),现在的《药典》基本就是取用这一观点。但对于宋代以前枳实的原植物是什么,学界还有所争论。
    谢宗万先生认为宋代以前药用的枳实为芸香科枸橘的成熟果实。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是北宋《本草图经》中的“汝州枳壳”(河南临汝)和“成州枳实”(甘肃成县,黄河以南,西安以西)二图,二者叶全为三小叶组成的复叶,且多刺,“成州枳实”且花果并存,这些特点,均与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的形态相吻合。(注: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最著名的商州枳壳没有图?商州比成州离东京开封还近三百多公里)。
      二是从古今柑橘类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来看,也只枸橘这个比较耐寒的种,其分布才能够达到上述北纬33.80-34.2℃的地区。(注:实际上还有香橙,有学者推测古代酸橙也有可能分布很北)。
     三是《本经》云枳实“生河内”(谢宗万先生认为是今河南焦作地区,已经在黄河以北),符合“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古语。
     对于“橘逾淮而北为枳”,谢先生是从果树嫁接的角度来解释的,认为古代以枳作嫁接砧木的橘,移植到淮河以北之后冬天冻死了;其砧木枳则因抗寒性强于橘而未冻死,遇春乃发生为枳,故谓之“橘逾淮而北为枳”。但是农学史家、果树栽培史家对于如此之早的战国时代是否存在橘枳的嫁接技术多持怀疑态度,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支持,而以枳作为柑橘砧木则首见于明代俞贞木的《种树书》。详细请参见谢宗万《论枳实,枳壳古今药用品种的延续与变迁》。

     卜戌先生在《说橘话枳》中认为宋代以前的枳实就是今天的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理由主要如下:
      一、《晏子春秋》的竹简本有:“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从橘与枳“叶徒相似”一句认为橘和枳均应为橘属Citrus植物(单身复叶)。因为枸橘为三出复叶,与橘迥然不同(注:这一论据是比较点到要害的)。
     二是陈藏器《本草拾遗》说:“……(枳实)既厚且辛……”。北宋《图经本草》说枳实、枳壳为“翻肚如盆口唇状”(未威熟果实一剖为二,干后果皮部分向外突出)。“既厚且辛”和“翻肚如盆口唇状”的药材特征与Citrus aurantium  L.完全一致,而枸橘制作的枳实则无此特征。
      柑橘专家徐建国先生则更有不同观点,认为“橘逾淮而北为枳”之“枳” 惟以香橙(C. junos Sieb. Ex Tanaka)最为切实。理由主要如下:
      一,从枳与橘“叶徒相似”,只“实味不同”的记载,推断古典的“枳”不会是指三出羽状复叶的枸橘P.trifoliata,因其树形和叶形与橘殊异。
      二、橘、枳是两个不同的名称。据柳子明(1983)考证认为,“枳”在古文献中曾与酸橙(C. aurantium Linn.)、香橙(C. junos Sieb. ex Tanaka)通用。然无以枳与橘通假的例子。
     三、叶静渊(1958)在《中国农业遗产选集-柑橘》一书中认为,在柑橘类果树中只有香橙(C. junos)和枸橘(P. trifoliata)才能分布到淮河以北和甘肃成县一带。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可知,酸橙类的抗寒性不如宽皮柑橘类,那么,“枳”自然不会是指酸橙类植物,而香橙的抗寒性远强于宽皮柑橘类。
     四、徐先生还论证了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作为用嫁接法繁殖植物的证明,是很不可靠的。
     详细请参见徐建国《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一文,原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诗经•秦风•终南》(终南即秦岭,商洛地区处于秦岭山地)篇中就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记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条,柚也,似橙而酢。”华中农学院宋本荣教授考证之后认为,“条”为耐寒力强的“香橙”的变种。在中国古时,香橙常称作柚,今天的日本人仍将香橙称为柚。(未完,带下续。汤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7: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2)唐宋金州、商州枳实(壳)的一种推测
  唐宋时代的金州、商州枳实(壳)具体是哪种植物?谢宗万先生认为唐代的枳壳可能是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宋代枳壳是酸橙枳壳与枸橘枳壳并存。而本人倾向认为唐宋时代的金州、商州枳实(壳)很可能是“香圆枳壳”。理由如下:
  一、现在的香圆枳壳,主产陕西汉中、安康地区(即唐宋时代的金州地区)。商洛地区南部的山阳县一带也出产(属于古代的商州地区)主销本省,部分销至广东、山东、河南、上海等地。是当地的历史习用品。全国香圆枳壳只集中产于这一地区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唐宋金州、商州枳实(壳)不太可能是枸橘,因为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明说:“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枸橘,别名臭橘),不堪用。”
  三、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用作枳壳(实)的品种有香圆、枳、落叶香圆、畸形香圆、酸橙等,而以香圆为主(见《城固.柑橘志》)。陕南安康紫阳县的香圆枳壳主要产于高桥区。见1989年10月第一版《紫阳县志》。现在商洛地区的枳壳主要就是香圆枳壳,产于商洛南部山阳县的马滩、板岩、南宽坪、漫川关;镇安县的城郊、达仁、柴坪一带。商洛地区的枸橘多栽培于庭院做篱笆用而很少见其果实入药(见1990年版《山阳县志》和金鹏辉先生的《探说枳壳》)。近陕南的四川旺苍也产香圆枳壳。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地区民间基本上就直接称香圆为枳壳。(四川旺苍称香圆为枳雀,雀应该是壳qiao的地方音)。今天商洛地区这种香圆制作枳壳而枸橘不制作枳壳的情况,很可能就是古老传统遗风。
  四、北宋《本草图经》说枳实、枳壳为“翻肚如盆口唇状”,目前常见的枳壳中只有酸橙枳壳和香圆枳壳这种特征明显。枸橘枳壳、宜昌橙枳壳、蟹橙枳壳(属于小翼香橙)都没有这种特征。但本人尚不清楚大翼香橙制作的枳壳是否具有“翻肚如盆口唇状”的特征。
  五、如果唐宋的商州枳壳为香圆枳壳。其药材形味确实“优”于成州枳壳和汝州枳实。谢宗万先生认为北宋《本草图经》中的“汝州枳壳”和“成州枳实”均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日本人田中长三郎在他的《柑橘の研究》中认为 “汝州枳壳”是枸橘,而成州枳实则是宜昌橙Cit rusichangensis Swngle。目前药市所见的香圆枳壳直径4-6厘米,皮厚7-13毫米,基本上是各种枳壳中皮最厚、片径最大的,而且有浓郁的特殊香气(香圆,既香又圆也。有馨香,且果愈陈愈香)。又有“翻肚如盆口唇状”的特征,顶端还具有“金钱环”。唐宋时代对于柑橘之类皮药的优劣大概主要还是以香味来判别的,毕竟唐宋还是香料药盛行的时代。后世的新会陈皮也是以特殊的香味出名。从以上各方面看,商州香圆枳壳确实要“优”于成州枳壳和汝州枳实(即优于枸橘枳壳、宜昌橙枳壳)。符合苏颂所说“以商州者为佳”。也说明唐宋的商州、金州枳壳很可能就是香圆枳壳。
  六、认为唐宋的商州、金州枳壳可能是香圆枳壳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本草图经》说:“枳实……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北宋一尺约为31厘米,则树高1.5—2.1米。而香圆是高大乔木,40、50年树龄的香圆可高达6—7米。但《本草图经》恰恰是“商州枳壳”没有图。苏颂等人大概也没有见过商州枳壳的原植物长得怎么样,他的描写不知是否符合实际?当时盛名的商州枳壳何以无图?有些奇怪。
  七、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诗《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若叫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 这首诗易让人认为当时的商州枳壳是一种美味的水果。但不论是香圆、香橙、宜昌橙、酸橙、枸橘、香橼都不是美味的水果,基本不堪直接生食。所以诗句所说的“枳壳”或是诗人对类柑橘果实的泛指,未必就是当地当时产的药材“枳壳”的果实。但朱庆馀是浙江绍兴人,应该认识橘子,所以他说的商州“枳壳”应该也不是橘子。另外,由于香圆、枸橘之类常用来泡茶、浸酒或制作蜜饯待客,所以诗中所写也可能是指果茶、蜜饯之类,未必是说食用水果。当然,也不能排除在那个时代商州存在一种果实味道不错的人工改良的香圆或香橙的变种。
  八、目前,陕西汉中城固县、安康紫阳县、商洛山阳县等地都有较大规模的柑橘种植,而且多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从有关资料看,城固地区也有酸橙、香橙、宜昌橙等的零星分布,紫阳还有一种有浓郁药味的紫阳药橘存在(分布于城关镇大力滩、和平乡双坪村一带,此品种从水果角度看并不好)。而且从气候的历史变迁来看,唐代前、中期是年均气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暖湿气候,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远好于现在,所以唐宋时代的商州、金州枳壳实际为何也不排除其他的可能。
  九、以上只是推测了唐宋商州、金州的枳壳(实),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代的河内枳实是什么。今天各地有各种不同的枳壳(实)历史习用品。宋代也一样。今之视古犹后人视今。由此推测,秦汉时代的枳实应该也是各地有不同的习用品的情况比较可能。柑橘属的植物种类众多,很多品种不要说古人,就是今天一般的果树专家都不易区分,除本草书所说的“枳实”为特指外,古文史中一般所谓的“枳”大多应是对风味恶劣的类柑橘果树的泛指。
  十、日本正仓院现存唐代46种药物中没有枳壳(实)。湖南省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文物中有香橙的种子(香橙可能作熏香料使用)。
  十一、按现在的药典,陕西一带地方习用品的香圆枳壳属于枳壳伪品。如果香圆枳壳确实是唐宋时代的所谓“商州枳壳”,则《药典》的规定或可以商榷。
  杨辉《陕西地产香圆枳实枳壳品质分析评价》的研究表明,陕西地产香圆枳实、枳壳药材,其总黄酮含量较其他基原中总黄酮含量略低。其中黄酮类成分除柚皮苷含量高于《中国药典》规定4%外,其余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三种成分偏低;生物碱辛弗林含量低于《中国药典》0.3%的规定;挥发油主要成分高于基原酸橙,但其他组分和含量存在差异。综合来看,陕西地区香圆枳实、枳壳主要药用成分和含量与《中国药典》相近,部分指标高于其规定。但若按《药典》质量标准来看,香圆枳壳的药材质量的确不如酸橙枳壳。(未完,带下续。汤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7: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3)枳实(壳)的道地产地的历史变迁
      枳实(壳)的道地产地是哪里?《本经集注》说“生河内”,即是今黄河以北河南焦作地区,中國古以黄河以北為河內,尚志钧先生认为河内是焦作地区南部的武陟县。公元1201年十一月,金章宗谕工部曰:“比闻怀州有橙结实,官吏检视,已尝扰民,今复进柑,得无重扰民乎?其诫所司,遇有则进,无则已。”怀州即是今河南焦作附近的沁阳,说明河内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有果“橙”存在,这也是古典之河内“枳”可能是橙类的证据之一。
  北宋《开宝本草》说枳壳“生商州”(今陕西商洛地区)。北宋《本草图经》说“枳壳,生商州川谷,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北宋“京西”指今河南洛阳以西、黄河以南全境,是非常广大的地区,这句话应该是说洛阳以西地区到处都有,《本草图经》涉及的商州枳壳、成州枳实、汝州枳壳都属于这一地区,基本在一条东西纬度带上。据《宋史•地理志》载:“(陕西路)商州,望,上洛郡,军事。崇宁户七万三千一百二十九,口一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四。贡麝香、枳壳实。县五:上洛,中。商洛,中下。洛南,中下。丰阳,中。上津。中下。”宋代《太平寰守记》还有商州每年进贡枳壳三十斤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商州的土贡只有麝香,见唐代杜佑801年的《通典》:“上洛郡(贡麝香三十颗。今商州。)”而当时向朝廷进贡枳实、枳壳的是商州邻近的安康郡:“安康郡(贡麸金五两、乾漆六斤、杜仲二十斤、椒目十斤、黄蘖六斤、枳实六斤、枳壳十四斤、茶芽一斤、椒子一石、雷丸五两。今金州。)”而安康郡在宋代还继续是枳壳(实)的道地产地,《宋史•地理志》:“ 金州,上,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崇宁户三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口六万五千六百七十四。贡麸金、麝香、枳壳实、杜仲、白胶香、黄檗。”可见商州枳壳还是唐代801年之后兴起的后起之秀。从821年朱庆余的诗《商州于中丞留吃枳壳》诗句“方物就中名最远”可知,当时商州枳壳已经著名。
       明清以来,多以江西新干县“三湖枳壳(实)”为道地,也有药材商人认为重庆江津枳壳密度好,含油量高,品质最好,出口多用此品,江西所产“三湖枳壳”质量仅次于重庆江津枳壳。
  现在江西新干县产枳实(壳)自称为“商洲枳壳”,易使人误以为正是北宋《本草图经》所说“生商州者”。江西新干县三湖镇《蒋氏族谱》载,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三湖娄家渡上首建商洲集市,成为江南商贾进行药材等商品交易的中转集市。新干生产的枳壳通过商洲集市的中转而行销天下,久之而得“商洲枳壳”的美名。但是《本草图经》在1125年之前的1061年已经成书, 《开宝本草》更是在974年成书,比1125年要早151年。所以《开宝本草》所说的枳壳“生商州”,与“三湖枳壳(实)”应该没什么干系。一个“商洲枳壳”(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个“商州枳壳”,一字之差,音同实异,实话说,我不得不佩服古今商家借名牟利的智谋。以后如果商洛地区真的复产“商州枳壳”,不知医家何辨。
  江西新干县“三湖枳壳(实)”1125年后的兴起,刚好承接的是唐宋金州、商州、成州、汝州枳壳(实)的战乱衰落。从公元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开始。江北地区就陷入战乱,到1127年靖康之难北宋亡。1129年宋高宗赵构南渡后,中原、陕西、两淮地区为宋金反复争夺的战争区,绍兴六年(1136年)8月,岳飞北伐收复商州。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议和,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十二年(1142)宋金勘定边界,永兴军路的商州北半入金。利州东路的金州(安康)在绍兴十三年(1143)仍属宋利州路,但已经处于宋金的战争边缘区。在当时的战乱形势下,估计是没有什么商人贩运商州、金州枳实(壳)的,商州、金州枳实(壳)由此陷入衰落。而江西“三湖枳壳(实)”则应运而起。由此可见,在南北宋交替时代兴起的“三湖枳壳(实)”,很可能恰是金州、商州、成州、汝州枳实(壳)因战乱断货的替代品。战乱之后金州、商州等地应有恢复枳实(壳)的产销,但恐怕已经大不如前了。南宋韩彦直1178年著《橘录》云:“枸橘,色青气烈,小者似枳实,大者似枳壳,……近时难得枳实(可能就指商州、金州枳实),人多植枸橘于藩篱间,收其实,剖干之,以之和药,味与商州枳实几逼真矣。”(韩彦直为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长子,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橘录》成于1178年作者“知温州”任内。)
  2005 年3月商洛市商州区林业局从江西省新干县引进酸橙幼苗15000多株,开始在商州东片孝义、夜村等4个镇栽植,意图恢复历史名产“商州枳壳”。其实商州还应该在当地野生环境中寻找是否存在本地野生或半野生的优良枳壳种类,或能恢复古典的汉唐枳壳。


    (5)其他
     另外,陈增岳编著的《敦煌古医籍校证》中的唐代抄本医方,有几处枳壳指名要“高州”者。这个“高州”不知道是抄写或排版的“商州”之误,还是确指“高州”,因为无法看到抄卷的原本或影印本,目前尚无法判断,值得进一步追究。如果真是“高州”,则可能与后世广东橘红和陈皮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日本汉方所用枳实主要用代代Citrus aurantium L.var.daidai Makino(=C.aurantium L.vat.amara Engl.)(又名回青橙,是酸橙的变种。)和C.natsudaidai Hayata(夏蜜柑,即酸橙?),主产日本和歌山、广岛、爱嫒等地。
    在宋代,柑橘皮类的药材炮制基本是一样的,典型的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这样规定:“陈皮、青皮凡使∶先以汤浸,磨去瓤,曝干,麸炒入药用。或急用,只焙干亦得。”“枳实、枳壳凡使∶要陈者,先以汤浸,磨去瓤,焙干,以麸炒焦,候香熟为度。”现在的药材炮制远没有当时的讲究了。(未完,带下续。汤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0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17: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关于香橼
  香橼 2010版《药典》: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枸橼CitrusmedicaL.或香圆CitruswilsoniiTanaka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香圆亦可整个或对剖两半后,晒干或低温干燥。香橼的性味与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肺经。功能与主治:疏肝理气,宽中,化痰。与陈皮、橘红、化州橘红的性味归经基本相同而稍异。
  按《药典》规定,药材基原应以枸橼为主。但朱景宁、毛淑杰、李先端等人的调查表明,目前在药材市场流通的香橼实际主要以香圆为主,无论是资源还是市场药材情况,枸橼仅见云南应用较多,其它省市不多见。也即是说,香圆(C.WilsoniiTanaka)目前不但是陕西一带枳壳(实)的习用品,也是目前药材香橼的市场主流,这种变化可能与《药典》对枳壳的规定,使香圆枳壳成为枳壳伪品有关。参见朱景宁等人《香橼药材品种资源及市场现状调查报告》一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附注一:尽管柑橘属植物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该属的分类、进化和重要栽培(杂)种的起源等问题一直未有统一观点,是迄今有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以下参考《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一些柑橘果树著作以及陈全友的《香圆与香橼》。
  香圆(C.WilsoniiTanaka)与香橼(学名:Citrus medica L.)的区别
  香圆为宜昌橙类常绿高大乔木,陕西、四川一带民间称为枳壳或枳雀。树冠圆头形,一年开花一次。果金黄色,扁圆球形至椭圆球形,果皮较光滑,果实一般250克左右。果肉汁多,味酸苦,不作水果,传统上香圆用来泡茶、浸酒待客,饮后齿香久留。陕西、四川一带多制作枳壳、枳实。香圆具耐寒、耐旱、耐瘠等特性。汉中城固有变种落叶香圆、畸形香圆等。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未见介绍香圆。注意:香圆不是香橙C. junos Sieb. ex Tanaka(小乔木)。
  香橼是枸橼的别名。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分类为芸香科 RUTACEAE 柑橘亚属 Subgen. Citrus 香橼 Citrus medica L.,为枸橼柠檬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冠半圆头形,一年开花多次。果柠檬黄色,卵形或长圆球形,皮粗而厚;有大小香橼之分,大香橼果实可达十多斤;其变种有佛手。香橼的生长习性适于高温多湿环境,不耐寒,显然是起源于较南方地区。香橼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通常被制成蜜饯。注意:香橼(Citrus medica L.枸橼)不是枸橘Poncirus t rifoliata Raf。
  枸橘,别名枳、臭橘。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分类为芸香科 RUTACEAE 枳属 Poncirus Raf. 枳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极耐寒。
  香橙,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的分类为芸香科 RUTACEAE 大翼橙亚属 Subgen. Papeda Swingle 香橙 Citrus junos Sieb. ex Tanaka。小乔木。果实风味劣,味甚酸,常有苦味或异味;其果皮含有芳香气味。耐寒。
  香橙不是香圆。但两者都属于宜昌橙类。宜昌橙类我国现有的三个种,即宜昌橙、香橙、香园。一般都不堪食用。多用制作药材、蜜饯或供作砧木。


  有关附注二:朱庆馀(约公元797年——公元837),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人(浙江绍兴)。受知于张籍,登宝历进士第(公元826年)。诗二卷。他曾游历至长安、凤翔、武汉、安徽等地。长庆元年秋天(公元821年),他自凤翔南下,经过商州。拜访了当时的商州刺史王公亮,《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作于此时。王中丞,即王公亮,贞元年间登进士及第。长庆初(821——824),自司门郎中为商州刺史。《全唐诗》存诗一首:《鱼上冰》。

    有关附注三:在南中国粤语区,陈皮主要是作为烹调香料使用。而在西方也有一种类似的柑橘类香料,那就是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地区的香柠檬皮。据说香柠檬是由甜青柠与塞维利亚柑橘杂交而来,所以其果实拥有梨形和黄色外观。它因味道酸涩而不能直接食用,和新会陈皮一样,其主要取用的也是果皮,从新鲜果皮里面提炼出的香柠檬精油是制作高级香水与有机护肤品常用的一种主要原料,方法是取接近成熟的新鲜果实,去果肉后对果皮进行手工压榨或冷榨获得油液,再精炼后获得香柠檬精油。香柠檬精油还是食品香料,很多人爱喝格雷伯爵茶,其独特的柑橘清香味道就是来自这种精油(有人翻译为“佛手柑香精”,有误会)。意大利雷焦卡拉布里亚出产的香柠檬精油被认为是国际贸易市场上品质最优的品种,在国际香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全世界大约80%的香柠檬都产自卡拉布里亚。香柠檬果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说中国娃哈哈集团也采购卡拉布里亚香柠檬果汁原浆用于饮料生产。而新会目前每年还是大量丢弃浪费新会柑的果肉,并未得到妥善的利用。

    在意大利传统医学中,香柠檬精油或果汁用于治疗疟疾、退烧和驱除肠道蠕虫。中医对于柑橘类皮药的优劣自古主要还是以香味来判别的,可见中西自古都有把柑橘类果皮作为香料或药物使用,卡拉布里亚是提取新鲜香柠檬皮精油,而新会是采用陈化的干燥果皮。由此可见中西传统文化科技的差异 。(完。汤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