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4|回复: 1

[其它常识] 白糖、红糖、冰糖、蜂蜜之异同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53

回帖

67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673
发表于 2021-11-29 1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均是性甘的食物,而这类食物具有滋养身体、缓解痉挛、调和性味的作用。白糖具可助脾、润肺、生津。红糖可活血化瘀,冰糖可化痰止咳,蜂蜜可和脾养胃、清热解毒。不同的糖药效不一,如果要清热还是用蜂蜜较好。

     白糖:白糖是由甘蔗和甜菜榨出的糖蜜制成的精糖。白糖色白,干净,甜度高。味甘,性偏寒。能润肺生津、补中缓急、保肝解毒。用于肺燥咳嗽;津液不足,口干渴;脾虚腹痛,或饮酒过度,胃气不和;醉酒者食用。     甘蔗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目前国内多数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润心肺和大小肠热,解酒毒。有和中、助脾、缓肝气的作用,治心腹热胀、口干渴。白砂糖本身性凉,是属于降火的典型代表。但因湿土生热,所以自凡糖就会生胃火,常食用会造成胃部不适,所以不宜多食。

     红糖:指带蜜的甘蔗成品糖,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按结晶颗粒不同,分为片糖、红糖粉、碗糖等,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
     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温经散寒、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祛斑美容、延衰抗老、解痉止痛的作用。特别适于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性温的红糖通过“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来发挥补血作用。
     以前的人常用红糖给产后的妇女补养身体,目的在于利用红糖“通淤”或“排恶露”的作用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产后或人流后喝10~15天红糖水,对补血、排尿、子宫收缩复位都有不错效果。
     老人对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逐渐减少,平时应注意在饮食中补充,以维持正常代谢功能,延缓衰老。另外,若要发挥红糖的这些功效,吃法上也很有讲究:红糖煮荷包蛋,可以使鸡蛋和红糖的营养互补,让老年人面色红润,有精神;用红糖泡桂圆干服用,对改善睡眠有着积极作用;红糖泡人参,则有调理气息,改善低血压的作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适合吃红糖,中医认为阴虚内热者、消化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红糖。
     此外,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孩童,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


     冰糖的主要成分是含结晶水的葡萄糖。冰糖味甘、偏凉,入肺、脾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补中益气,和胃止呕、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对肺燥咳嗽、干咳无痰、咯痰带血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用于肺燥、肺虚、风寒劳累所致的咳喘、小儿疟疾、噤口痢、口疮、风火牙痛。
     1.解毒功效:冰糖可用于清除体内长时间淤积的毒素,还可增厚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2.补充能量的功效:冰糖还有丰富的糖分,有利于为机体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糖分,达到补充体液和供给能量的作用。
     3.润肺止咳功效:冰糖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利于滋阴润肺,用冰糖泡水喝,可用于因肺燥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冰糖常常用来做冰糖银耳莲子羹,它具有祛火、利咽降浊之功效。另外要注意食用冰糖时一定要适量,每天不要超过30克,而且吃糖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以防龋齿的产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心、胃、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常用于肺燥咳嗽、体虚、肠燥便秘、口疮、水火烫伤、胃脘疼痛,还可以解乌头、附子之毒。

2

主题

4

回帖

1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发表于 2023-11-7 2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赤砂糖和红糖,主要是制糖工艺的区别所致。传统意义的红糖是由甘蔗直接做成的,而赤砂糖是甘蔗在制作白糖后的下一级产品。

  营养师张光成2017年在健康时报表示,红糖由于没有经过分蜜加工,保留特有的颜色、焦香风味和多种营养成分。它的缺点是产品受潮会氧化发黑,而且溶化缓慢,不适合厨房烹饪使用。

  赤砂糖虽然也含有部分红糖的成分,但是把多元糖分与微量元素处理掉了。所以赤砂糖的优点是甜度高、纯度高、溶化快,适合烹饪使用,其缺点是口感差,甘蔗中多种营养物质因添加化学助剂而受到一定的损害。

  赤砂糖经常被冒用“红糖”的名义出售,红糖是否纯正,首先要看产品配料表,其次要看红糖的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