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0|回复: 5

[其它] 湖北省种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复制链接]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发表于 2021-12-15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结合《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特编制本行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形势(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种植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生产保供能力明显增强。近五年,粮食年均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全国排名稳定在第十一位;油菜播种面积恢复至接近2015年水平,油菜籽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油酸油菜生产实现重要突破;2020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4119.4万吨,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2.4%。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296.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722万亩,生产基础进一步筑牢。

园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近五年,我省大力发展菜果茶药等特色园艺产业,累计创建13个园艺类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高效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道地药园共165万亩。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3个,茶产业规模和效益均居中部省份第一位,水果产业总产值较“十二五”期末增幅达55.6%,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出口型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国领先,中药材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恩施硒茶、洪湖莲藕、武当道茶、襄阳高香茶、随州香菇、蕲春蕲艾等8个种植类园艺农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农业科技支撑亮点凸显。近五年,我省大力推行良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种子供应“量足、质优、价稳”成为新常态。大力推行良法,以“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为代表“水稻+”绿色优质高效模式叫响全国,再生稻“一种两收”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成为全国样板,推广油菜“345”模式1000万亩以上,推广果园、茶园改造技术350万亩以上。大力推行良机,水稻、小麦、油菜三大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均创历史新高,物联网技术服务覆盖种植面积近200万亩,累计安装北斗终端数居全国前三位。

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近五年,我省践行“两山”理念,菜果茶“三减三增”健康栽培技术模式集成攻关与推广应用加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施用量相比“十二五”期末下降19.9%,利用率提高到40.3%,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农药使用量相比“十二五”期末下降22.9%,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全覆盖。

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近五年,全省种植业总产值平均增速5%,在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关联业态持续融合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730万亩,粮改饲面积200万亩以上,油菜多功能开发稳步推进。主体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围绕优势产业组建了8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成4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园区。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累计创建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

(二)问题与短板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先进省份发展水平,湖北种植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还有待加强,产业发展缺少行业领军型企业、缺少叫得响的本土品牌,全产业链发展不够,短板仍然突出,亟需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目前全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45.5%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不足六成,丘陵山区节水灌溉发展缓慢,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还未完全实现,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仍需加强。仓储、烘干、保鲜等田头物流设施配套不全,水果、蔬菜等产后损耗较大。

农业科技创新有待加强。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农机应用相对缓慢,柑橘、茶叶等全程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不健全,老龄化问题突出。高档优质、节肥节水节药、适宜机械化生产、轻简化栽培的特用、专用品种供给不足。

产业融合发展短板突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不足,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种植优势没有很好转化为产业优势,休闲农业创新不够,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强,缺少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大品牌。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在数量上、质量上均落后于发达省份。

政策服务保障供给不足。我省农业投入以中央为主,地方财政投入有限,政策支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仍需加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限制了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保险在覆盖种类、保障额度等方面有待提升,“提标、扩面、增品”工作仍需加强推进。生产端与市场端对接不紧、齐发力不够,市场信息预测预警能力亟需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应对新矛盾新挑战。

从有利形势来看,我省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种植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是农业优先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十三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央支持湖北疫后重振“一揽子”政策带来重大利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由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的总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势必为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将进一步提升。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云计算、智能制造、区块链等新科技新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新一轮农业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为种植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加速种植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三是我省战略地位将进一步稳固。我国正式加入RCEP,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速构建,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市场消费不断升级,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生态大省、交通大省、科教大省等多重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从面临挑战来看,新发展阶段种植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形势。一是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产业链供应不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农产品出口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二是资源环境约束仍然存在。人增、地减趋势仍会继续,水资源在地域、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压力较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供需矛盾仍然突出。我国人口峰值临近,粮食及重要农产品需求还将持续刚性增长,有效供给的任务紧迫;用工成本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种植业成本攀升、效益提升空间收窄;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期望值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任务更加艰巨。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6: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践行国家粮食安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聚力聚焦“保供、提质、绿色”三大任务,重点突出“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进一步稳固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能,促进种植业双向(产前、产后)延伸、三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同构、三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优质高效型)发展,全面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我省由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发展,保障供给安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全环节安全风险防控,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及区域差异,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提升优势生产区,培育提升特色种植区。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前提下,推进种养结合、粮经统筹、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加快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种植业的科技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质量效益。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循环为导向,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守住农业绿色发展的底色和底线。

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聚焦全产业链开发,推进生产端与消费端齐发力,实现品种、品质、品牌共提升。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在稳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科技与装备、农业绿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种植业综合产能更坚实。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稳定,作物单产稳中有增,粮食综合产能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油菜籽总产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全国前列,优质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显著增强,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科技与装备水平得到新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农业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带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基础进一步稳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均稳定在4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提高到45%,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种植业双向延伸、内外融合不断深入,农业生态综合种养实现全面提转升级,种植业结构全面优化,全产业链发展取得新突破,打造形成优质水稻、蔬菜、茶叶等3个综合产值千亿级的产业和小麦、油菜、水果、药材等4个综合产值500亿级的产业。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和农旅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到2035年,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能保持稳定,种植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机制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建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一)加快种植业产业强省建设

以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和《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指南,分类分区推进种植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种植业底盘,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

(1)做大做强产业振兴示范引领区

在生产条件较好、生产要素较全、生产水平较高的区域,开展种植业示范引领区建设行动,建设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棉花、设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示范县。在示范引领区重点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打造优质水稻、小麦、油菜、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7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7: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1.png


(2)做实做全产业振兴功能提升区

在生产条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区域,开展产能提升建设行动,以鄂东稻-油、鄂中弱筋小麦、鄂北水果、鄂东茶叶、鄂西中药材等为重点,全面推进生产潜力区农业补短板、强质效、延链条建设。在功能提升区重点优化区域种植布局,集聚区域发展优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宜机化和生产智慧化改造,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面构建“主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推进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2.png

(3)做精做优产业振兴特色优势区

在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区域,开展名优精品创建行动,以优质粮油、高山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水果、特色茶叶、特色药材等产业为主,示范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在特色优势区重点加快品种优化、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主体培育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建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强镇。

3.png

(二)夯实粮油保供基础
(1)稳定粮油生产面积

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层层压实抓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把播种面积落实到户到田。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持续巩固“两区”划定成果。大力引导农民扩种油菜,全力提高国家油料自给能力。“十四五”时期,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左右,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薯类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700万亩以上,并持续挖掘扩种潜力;花生、芝麻等特色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

(2)优化品种与种植布局

在江汉平原重点发展优质食用籼稻,在鄂中北地区发展优良食味籼稻、粳稻,在孝感等传统糯稻区提升发展优质糯稻,精准布局高档优质稻、富硒富锌稻等特色功能稻种植。稳定发展鄂北岗地中强筋专用小麦,因地制宜发展饲用麦类。巩固发展鄂西山区春玉米、鄂北岗地夏玉米两大传统优势区,支持畜牧转型需求区域发展青贮玉米和城市周边发展鲜食玉米。在鄂西建设富硒马铃薯生产区,在鄂北建设优质早熟商品薯生产区。在适宜地区建设鲜食、菜用、加工等多样化红薯种植基地。推进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重点提升长江、汉江沿线油菜优势产业带生产能力。在鄂北岗地、鄂东大别山区推广普及高油酸花生品种,在江汉平原发展高蛋白大豆间作套种。

(3)推进粮油产业提档升级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油料)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低山丘陵中低产粮田改造,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加强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应用,集成示范“五节三高”(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工,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提档升级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等模式,优化推广麦稻、油稻等传统周年种植模式,创新推广“水稻+”系列绿色高效模式,全面推进粮油生产绿色标准化、全程机械化发展。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培育组建一批全产业链联合体,推动从良种选育到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粮油产业“航母”。坚持“五良配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优联动”(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强化“五个能力”(生产保障能力、产业服务能力、加工转化能力、消费服务能力、品牌带动能力)建设,全力推动粮油品种、品质、品类、品牌“四品升级”。


(三)促进经作产业提质增效


(1)优化经作品种结构

以设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食用菌五大优势特色蔬菜为重点,发展品种多样、品质良好和区域适宜的产品,逐步形成花色品种丰富、上市供应均衡、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生产布局。以柑橘、桃梨为重点,统筹兼顾葡萄、猕猴桃、枇杷、杨梅等特色水果,加强早、晚熟优良水果品种选育推广,调整品种结构,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实施茶树良种工程,推广品质优异、适宜机采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合理搭配专用型、兼用型和地方特色良种,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推进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建设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做到主要品种区域内集中供应、自给自足。加快推广适宜轻简化栽培的早熟、抗病棉花品种。

(2)推进经作集群发展

坚持适区适种、适种适制、适度发展,巩固提升优势产区,引导非适宜区逐步退出生产,防止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发展。在武汉城市圈及省内其他大中城市辐射带布局发展设施蔬菜;在江汉平原发展喜冷凉露地冬春蔬菜与水生蔬菜;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发展高山蔬菜;在大洪山周边及荆山山脉沿线地区布局木腐菌优势产区,在武汉市周边、江汉平原布局草腐菌优势产区,发展食用菌。继续抓好长江、清江、丹江库区“两带一区”柑橘基地建设,打造鄂西柑橘产业集群;提升316国道北线优质桃产业带建设,加强汉江流域砂梨产业带与武陵山区优质砂梨生产区建设,提升葡萄优势产区设施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武陵山与幕阜山特色猕猴桃优势产区建设。持续推进鄂东北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鄂中大洪山“五大茶山”建设,打造“五山”茶产业集群。以“一县一品”为基础,加快推进鄂东北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和江汉平原五大道地药材生产优势区建设,打造“五区”中医药产业集群。加大棉花保护区建设力度,稳步推进鄂东、鄂北、鄂西三大主产区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1850万亩左右,水果稳定在600万亩左右,茶园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0万亩以上,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桑园面积达到35万亩。

(3)促进经作产业融合发展

集中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特色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蔬菜、水果产业侧重发展包装预冷、速冻保鲜等产地初加工,配套建设区域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和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茶产业侧重生态茶园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夷陵、五峰、竹溪、赤壁、英山和恩施等茶叶加工产业园建设,加大专业茶叶交易中心市场建设力度,打造中国国际茶业贸易中心,重振“东方茶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在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景区,在国道、省道打造精品农旅线路。开发利用中医文化资源,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7: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宝尤好 于 2021-12-15 17:04 编辑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
(1)加强种业创新与良繁基地建设

打造一批省级以上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的高新技术种业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种业创新人才团队,壮大一批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打造种业生产优势区,以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作物为重点,在江汉平原及鄂中北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以莲藕、魔芋、柑橘、猕猴桃、茶树等作物为重点,推进区域性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特色作物良种自给能力。

(2)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

依托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链“515”团队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研究(协同推广),在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重大生物灾害防治、农业综合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建设一批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在种子种苗繁育、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推广,集成组装一批栽培技术规范、农机农艺融合、科学施肥用药、适期采收加工相配套的全过程、全环节标准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示范样板和示范片,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

(3)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创建,统筹品种选育、种植模式、田间管理和产后加工等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机艺融合模式研究推广,形成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发展智能“车间农业”,推进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上的集成应用,加快设施园艺装备升级换代。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农机应用,加快实施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作业远程监控、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建设。

(五)强化种植业绿色安全生产
(1)全面推行节肥、节药、节水等技术模式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加大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和高效施肥施药机械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油菜-小麦)种肥同播、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集成应用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持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加强施肥指导,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与信息发布,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工作,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发展节水农业,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2)强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以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工作为基础,建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就地就近还田利用。持续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继续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储运服务体系。

(3)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

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修订完善各项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与规范,健全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构建投入品销售监管追溯平台,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测制度和执法抽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管理,构建智慧农安监管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配合公安等部门做好禁毒工作。

(六)强化农业产业化服务支撑
(1)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支持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以全产业链建设为基础,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导,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创建模式,加快培育粮油区域公用品牌,做特做响一批菜果茶药等园艺作物公用品牌。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支持创建知名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

(3)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资本、资源投入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上来,发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收储、质量检测等农业生产服务,推行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面向小农户的产销服务、数字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七)持续推进农业防灾减灾

完善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深入开展农业灾害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农业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快速响应机制,分作物、分灾种制定完善抗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推进农业灾害综合治理,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强化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增强抗灾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的组织、物资、技术等保障。加强农业防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生产自救能力。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动植保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7: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重点工程

(一)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工程

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鼓励大米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实行良种供应、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等统一管理。推广“一镇一种一企一片”种植模式,提升加工原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推动形成“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重点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提高重点龙头企业市场主导能力。遴选具有成长潜力的稻米加工企业,实行“一县一企一策”,着力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改造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创新迭代米制产品,不断丰富稻米制品高档特色品类,延伸大米加工产业链条。推进稻谷加工副产品深加工,打造智能化、信息化、高值化的“一颗谷”全产业链。

培育优质稻米品牌。以“荆楚大地”“京山桥米”“孝感香稻”“潜江虾稻”等为基础,坚持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集中力量培育2-3个核心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完善“1+N”母子品牌体系。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赋予湖北大米丰富的营养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工程

双低优质油菜核心区建设。落实完善增强油料供给保障若干措施,组织实施油菜轮作试点、高质高效示范和国家大型商品油料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产油大县奖励政策。突出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主产区,以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为重点,推进双低优质油菜核心示范区建设,全力提升油菜综合产能和质量效益。

周年绿色高产高质高效模式推广。以县、乡为单位,整建制开展油菜绿色高产高质高效行动,示范推广“双低双高多抗”油菜新品种、绿色高产高效“345”模式和免耕飞播、油稻双丰等技术,加快“种肥药机”技术集成,发展季节性流转等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油菜全生育期利用、全价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拓展油菜“一菜多用”功能,打造一批以油菜花海为主题的农旅融合综合示范点。

特色高油酸油菜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江汉平原高油酸油菜产业基地建设,以荆门市全域种植示范为引领,示范推广“六统一”(供种、供肥、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收购和高品质加工)订单生产模式,培育高油酸菜籽油龙头企业,制定完善湖北高油酸菜籽油标准,加大“湖北菜籽油”品牌宣传推介,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优质菜籽油市场占有率。

(三)园艺作物提质增效工程

特色园艺作物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加快园艺作物品种改良更新,在园艺作物主产区建设35个集约化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设施园艺装备升级换代,开发应用新材料、新棚型,推进品种专用化、生产机械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调控智能化。

特色园艺作物引领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高效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道地药园建设。推进果茶园改造,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示范样板基地,示范推广生态建园、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动“定制药园”与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无缝对接。

特色园艺作物品牌建设。围绕产业基础好、地方政府重视的菜果茶药品牌,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省级标准或团体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宣传推介。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示活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展销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目标市场,开展品牌推介活动;大力开展品牌造势活动,登陆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借力宣传,利用公共交通借位宣传。

(四)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监测预警。坚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和集体会商三项工作。科学布局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虫害、流行性病害监测网点,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建设省级农作物病虫监测调度指挥平台,完善监测设施与手段,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强化绿色防控。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每年建立省、部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市县级示范样板200个以上。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果菜茶优势区、农产品品牌基地等县市培育20个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大力推广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持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

强化植物检疫。完善疫情监测点建设,实现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国外引种检疫许可事项“一网办理”,推动植物检疫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对稻水象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红火蚁、柑橘黄龙病等主要植物疫情的监测防控与阻截。

(五)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

完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进一步完善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做好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扎实开展年度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

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持续推进酸化土壤治理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酸化耕地降酸改良。集成推广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促进耕地质量有效提升。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完善施肥方案和指导意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农企合作,构建供销网络体系,不断提高配方肥应用到田率。深入推进水稻侧深施肥、小麦(油菜)种肥同播等高效施肥技术和作物专用配方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产品示范推广。深入推进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完善集成“畜禽粪污+配方肥”“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51

回帖

286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28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7: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种植业发展在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措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种植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深入宣传全省种植业发展思路和理念,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政策保障

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投入保障体系,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支农富农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发展现代种植业的支持力度,以农业项目为抓手、财政资金为杠杆,全面落实重点工程建设。完善财政激励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种植业领域。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

(三)强化科技服务

加强种植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做好人才衔接。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515”行动,探索农业技术协同推广“高端服务”机制。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加强培育种植业领域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围绕重点产业组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体系。

(四)强化项目支撑

对接国家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升级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提升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引领示范建设、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积极谋划实施种植业提质增效发展建设子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强化专款专用,强化项目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取得实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