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9|回复: 1

[现时师承政工] 岐黄工程为中医育才|医痴卢芳名师带高徒

[复制链接]

2

主题

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 2022-6-23 09: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握趣与严、故与新、爱与信三组辨证关系,他的工作室成果斐然——


“不知道今天老师会考我们什么问题,可千万不能被‘放倒’!”

每到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卢芳临床带教的日子,他的学术传承人、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孙奇总会感到“压力山大”。

“老师临床带教时,喜欢给我们提问题,比如痹病在《黄帝内经》里有什么相关记载,苔白脉滑对应的什么问题,冠心病的诊疗思路是什么等等。”孙奇说,每每跟诊前,卢芳的学术传承人都会抓紧时间复习,并在跟诊时带上书籍笔记,随时翻阅学习。
QQ图片20220623085336.png

图为卢芳临床带教,孙奇跟诊

因热爱中医,卢芳不仅锤炼了临床上的真本事,更磨炼了教学上的真功夫,也因此连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治学严谨,他的门下皆是勤勉之才;风趣幽默,他的授课别具魅力;对中医的一腔热爱,让他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疗效过硬的优秀中医人才。

如今,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仍然坚守着这份初心——把病人看好,把学生教好,用毕生心血浇灌杏林苗木,让中医薪火永续。

趣与严:让学生喜欢听记得牢用得好

卢芳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天庭饱满,剑眉星目,一米八多的高个子,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

但仅凭外表,判断卢芳是位非常严肃的老师,那可就错了。

很多人说东北人自带幽默基因,卢芳也不例外。而这份恰到好处的幽默,也让他的授课格外有魅力。

“这个病我管它叫‘阴天乐’,就是到了阴天不见日头,患者皮肤就不那么痒了,这是日光性皮炎典型特征。”

“患者的指关节变形很明显,呈抓握状,看着像打麻将‘搂宝’(东北话抓牌的意思)动作,我管这叫‘搂宝手’,其实这是类风湿病变表现的一种。”

无论是在讲堂还是诊室,卢芳总会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诊疗方向、用药思路讲深讲透,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抖包袱”,都是卢芳在做教案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名词。

“把繁杂沉闷的教学知识讲“活”了,让学生喜欢听记得牢用得好。”卢芳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学院工作了25年,积累了丰富的授课经验。谈及此处,卢芳还回忆起年轻执教时的一桩趣事。

1975年前后,哈尔滨市所辖的几个区分头举办民间中医转正考试学习班,卢芳被道外区聘为《黄帝内经》课程的讲师。

“道外区的学习班设在一个工厂的大会议室里,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冬天屋子里很冷,烧的是火墙,课桌是临时拼凑的,椅子就是大长条椅,条件十分简陋,我往台上一站,看到这简陋的条件,再看看讲台下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年龄很大,穿着不甚齐整的学生时,心里突然涌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感觉他们未来的‘饭碗’就端在自己的手里,一定要把课讲好。”卢芳回忆说。

当时,不同区的学生们相互打探消息,得知卢芳讲课有意思,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一堂课上学生太多,挤塌了会议室的火墙。火浇灭后学生仍不肯散去,在数九寒天没有取暖设施的教室坚持听课,让卢芳深受感动。

“卢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他总是由表及里、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在时间分配上也很有艺术,还会吊我们胃口,每堂课都让我们收获很大,又对后面的内容充满求知欲。”多年以后,回忆起支撑自己坐在冷如冰窖的教室里上课的动力,张冬梅如是说。从学习班毕业后,张冬梅如愿通过了考试,获得了行医资格,并创办了哈尔滨“一枝梅”研究所,在当地小有名气。

不过对于卢芳来说,课堂气氛可以活泼,但学习成效容不得“开玩笑”,在卢芳的课堂和诊室里,没有人敢“开小差”。

平时上课或带教时,如果弟子学生没能掌握所学,不管他是主任医师还是主治医师,不管是当着晚辈还是患者,卢芳都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们。

“在老师看来,患者以性命相托,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对于我们的学习,他要求非常严格。”孙奇就曾经被卢芳当众批评过,“那感觉,比当众扇我嘴巴子还难受。”

治学从严,不仅是卢芳对学生和学术传承人的要求,更是他自己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在黑龙江中医学院求学期间,为了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卢芳把方歌抄在手上,走到哪里背到哪里。为了巩固学习成效,卢芳经常睡前不上厕所,待半夜被尿意憋醒之后就着洗手间的灯光,起床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背一遍,记熟之后再去睡觉。这份勤勉,让卢芳成长为国医大师,也激励他的后学发愤图强。

故与新:衷中参西守正创新

卢芳给自己的学生立了15字门规:背经典、多临床、跟明师、勤笔耕、善演讲。

“背经典是学中医的基本功,故而居其首。我的恩师孟广奇,人称‘活字典’,中医经典张口就来,且能大段背诵,临床造诣也十分深厚。”卢芳说。

卢芳要求学生们必须背诵的经典,皆是他基于临床经验选出的精华中之精华,如《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气血、藏象、经络的经文;《金匮要略》关于四水、四饮的经文;《伤寒杂病论》六经提纲;《温病学》中关于卫、气、营、血、三焦的经文等等。”孙奇回忆说。

“我们那一批学术传承人,须背诵100条以上的经文,才过得了卢老师的经典关。”卢芳的弟子、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郎宜男说。

在卢芳看来,中医经典是源头活水,多重视经典都不为过。但中医要发展,没有创新也是不长久的。

因此,卢芳不仅拜书本为师,亦拜患者为师,不仅视中医为师,亦视西医为师,并将这一融古汇今,衷中参西,与时俱进的学术理念,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和弟子。

“老师经常说,中医为体,西学为用,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能够辅助我们更好地诊断疾病,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孙奇说。

卢芳早年撰写的《内科辨病与辨证》,就融合了他以中西医不同视角对疾病的理解和辨证施治思路。这本书分别以西医之“病”与中医之“证”为纲展开论述,从中医学与西医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最终同时落脚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这本书是卢芳弟子和学生的必读教材,案头“红宝书”。

卢芳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他的教学工作上。譬如,卢芳十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师带教时经常问我们,这位患者应下什么诊断,还需要做什么检查,还需要加哪一味药等等,只要我们说的有道理,他都会采纳,让我们写进处方里。”孙奇说。

与此同时,卢芳十分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把科研思路贯穿教学始终。他任职哈尔滨市中医院院长时,打破了医院建院30年科研课题为零的历史。他带着学生申报科研课题,每项课题从科研立项、设计、临床、结题,他都全程参与,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双解降糖精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药颅痛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珍珠消瘿胶囊治疗甲亢的研究》等研究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开发的新药前列闭尔通栓、颅痛宁冲剂、参鹿茶、菖麻熄风片获国药准字。

2

主题

9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09: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与信:培养更多信中医爱中医的后学

熟悉卢芳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医痴”。因为他对中医爱的深沉。

“我对中医药的信任来自热爱。”

“中医是我不能舍弃的职业,我热爱这个工作。哪天要是不让我看病了,那就要我命了!”

“和中医药相伴的这七十余载岁月,早已让中医药融进了我这个‘东北老汉’的骨血。”

在卢芳撰写的《一生为医回忆录》里,他对中医药的深情厚爱溢于言表。

孙奇一直记得他“面试”学术传承人时第一次见到卢芳的场景。在询问孙奇个人情况时,二人一问一答,眼看着一场“尬聊”很快就要结束。但在聊起中医学术问题后,卢芳立刻精神抖擞,和孙奇打开了话匣子,仿佛不是第一次见面的师徒,而是多年未见的知音。

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卢芳从医执教数十年,不仅让他成为一代名医,也让他培育出众多矢志于中医的学生,转化为学生们对中医的热爱与自信。

郎宜男就是最生动的例子。拜师前,郎宜男在哈尔滨市中医院急症科任职,在工作中更熟悉西医的诊疗方法,基本不用中医药治病。成为卢芳的徒弟后,郎宜男亲身感受到用中药治疗疾病的神奇疗效。在卢芳的影响下,郎宜男努力刻苦学习,不管家里、单位有什么事情,一次都没有耽误跟师出诊。

“卢老师边看病人边结合病例讲解,我都认真仔细地写好笔记,回家后认真研读,研究卢芳的经验,总结个案治疗成功的过程,研究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并在自己临诊时应用,每获显效,尝到了治疗疑难病的甜头,就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郎宜男回忆说。

出师时,郎宜男的进步非常明显,不仅会用中医看常见病,而且能灵活应用卢芳的经验方,加减变通,从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承袭了卢芳的治疗特长。一度成为哈尔滨市中医院门诊量最高、中医处方最多的中医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

让卢芳更加欣慰的是,他的言传身教不仅让一个个传承人建立了中医药自信,甚至能扭转一家医院,甚至一片地域对中医药的态度。

卢芳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哈尔滨市济仁中医医院院长王翠微在卢芳的指导下,更加坚定了中医办院的思路,医院常备600余种中药饮片,自主研发了20余种经黑龙江省药监局批准的医院专病专药中药制剂。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三亚市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国医大师卢芳工作室成立后,卢芳每年都要花上6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里出诊带教,工作室7名传承人也在卢芳的指导下,医术更为精进,逐步建立了中医药自信,从“用中医不托底”变为“大胆遣方用药”,不仅能自如应用卢芳的经验方,而且能总结创新用药思路。

“希望通过工作室建设,将我的治疗经验、学术思想传给三亚的7名徒弟,为三亚百姓的健康福祉做更大贡献。”卢芳说。

“不负委任立誓言,培养后人学春蚕。

不为人师为人梯,瑰宝光大看青年。”

1991年,年仅52岁的卢芳被确认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时,他在拜师会上写下了这首诗句。

如今,承载着他的希冀,一批批学术传承人羽翼渐丰,或成为省级名中医,或成为当地中医临床的领军人物,为中医药发展接续奋斗。(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黄蓓、冯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