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7-29 13: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森 于 2022-7-29 13:04 编辑
四、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十)完善康复医疗工作制度、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康复医疗专业特点和临床需求发展,制订完善医疗机构康复医疗工作制度、出入院标准规范、康复医疗服务指南、技术规范和团体标准等,特别是重大疾病、新发传染性疾病的康复技术指南等,规范临床康复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康复医疗资源归口管理,建立统一康复疗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康复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升医疗效果;加强康复新技术的管理与评价,康复医疗新技术和新项目应由康复专业第三方机构充分论证评估,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工作,保障康复医疗安全。
(十一)加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医院的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根据不同人群的疾病特点和康复医疗服务迫切需求,积极推动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肾及代谢康复、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重症康复、中医康复、心理康复等康复医学亚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指导和康复随访等服务。提升二级医院康复科医疗服务能力,扩大康复病床容量,提高专业人员数量,提供同质化的康复医疗延续服务。提升康复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康复技术前沿,聚焦高质量临床研究,全面提升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创新能力,辐射全国。
(十二)提高基层康复医疗能力。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远程诊疗与培训等方式,发挥优质康复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康复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与医联体,各区卫生健康委应统筹协调,落实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康复医疗为纽带的紧密协作机制,建立康复医疗联合团队、“一对一”帮带、选派康复专家定期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出诊、查房、培训等,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康复医疗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培训,提高其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十三)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落实《关于印发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提供机构建设和管理,强化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面向基层积极推广中医药技术,切实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四)推进长三角康复一体化建设。共建健康长三角,建立长三角康复联盟,深入推动长三角地区康养服务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康养基地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医院等功能性项目落地,打造长三角重大民生合作工程示范项目、跨区域康养政策协同试验区、康养产业和服务功能集聚区。以康复质控为抓手,推进省市间互动督查,探索“互联网+”的康复质控模式,研究制定康复团体标准,推进康复同质化管理,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长三角康复科普工作,以线上、线下形式进行健康理念和康复理念推广,协同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五、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
(十五)逐步推进康复与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开展康复医疗与外科、神经科、骨科、精神科、心血管、呼吸、重症、中医等临床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康复早期介入,推动加速康复外科,将康复贯穿于疾病诊疗全过程,提高医疗效果,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功能恢复。
(十六)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方式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丰富和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优先为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有迫切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康复指导等服务。
(十七)推动康复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衔接融合。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7〕64号),推进康复医疗服务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深度融合。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康复辅助器具适配设备设施,强化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与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团队合作机制,提高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扩大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覆盖面。
六、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十八)统筹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管理。将康复医疗服务价格纳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统筹考虑,做好相关项目价格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加强医疗康复项目支付管理,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康复医疗特点的医保支付模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有效的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
(十九)调动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积极性。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管理制度。健全以岗位职责履行、临床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绩效分配、奖励评优等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调动其积极性。
(二十)加强康复医疗信息化建设。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医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康复医疗信息化建设,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发展康复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优化康复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效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会诊、培训、技术指导等,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二十一)推动康复医疗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成果转化等方式,结合实际和特色优势,培育康复医疗相关产业。优先在老年人、残疾人、伤病患者及儿童等人群的康复医疗方面,推动医工结合。积极支持研发和创新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康复治疗设备等。搭建产学医研集成的康复智慧创新平台,推动康复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
七、组织实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有关部门要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策合力,完善支持配套政策。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时制定并出台本地区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的工作方案。
(二十三)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政策联动,合力推进康复医疗服务发展。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加强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规范康复医疗行为,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部门加强康复医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医疗保障部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民政部门积极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中医药主管部门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残联组织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并配合做好残疾人康复医疗相关工作。
(二十四)强化指导评估。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定期指导评估、重点工作跟踪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总结经验,推广有益经验。探索将公立康复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统筹要求,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引导康复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大宣传力度。各区重视和加强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的宣传,加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康复医疗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广泛宣传康复理念、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等,普及和提高群众对康复的认知和重视,在全社会营造推进康复医疗发展的良好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