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大学研发合成致死率高达80%的Omicron和武汉原始病毒结合的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株引起轩然大波,学校声明合规
综合《北美留学生日报》、《bio生物世界》报道,一觉醒来,coivd-19又变异了?
据福克斯新闻等美国媒体报道,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的Dayuan Chen(陈大元)等在bioRxiv上传了一篇预印本文章引起了巨大争议。
这个研究本身很简单,用SARS-CoV-2原始型作为骨架,选用了Omicron BA.1 Spike基因,构建了一种嵌合活SARS-CoV-2病毒。也就是一个人工合成的新型新冠病毒。此举搅动了全球无数被新冠困扰的神经,人们纷纷发出质问和担忧:这是什么实验?万一泄露怎么办?
在报道中,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合成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毒株,其杀伤率为80%。
当小白鼠只接触Omicron时,它们只是会出现了轻微的症状。但当它们接触这种新的毒株时,80%感染该病毒的老鼠死亡。波士顿大学表示,该变种是Omicron和武汉原始病毒的结合。这是一项由来自佛罗里达州和波士顿的科学家团队在传染病实验室中进行的研究。他们从Omicron中提取了尖峰蛋白,并将其与中国武汉疫情爆发时首次检测到的毒株相连。然后,他们记录了小鼠对杂交毒株的反应。
他们在一篇研究论文中写道,虽然Omicron会导致轻度、非致命的感染,但携带Omicron S的病毒会造成严重疾病,死亡率为80%。研究人员表示,该新毒株的传染性病毒颗粒是Omicron的五倍。Omicron变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即使在那些完全接种疫苗的人中也是如此。尖峰蛋白负责感染率,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病毒结构的其他变化决定了其最后期限。
普通人看来的致命实验,波士顿大学为什么偏偏要做?科学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构建嵌合病毒是疫情前的常规操作,很多嵌合病毒构建的分子生物学操作十分建议,受过几个月培训的本科生即可完成。但在疫情后变得很敏感。
NIH目前要求凡是获得NIH经费的实验室进行类似致病活病毒研究必须申报并公示。虽然该研究符合波士顿大学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但该文章通讯作者巴基斯坦籍助理教授Mohsan Saeed并没有向NIH申报也没有公示,在经费申请中也没有提及这项研究。
在波士顿大学主导的这场小鼠攻毒实验中,野生型毒力极强,可导致小鼠体重减轻,出现症状,使小鼠100%死亡;Omicron不引起小鼠致死,不导致严重症状。而该嵌合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介于两者之间,可使80%小鼠死亡。
主要研究作者Mohsan Saeed告诉《波士顿先驱报》,与其他人发表的研究一致,这项工作表明,驱动奥密克戎致病性的不是尖峰蛋白,而是其他病毒蛋白。Saeed说,确定这些蛋白质将导致更好的诊断和疾病管理策略。
自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嵌合病毒成了阴谋论来源,最有名的嵌合病毒莫过于Ralph Baric和Shi Zheng-Li合作的SARS-CoV为骨架,云南蝙蝠冠状病毒RsSHC014 Spike的嵌合病毒,该文章发表在2015年Nature Med上成为了疫情后各种阴谋论的来源。
但在医学界,我们目前依然应用大量的基于分子克隆操作去构建具有复制能力的嵌合活病毒,比如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的CAR-T需要应用HIV改造的慢病毒载体将scFv基因转导入细胞;基因治疗镰刀形贫血的基因治疗需要使用插入靶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这些都是在体外构建复制型活嵌合病毒并直接施用于患者。因此对病毒的分子克隆是不可能禁止的。
当然也有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惊讶——以色列政府首席科学家什穆埃尔·夏皮拉教授:“这种实验应该被完全禁止,这是在玩火。”新泽西大学化学家理查德:“这种研究可能引发新的实验室病毒泄露和全球大流行!”
该研究发布后引发了广泛争议。对此,波士顿大学于昨日发表公告,指责部分媒体报道“虚假且不准确”,并表示该研究在生物安全等级为三的波士顿大学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中进行,并无违规或危险操作,且该项研究已获得公共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IBC)和波士顿公共卫生委员会批准。
根据美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任何资助性和“合理预期”方的实验可能具有高度的性传播风险,但波士顿大学表示研究不符合标准。声明称,“这项研究并不是为了增加新株系的危险性,将病毒性研究复制到病毒中的危险性研究”。 另外,美国最初与引用研究所(NIAID),该团队的调查申请中显示设备来源说明。不需要报告研究。
论文作者来自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 (NEIDL) 的 Mohsan Saeed 团队。我们通过这篇论文看一看这项研究到底做了什么。
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现在的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 (Omicron) 。相比原始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 (Spike蛋白,S蛋白) 具有大量变异,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更易对疫苗逃逸,但致病性大大降低,绝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因此,研究团队想搞清楚,具体是新冠病毒的哪些部分决定了其传染性和致病性。
研究团队将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结合,具体来说,是将奥密克戎的S基因插入原始毒株基因组中,从而产生了表面具有奥密克戎S蛋白的奥密克戎-原始毒株重组嵌合毒株 (Omi-S) 。并将这一重组嵌合毒株与奥密克戎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能够强有力地逃脱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 ,这主要是由于其受体结合基序 (RBM) 的突变。在K18-hACE2小鼠中,奥密克戎会引起轻微的、非致命的感染,携带OmicronS蛋白的新毒株会造成严重疾病,感染后小鼠死亡率高达80%,而原始毒株感染后,小鼠死亡率为100%。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 奥密克戎对疫苗的逃逸是由其刺突蛋白 (S蛋白) 中的突变决定的,而其致病性则主要决定于S蛋白以外的因素。研究团队表示,识别这些蛋白质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提供了重要见解,这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中出现最多突变的S蛋白在致病性减弱方面发挥了一些而非主要作用,在体外感染实验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比奥密克戎具有更高的复制效率。而在K18-hACE2小鼠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导致80%小鼠死亡,这与奥密克戎的非致死性形成鲜明对比,但又低于原始毒株对小鼠的100%致死率。这说明S蛋白之外的其他突变是奥密克戎致病性减弱的主要决定因素。论文作者来自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 (NEIDL) 的 Mohsan Saeed 团队。我们通过这篇论文看一看这项研究到底做了什么。
波士顿大学国家新兴传染病实验室(NEIDL)一直致力于研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和现在的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 (Omicron) 。相比原始毒株,奥密克戎的刺突蛋白 (Spike蛋白,S蛋白) 具有大量变异,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更易对疫苗逃逸,但致病性大大降低,绝大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表现为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疾病。因此,研究团队想搞清楚,具体是新冠病毒的哪些部分决定了其传染性和致病性。
研究团队将奥密克戎和原始毒株结合,具体来说,是将奥密克戎的S基因插入原始毒株基因组中,从而产生了表面具有奥密克戎S蛋白的奥密克戎-原始毒株重组嵌合毒株 (Omi-S) 。并将这一重组嵌合毒株与奥密克戎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能够强有力地逃脱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 ,这主要是由于其受体结合基序 (RBM) 的突变。
在K18-hACE2小鼠中,奥密克戎会引起轻微的、非致命的感染,携带OmicronS蛋白的新毒株会造成严重疾病,感染后小鼠死亡率高达80%,而原始毒株感染后,小鼠死亡率为100%。这些实验结果表明, 奥密克戎对疫苗的逃逸是由其刺突蛋白 (S蛋白) 中的突变决定的,而其致病性则主要决定于S蛋白以外的因素。研究团队表示,识别这些蛋白质将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提供了重要见解,这项研究发现,奥密克戎中出现最多突变的S蛋白在致病性减弱方面发挥了一些而非主要作用,在体外感染实验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比奥密克戎具有更高的复制效率。而在K18-hACE2小鼠中,携带奥密克戎S蛋白的新毒株导致80%小鼠死亡,这与奥密克戎的非致死性形成鲜明对比,但又低于原始毒株对小鼠的100%致死率。这说明S蛋白之外的其他突变是奥密克戎致病性减弱的主要决定因素。
这项研究还表明,奥密克戎的S蛋白中的受体结合基序(RBM)突变是病毒逃逸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 (中和抗体) 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团队还在RBM中发现了两个突变热点区域,一个区域是E484A突变,另一个区域包括了Q493R、G496S、Q498R、N501Y和Y505H。它们赋予了奥密克戎逃逸中和抗体作用的能力。(来源:健康界 医殇宏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