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协调创新先行示范深人推进深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创机制,加快推进中医药法治化发展
一是推进中医药立法保障。修订《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率先提出允许临床医师加注中西医结合类别、中医专科护士开具非药物处方、中医师上门诊疗服务等创新举措,并已写入《深圳特区医疗条例》先行发布。
二是加大公立中医院投入,市区财政投入从2017年的13.67 亿元增至2021的29.89亿,增幅超过一倍。
三是落实医保支持政策。试点中医院实施门诊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诊疗药物打包收费和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遴选51个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治疗费用明确的中医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中药针灸等71个中医类治疗项目社康“打七折”,引导群众基层就诊。
二、建高地,加快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广东省高水平中医院。5年累计投入近10亿,推进深圳市中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粵港澳大湾区中医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
二是打造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柔性引进张伯礼、刘良、石学敏院士等30多个高层次中医药团队。市财政对7个省高水平重点专科按5年每个3000万元标准投入建设。
三、重传承,加快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高校中医药学科发展。在深圳大学等5所高校医学院筹建中医药学科,谋划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中医药人才。
二是开展中医师承教育。柔性引进20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及一批省市名中医,培养150多名本土省市级名优中医,建立中医传承工作室82个、开展师承项目12批,培养继承人216名。
三是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5年投入1500万元实施鹏程岐黃工程,培养50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和300名本土优秀中医药骨千人才。首创中医专科护士认证进阶培训,建立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
四是创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固证平台。开展平乐郭氏正骨法等17种特色中医药技术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调研,探索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存证固证信息化平台,服务粵港澳大湾区。
四、同抗疫,严守新冠疫情防控底线
一是中医药深度介入全市新冠疫情防控。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中西药并用,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中医辨证施治。我委及时推介新冠防感中医药方案,精准千预新冠重点防控人群。积极开展新冠中医药临床应急项目研究,提升中医药应对重大疫病防控能力。加强中医机构院感防控,确保不发生新冠院感事件。
二是中医药助力香港抗疫。深圳在港50家中医药连锁医药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200 多名员工服务13万人次市民获好评。
五、强支撑,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打造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国家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深圳市针灸现代应用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建设,8家医院18个中医药专科成为中医药临床试验基地。
二是强化中医药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机构获市级以上课题立项608项,科研经费5080万元。市药品检验研究院研发2款“全能型”“专家型”具自主知识产权中药智能检验机器人,对金银花、红景天开展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整体质量评价研究。
三是推进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开展《德国药品法典》《欧洲药典》《香港中药材标准》等相关标准制定,完成116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质量省标编制、广陈皮等25个物种全基因组测序。广东省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化试点项目落户我市中医机构。我委牵头编制的《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等获全国“2020 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六、扬文化,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
一是加强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我市实施中医药进基层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建成深圳中医药博物馆等21个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基地,全市50%党群服务中心融入中医药内容,拍摄《医圣张仲景》《深圳非遗》等电视连续剧和记录片。
二是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光明国际中医药港”打造粵港中药院内制剂中心、中医药跨境电商平台和中药饮片全流程溯源体系,首创国内滴丸制备工艺,推进院内制剂在香港开展I类中成药注册,通过一般贸易+海关绿色通关模式出口。
三是促进大湾区中医药跨境流通。4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招聘6名港籍中医师,香港的和兴活络油、澳门的张权破痛油等5个港澳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通过简化审批政策已在我市流通使用。
我市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部署,继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