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国之智慧——科技引领中医药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回望来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从未像今天一样,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与世界的交流如此之深,这是中医药蕴含的国之智慧被世人认可的例证。
对中医药如何走出国门,获得世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指明方向。
从2015年,诺贝尔奖领奖台上屠呦呦说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到2020年疫情,中医药开出抗疫战场“中国处方”。国之瑰宝中医药在世界舞台的光芒愈加璀璨夺目,背后迸射的是科技光芒。“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字字铿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全方位全链条发力疫情防控,先后推出多版中医药诊疗方案,探索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组织全系统精锐力量驰援武汉,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首次全面管理一个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展现了中医药担当。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根据毒株变异新特点、人群感染新特征,及时完善中医药诊疗方案,在多地多起聚集性疫情处置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优势。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中医药在此次抗疫战场的表现。
202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
抗疫实践充分证明,中医药的丰富宝库可作为世界医学突破困境的智慧源泉,为遏制疫情指数上升势头、打破疫情反复胶着态势,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针对中医药这一具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行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建设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遴选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
——实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程,推进《中华医藏》编纂,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一大批中医古籍焕发出新光彩。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十年来,在科技创新支撑下,中医药自信走向世界,迎接挑战,主动出击,积极掌握国际话语权。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颁布中医药国际标准89项,其中我国专家主导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已达63项,占70.8%。
——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
十年来,有科技作为支撑的中医药正快步融入世界医药体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全球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有30万。中药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联酋和菲律宾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今年4月,在致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凝结国之智慧中医药瑰宝,正为服务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传国之文化——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民族的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致2017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寄望殷切。
植根于深厚中华民族哲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学,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华,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中外文明互鉴的“窗口”。
北京冬奥会上,中医药展示空间、展览馆“火了”,AI太极大屏吸引了大批海外运动员“打卡”体验,针灸、按摩等疗法对伤痛、疲劳的明显改善,使海外运动员交口称赞。
历届服贸会上,中医药展区总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旺盛需求的背后,是中医药文化蓬勃发展力和现代适应能力的印证。无论是中医养生功法的“气定神闲”,亦或是中医与人工智能集合的融合创新,其中彰显的古老中医药文化精髓令人神往,更是引人关注的焦点。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正在积极助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强国建设。
“老师,我鼻子不通气拔罐可以治吗?”
“老师,我奶奶经常脖子疼,可以给她刮痧吗?”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妙趣横生、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故事,让孩子们徜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点燃求知的欲望。讳疾忌医、病入膏肓、对症下药……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是一个个生动富有哲理的中医药故事,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要素被释放,进一步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体验场馆、知识角建立起来,一批批中医药文化精品力作、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随着时代的春风播撒开来。
与之而来是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高近8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中医药由知到信、由信到行。
2016年,《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播种机,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所言一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倡导“治未病”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一经传播便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欢迎。
2021年12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旨在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工作;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17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药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281.9亿美元。
沿着“一带一路”中医药对外交流窗口,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走向更广阔世界。
时代总是在奔腾不息的潮涌中推动历史前行。
历史深深铭记这十年——十年砥砺奋斗,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轨迹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时光悄然驶向下一程——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千万中医药人将继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进新征程,书写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篇章。(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