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6|回复: 1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文:山光水色123)

[复制链接]

9

主题

8

回帖

219

积分

版主

积分
219
发表于 2023-1-8 1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23-4-12 09:30 编辑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11.jpg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4、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儒家——粮店,道家——药店,佛家——百货店


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


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5、从身心修养来说: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


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221.jpg


6、从气度的修养来说:儒家——养正气,道家——养大气,佛家——化怨气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儒家——敬,道家——静,佛家——净


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


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9、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灵的智慧,佛家——解脱的智慧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10、从人生观方面来讲: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从世界观方面来讲: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14、从游戏的角度来讲: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111

主题

16

回帖

70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07
发表于 2024-10-16 15: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富有哲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