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祖文 于 2023-11-4 14:07 编辑
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等,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痛”范畴。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包括化学性、淋巴细胞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性等)。临床上,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往往同时发生。
01病因病机
中医学所说的脾胃概括了消化系统,本病病变部位在胃与十二指肠,其发病常与肝、脾有关。肝喜舒畅条达,以疏泄为用;脾主运化,以升发为常;胃居中焦,主受纳,以和为顺。生理情况下,肝、脾、胃三者相互配合,保证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行。
慢性胃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发或加重。可为脾胃自病,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所致,如肝郁及脾等。本病病久常呈寒热虚实错杂证,如虚中夹实、夹寒、夹热以及兼郁等。如饮食失常,过于饥饱,过食生冷,损害胃气,胃气不降,致气滞而痛;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和降失常,导致胃病(肝病及脾的木侮土证);病久失治或误治,气机阻滞(气郁),生热化火,灼伤胃阴,或病久入络,导致血瘀,或脾病而不统血,可出现呕便血证。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胃炎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有较高检出率(80%~90%)。Hp系本病重要病因,亦为本病顽固不愈和消化性溃疡复发重要因素。
02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病的治疗主要是根除Hp,对消化性溃疡顽固不愈、防止复发有效,有利于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恢复。除此之外,经常用于治疗的还有质子泵抑制剂(PPI)、胃黏膜保护剂以及促动力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中医学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病具有良好疗效,对萎缩性胃炎病变逆转有一定优势。中医治疗慢性胃病,首应辨寒热虚实以及病变在气在血:①辨寒热:胃脘冷痛,喜热恶寒,得热则舒,遇寒则甚者,为寒;灼热急痛,恶热喜凉,得凉而舒,遇热加重,烦渴思饮者,为热。②辨虚实:疼痛重、拒按,食后加重者,为实;反之为虚。③辨气血:胃脘胀痛满闷,时作时止,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多为气郁证;持续刺痛,痛有定处,按之加重者,病变多在血分。
慢性胃病,临床类型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胃热阴虚等常见。慢性胃炎伴消化性溃疡及肝病者,气滞血瘀型多见。
1)脾胃虚寒证 本型常见。须注意本型有时突发胃痛,喜暖畏寒,苔白,脉多弦紧,属寒邪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满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打嗝,纳差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益气健脾,温中和胃,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加减。
方中重用党参益气补中;白术、云苓健脾燥湿;半夏燥湿并能降逆止吐;陈皮、木香、砂仁行气止痛;炙甘草甘缓和中,常配白芍缓急止痛。寒邪犯胃者,用良附丸加味,用香附理气止痛,高良姜温胃散寒。寒重者,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减。
加减:①一般加白芍,与方中炙甘草配合缓急止痛,或加香附理气止痛,痛重加延胡索;寒重加乌药、荜茇、高良姜温胃散寒(高良姜温胃散寒,干姜温中散寒,适用于便溏者)。②胃脘胀满加厚朴、枳壳,与方中木香配伍,共奏行气宽中祛满之效。③脾胃食积,餐后撑胀,食欲差者,加鸡内金、麦芽,兼气滞者加莱菔子。④夹湿,吐清涎,舌苔白腻,脉滑者,加藿香、厚朴化湿行气和中。⑤呃逆,对胃寒气逆者加公丁香,对脾胃气滞、肾虚气逆者用沉香(可用沉香粉冲服)。⑥乏力,面色无华,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
2)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及两胁胀痛,呃逆,嗳气频频,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疗: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或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甘草)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配白芍柔肝和里,二者收散结合,为疏肝解郁之妙用;甘草和中,使枳壳(枳实)行气而不伤正,与芍药配合又可缓急止痛;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行气祛胀,活血止痛;柴胡、枳壳同用,一升一降,肝胃两调。
加减:①肝(胆)逆伤脾者配伍白术芍药散(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方中白术、陈皮健脾理气;白芍柔肝滋阴;防风散肝疏脾胜湿,为理脾引经专药。②胁痛,加延胡索、佛手、乌药理气止痛。③呃逆,嗳气,加公丁香。④夹食滞,脘痛撑胀,加鸡内金、谷麦芽或山楂。⑤木(肝)郁化火,泛酸灼热,嘈杂,加瓦楞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一般按6:1剂量搭配)疏郁清热,并有制酸作用。
3)胃热阴虚证
本型有时出现胃脘灼痛牵及两胁,系肝郁化火而致,即所谓肝郁胃热型。
主症:胃脘灼痛隐隐,空腹或午后加重,嘈杂不适,纳呆,口燥而苦,咽干,多有便秘,舌红,苔黄少津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调肝滋阴清胃(热),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或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肝郁胃热者,疏肝清热,和胃止痛,多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或化肝煎(栀子、丹皮、芍药、青皮)为主加减。
益胃汤中沙参、麦冬、玉竹益胃养阴;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一贯煎中当归、白芍、川楝子调肝止痛。丹栀逍遥散中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甘草、白芍配合缓急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与甘草共做引经药;丹皮、栀子加少量薄荷可泄肝经郁热。
加减:①一般以白芍配当归柔肝养血敛阴;肝郁化火,烧心嘈杂者,配左金丸,方中黄连加强清热作用。②腹胀痛明显,气机不畅,加青皮、延胡索理气止痛。③口干,舌红而干裂,苔少,加石斛、百合益胃养阴。
4)饮食停滞证
慢性胃病患者往往因受凉、饮食不适出现饮食停滞,常并发于各型患者中。
主症:胃脘胀痛,多有嗳腐吞酸或恶心呕吐,往往便秽臭如败卵,苔多黄腻,脉滑。
治疗: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茯苓、神曲、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加减。
方中山楂能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积滞;神曲健胃(脾)消食,长于消化酒食陈腐积滞;莱菔子消食下气,善消面食积滞;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渗湿;连翘能清热散结,防止食积化热。
加减:①方中常加用炒白术、鸡内金、木香、厚朴,加强健脾渗湿、行气消积作用。②对出现胃气不和,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者,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治之,或于保和丸方中加黄连、清半夏、干姜。
5)气滞血瘀(瘀血阻络)证
主症:胃脘痛为刺痛或刀割样痛,痛有定处,多有泛酸烧心,入夜或饥饿加重,或有呕血、便血,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治疗: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或(和)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减。
方中选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笔者治疗此证(型),多注意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常重用丹参,加归尾、丹皮活血化瘀,并用参、术、茯苓、陈皮、厚朴、藿梗、砂仁理气健脾,和胃消胀,多能奏效。
加减:①胁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清解肝热、疏肝理气、行气止痛。②便血者,加地榆、三七粉或云南白药。
笔者在临证中亦常酌情选用胃复春片(胶囊)、沉香化气胶囊、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病,收效较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