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药传承工作成果六必成 1.“三名”、“三人”学术体系必成 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名医门人/传人工作站要实现向上传承轨迹清晰、向下传承脉络有序,家传、业师亲炙、带师传授、私淑遥承、学院教育等传承方式明确的北京中医药代表性学术体系。绘制工作室国医传承谱,编纂《“新3+3”工程室站国医理论渊薮》,梳理名医、名师、名家中医理论渊源,明确治学路径与方法,梳理理论继承路径与学术思想形成轨迹,凝练理论渊源、脉络和主要学术观点,为理论继承、创新和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凝练“三名”成才规律。鼓励名医、名师、名家“自述”“自撰”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特色技法,“自审”认定相关中医药传承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和视听节目,净化中医药传承学术氛围。 建立北京中医药“三人”传承谱和中医药分级传承制度。“门人”应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代表性学术传承人,全面系统地继承了名老中医核心学术思想,能够代表师门最高学术水平、并创新发展了自己的学术观点,是传承团队中的“领军人才”。原则上每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代表性传承人为1-2人;“传人”应与名老中医有明确的传承轨迹,基本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突出领悟和经验,是传承团队中的“骨干支撑”;“学人”应与名老中医有明确的师承路径,了解名老中医部分学术思想,掌握一定的临床经验或技能,是传承工作室的“生力军”。
2.“三名”、“三人”服务模式必成 要求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名医、名师、名家,北京中医药“三人”传承谱门人、传人、学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推动优质中医传承医疗资源扩容,扩大提升高水平中医传承资源供给,垂范拓宽首善标准,为实现更高水平全民健康,打造健康中国提供更为有力支撑。在服务医疗机构、服务基层卫生基础上,要注重加强与推动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开放发展对接,与扶贫攻坚需求对接,与公共卫生服务对接,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落实学术流派联动服务、基层辐射联动服务、跨界交叉联动服务、学科建设联动服务、创新发展联动服务、培训培育联动等服务理念。应针对病种形成针对常见病、疑难病、急危重症的网络诊疗、基层服务、专家门诊、专病门诊、家庭诊疗多元化服务模式;针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不同需求,结合健康乡村、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区域战略协同计划涉及地区构建不同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门人、传人、学人优势,探索领域全覆盖、重点有区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3.“三名”、“三人”传承平台必成 基于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北京中医药“三人”传承谱和工作站,要形成传承共享平台、传承数字平台、传承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实施传承室站学术共享、传承共享、服务共享、资源共享、基地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室站基于现行的区块链技术,形成既能满足学术传承传播需求,又能保证风险防控数据安全的远程带教、线上跟诊、在线诊疗操作云台,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云端化”机制。以学科或病种为主题线索,在相关传承平台定期发布“三名讲堂”。对于上传医案隐藏病人基本信息后,进行系统学习与医案点评。同时以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为主线,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采集平台,实现对京城名老中医基本信息、学术思想、传承图谱和相关成果信息的结构化采集,形成京城名老中医结构化数据库。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以名老中医为主索引,建立北京市中医药传承管理平台,为传承室站的交流提供平台,并针对学术争鸣、学术发展中的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专业、学科特色,提出导向性意见和建议,为中医药学术发展、创新提供支持。
4.“三名”、“三人”学科架构必成 基于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北京中医药“三人”传承谱和工作站,根据中医药传承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规律,以独特辨证方法、治则治法、诊疗技术、有效方药做为抓手,丰富和完善中医药传承方法,以发展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将传承学科与现有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相结合,细化学科分类,带动弱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所贡献,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5~10个能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完善中医药学科结构和体系。充分结合“三名”、“三人”学科建设联动工程,增强“新3+3”工程传承室站中医药学科综合竞争力,形成优秀的北京中医药“三人”人才团队,使得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中医药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并着力培养“三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及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能力。
5.“三名”、“三人”培训教学教材必成 鼓励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北京中医药“三人”工作站传承团队积极参与中医药院校教育,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将中医药经典和中医药临床思维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将师承教育贯穿北京中医药教育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形成“新3+3”工程传承室站精品教程、核心教材体系,以突出中医临床思维特色、注重临床实用、把握学术前沿、倡导中医经典案例式教学为宗旨,支持编写10部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传承特色明显的经典类、临床类、思维培训类核心课程教材。
6.“三名”、“三人”行为规范必成 探索北京中医药“三名”工作室、北京中医药“三人”传承谱和工作站评价“客观化”和“标准化”,建立“三名”、“三人”行为规范,规范工作室和传承人传承活动、医疗服务、科研活动、著书立说、跨界融合、培训体系、平台运行等基本行为,形成中医药传承的北京方案、北京模式、北京品牌。在对既往中医药传承工作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传承蓝皮书发布制度,科学总结中医药传承工作的阶段成果,从文化、学术、故事的角度总结名老中医的传授内容,从学问、服务、品牌的维度分类传承人的工作成果,验收总结传承室站的学案、教案、医案,定期发布中医药传承蓝皮书。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激励政策。将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纳入我市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并给予重点扶持,设立专门面向优秀中医传承创新的人才计划,制定向中医药传承人才倾斜的绩效、项目、经费和人事等管理办法。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工作绩效,列为首都国医名师、首都名中医、首都青年名中医、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遴选和认定的必要条件。
(二)创新运行机制。 坚持政府支持中医传承创新的主导作用,强化名医名师名家在传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据《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给予室站中医药专家法人地位,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医教研产协同创新,切实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中医药传承与基层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将中医药传承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通过中医药传承,促进名医下基层和“名医身边”工程推进,通过基层服务保证传承工作实效。 建立中医药传承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将名医的特色疗法、特色技术、特色方药在传承工作进行梳理、研究和提升,提高中医药传承的创新服务能力。
(三)优化信息平台。在既往传承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系统优化,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接轨时代信息技术,基于现行的区块链技术,形成既能满足学术传承传播需求,又能保证风险防控数据安全的远程带教、线上跟诊、在线诊疗、学习交流的操作云台。
(四)建立考评机制。市中医局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的主管部门,各项目依托单位是该项目实施的主责部门。市中医局将遴选专业服务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验收。对各类室站、示范案例项目实施年度考核制度,在各建设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由专业服务机构组织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下拨下一年度资助经费,不合格的通报批评,缓拨下一年度资助经费,并限期一年进行整改,对各类室站、示范案例、稀缺资源项目到期后组织验收,验收不通过的进行整改,整改一年后仍不通过的纳入负面清单,并给予撤销、摘牌、收回经费等处罚措施。
(五)给予“三资一补一奖”。 1.对每个入选的 “新3+3”工程传承室站和示范案例进行经费支持,甲类室站每年每个资助不超过5万元,乙类室站每年每个资助不超过3万元,示范案例每年每个资助不超过5万元,各申报项目同时按实际需求编制预算,专家组进行评审评价入选后连续资助三年。 2.对传承室站中医药传承活动稀缺资源、亟需平台、瓶颈技术进行定向补给,经专家组评审评价后按照每项不超过5万元进行一次性支持。 3.对传承室站立项后取得的代表性成果(研发新的院内制剂、新药或新技术,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形成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发明专利、传承专著、标准等)进行奖励,按照后补助的方式给予每项5万元一次性支持。 以上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条件建设、带教津贴、专家咨询、文献检索、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专利申请、会议学术研讨、购买相关书籍和资料、开展相关培训或科研协作、劳务费、以及传承人到其它室站的访学或外出学习差旅费、培训费等。经费纳入各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年度自评时要上报年度经费使用情况,项目验收时由财务专家进行认定和评价,专业服务机构在建设期间可抽查经费使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