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9|回复: 0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文化三人行(二)|中医背后的概念故事

[复制链接]

2

主题

1

回帖

1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5
发表于 2023-11-24 14: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人

  罗老师:在前次的交谈中,我们领略了您用中医的理论视点解读《中庸》的思路。为我们正确地、深刻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的体会是,确实只有从中医的视角解读才解读得通。而且这种解读方式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还原。这让我们感到异常的兴奋。就这个话题,我们还想与您继续探讨。但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想知道您走上中医的心路历程。因为我们初略知道,您并不是中医的科班出生,也没有中医世家背景,那么,是什么力量,什么愿力,什么机缘促使您走上中医之路?

  罗老师

  这个话题我们先搁一搁吧,因为我们前次关于“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个话题的讨论还没有结束,而这个话题又是当今中医文化争论的焦点和热点。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相应的回应。

  萧虎

  “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前次的讨论中只是把这个话题提了出来,接着是就如何从中医视角解读儒家经典作了示范性的讨论。所以我同意罗老师的意见,还是先对“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的争论做一个回应。

  山人

  关健是这个话题可能会引发无休止的争论。

  罗老师

  回应自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争论不休的症结在哪里?我的看法是,从认识上看,症结在于人们对哲学与科学这对概念的理解各自不同。别看我们开口哲学,闭口科学,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大多是含混不清的。

  萧虎

  这个问题我感触很深,之前我也与一些人讨论过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当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而是哲学,也有人认为中医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学说。说中医不是科学的人,其理由是,科学是经得起重复的,而中医经不起重复,给同一个患者同时开方,定会出现百医开方,方方不同的局面。而说中医是哲学的人,其理由是,中医是辨证论治,其思维方法是辩证法。特别是中医的阴阳统一、阴阳对立、阴阳转化等学说简直就是辩证法的思想。我感觉这里边存在着概念的混乱,但我一时搞不清乱在何处?

  罗老师

  这里的问题是,首先把科学定义为可重复,然后又把百医百方视为不具有可重复性。如果用百医百方的事实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的话,那么也可由此而得出西医也是不科学的,因为随着西药品种的多样性开发,西医对同一种病也可选择不同的药物及不同的配方,目前西医百医百方倒不可能,但十医十方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这实际上没有把握科学的本质而得出的错误认识。同样地,这里也把中医辨证论治及阴阳理论等同于辩证法,再把辩证法等同于哲学,于是就得出中医是哲学的结论。这实际上是没有把握哲学本质而得出的错误认识。

  山人

  之前听罗老师说过:哲学是人类思想历史长河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哲学是要被终结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就终结了哲学。马克思在1845春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文章中就宣示他走出了哲学,之后又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宣布了他们离开了哲学的基地,走进了“实证科学”。但我认为,马克思终结的是思辨哲学,即德国古典哲学,而不是终结全部哲学,这在恩格斯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得到了说明。我的看法是,马克思终结了旧哲学,但他自己却开启了新哲学的航道,而不是离开了哲学,走进“实证科学”。

  罗老师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这两个概念,这里我们先说说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哲学史”,而一部哲学史就是追寻绝对的历史。考察整部哲学史我们会发现,从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哲学开端,经柏拉理论哲学的确立,经亚里士多德理论哲学的推进,到康德理论哲学的转向,再到黑格尔理论哲学的最后完成,全部哲学完成了追寻绝对的历史。泰勒斯的“水”,巴门尼德的“是”(being,也就是超时空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无不是超时空无历史无前提的绝对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这样概括哲学:“哲学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用理性的方式追寻绝对的特殊文化形态”。我们在这里需要对绝对作一下解释。所谓绝对,就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最终根据和根本原因,万事万物由之生,由之死,由之变化,由之诀定,而绝对本身则是无生、无死、无变化的超时空的、无所不能的“存在”。显然,这样的绝对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而只能存在于哲学家的思维意识中,因而是一个虚幻的存在。这个只存在于哲学家思维意识中的绝对理念其实就理性化的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都推从上帝。区别只在于宗教是人格化的上帝,哲学是理性化的上帝。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离开哲学的基地。

  萧虎

  这里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哲学家们要去追寻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性化的上帝?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罗老师

  你说的其中的秘密其实就是思辨哲学的秘密,也是全部哲学的秘密。实际上马克思在他宣布离开哲学之后的《神圣家族》中就彻底揭开思辨哲学的秘密。比如说,“水果”这个概念本来是我们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抽象概括得出来的,它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里,而不存在于现实中。因为现实中只有苹果、梨、草莓、扁桃,而没有“水果”。而我却宣布,思维意识中的“水果”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现实中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不是真正的存在,现实中的苹果、梨、草莓、扁桃是变动不居的,生生死死的,只要“水果”才是无生无死无变化的永恒存在。我进而推论,“水果”不但是真正的、永恒的存在,而且是现实中苹果、梨、草莓、扁桃存在的根据,现实中的苹果、梨、草莓、扁桃只不过是“水果”的现实落实,是“水果”自身的实现形式。进而我从“水果”往上抽象得出“食品”,再从“食品”往上抽象得出“物品”,再从“物品”往上抽象得出“物质”、“绝对精神”、“道”。于是我又宣布,“物质”、“绝对精神”、“道”是无生无死无变化的永恒的真正的存在,而且是现实的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现实的万事万物由于是生生死死的,变动不居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存在。现实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物质”、“绝对精神”、“道”的向下落实,是“物质”、“绝对精神”、“道”的实现形式,是对“物质”、“绝对精神”、“道”的证明。这就是思辨哲学也就是全部哲学的秘密。

  山人

  这样看来,哲学追寻的绝对存在是虚幻的,不现实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人类几千年的哲学活动都是虚幻的,不现实的。或者说几千年来的哲学家们只是说了一大堆废话?

  罗老师

  也不能这样说。前面我们说过,哲学是人类思想历史长河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恩格斯认为,人类除了从以往的哲学史中锻炼思维,至今没有发现别的途径。实际上,从对思辨哲学的秘密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哲学家思想中的绝对其实是从现实中对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总给出来的。只不过他们把概念与实存的关系给颠倒了。本来是实存决定概念,而哲学家却颠倒为概念决定实存。因此,只要把哲学颠倒过来,就能救出其中所蕴藏的科学内容。其实,哲学实际上是从宗教到科学的过渡。实际上,宗教颠倒过来就是哲学(把非理性的上帝颠倒为理性化的上帝),哲学颠倒过来就是科学(把概念决定实存颠倒为实存决定概念)。这里所说的实存即是指现实的存在,也就是现实存在的万事万物。不过要注意的是,现实的存在不等于现存的存在。现实的存在包括过去的存在、现在的存在、未来的存在,而现存的存在单指现在的存在。

  山人

  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就是从现实中,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抽象、概括、总结,从而得出的对万事万物的规律性认识与把握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个理论体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实践范围,不同的观察视角,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规律性认识是不同的,因而得出的理论体系也是不同的。

  罗老师

  非常正确,看来你对哲学和科学的本质区别有了正确的理解。还要指出的是,既使对同一现实对象,由于观察视角的不同,得出的理论体系也不同。这就是说,面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观察视角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也就是不同的科学形态。

  萧虎

  之前听罗老师说过,科学有不同的形态。记得当时您特别强调,科学与科学形态是不同的。您还说,现代西方科学只是科学中的一种形态,中医也是科学,当然也只是科学中的一种形态。当时听您的表述感到不好理解,这次有了深入的讨论铺垫,感觉理解深刻得多。由此看来,中医之科学与哲学之争,在认识上缘于人们对科学与哲学的理混乱;而中医之科学与不科学之争则是缘于人们对科学与科学形态这两个概念的混淆。

  罗老师

  你的理解非常正确。我注意到你在表述中医之科学与不科学之争的原因时,强调了一个“在认识上”。这里隐含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一切争论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之外的其它原因,这认识之外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重点考察的对象,限于时间,我们这次就不讨论了。

  山人

  这次的讨论,我个人感到对哲学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但对科学的理解总觉得有些犹言未尽,因而对中医的科学性质的认识还是不到位。对“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个话题我认为还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健康哨所   作者:三人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