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中医药人才不足的现实问题。面对传染病频发的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医传染病救治的人才体系,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中医应急队伍,已经迫在眉睫。 中医药在与疫病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疫病诊疗实践是推动中医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然而,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开始转向非传染性疾病及慢病领域的治疗与研究,而对急危重症、疫病学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教学体系中,与时代需求相对应的中医疫病学教材及教师队伍建设明显不足,中医从业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素养不够,疫病防控的专门人才更加缺乏。 新发突发传染病救治中,需要一支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疫病诊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现代传染病学建立了成熟的传染病防控理论,而现代医学借助疫苗及抗微生物药物,在经典传染病防控及生命支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由于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物,治疗仍然存在巨大空白。而中医药可借助数千年形成的疫病诊疗体系有效地填补此短板。经典疫病治疗理论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应对模式,可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治疗中较早发挥作用。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可在疾病全程展开,最大限度减少疾病进展,最大程度保全患者生命并减少危重症患者抢救的高昂支出。我国现有的人才储备中,不乏擅长重症抢救的高层次西医专业人才和擅长传统中医诊疗的传统医学人才,但是能够将中西医深入结合起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则明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危重患者时,能够充分理解两种医学特点或掌握两种医学特长的高水平复合型传染病管理及临床人才显得尤为不足。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政策支持、法律法规完善、促进各级政府投入等方面,为建设中医、中西医结合救治传染病的基地,构建中医复合型人才体系提供了保障。各级政府应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中医、中西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主动地位。 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应注重对有关传染病的人才多层次、多元化培养,既包括本专科的课程教育,临床中的继续教育、高水平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也包括对现有急诊、重症医学、感染等专业的人才转型培养。深入挖掘中医古籍中的内涵,结合现代气象学、物候学等,运用大数据开展中医对于传染病发生的预测性研究。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治疗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出切实有效的中医技术和中医方药,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发、突发传染病。 加大中医传染病防控硬件投入,建立平战结合的示范性中医疫病中心。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医院及传染病研究基地,形成示范性中医疫病中心,通过实战演练提升救治能力。基地建设要注意平战结合,完善疫情监控、防控演练,注重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注:内容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7日9版 作者 叶永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