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8|回复: 2

外病内治验案三则

[复制链接]

3

主题

2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2-26 0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外科历史悠久,早在《周礼·天官》中即有疡医的分科,发展至今,外科疾病包含疮疡、瘿、瘤、岩等常见病,还有涉及乳房、肛肠、周围血管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其门类虽多,致病却不外乎七情六淫、饮食不节、瘀血痰浊等。“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外科理例》)。湖北省首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国权从医50余载,坚持从整体观出发,根据临床的客观表现,辨证论治,灵活运用经方化裁治疗疾病。现将其外病内治验案三则整理如下,探讨组方特点、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选方用药有所裨益。

(一)肛裂案

董某,女,30岁,2024年1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肛裂2月。患者近2个月频繁肛裂,便时伴鲜血、疼痛,大便日一行,干硬难解。眠浅易惊醒,起夜1次,晨起口干口苦,精神不佳。恶寒,手足不温。月经周期正常,但量少,时下血块,白带色稍绿,有异味。纳可。舌暗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略弦。曾于2023年10月行人流术,患有霉菌性阴道炎。

诊断:肛裂(肝肾不足,湿毒下注)。

治则:滋补肝肾,清热解毒。

方用一贯煎、四妙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生地黄15g,当归25g,炒川楝子8g,北沙参10g,麦冬10g,枸杞子15g,炒苍术10g,黄柏10g,怀牛膝10g,薏苡仁20g,蒲公英20g,土茯苓20g,苦参10g,百部10g,花椒8g,赤小豆15g,浙贝母10g,火麻仁8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1月21日二诊:肛裂、便秘、口干口苦均好转。大便质软成形,但排出略难。睡眠无明显改善。服药后出现脐周刺痛,进食后缓解。纳可,小便调。舌暗红,苔少,脉细。守上方将麦冬加至30g,另加党参10g、五味子10g。7剂,煎服法同前。

1月28日三诊:肛裂继续好转,而大便稍难,日1~2行,时干时稀。睡眠稍改善,但思虑过度,偶难入睡。阴道炎发作。口干饮水不解,纳可,小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守上方加艾叶10g。7剂,煎服法同前。

2月4日四诊:诸症缓解,现有轻微口腔溃疡,口干。舌脉同前。守上方去艾叶加赤芍10g。续服7剂以善后。

按 患者行人流术后反复肛裂,加之恶寒、手足不温、精神不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乃孕后人流伤精耗血所致。术后耗血则月经量少,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四肢。肝不藏血,则肝木不旺。母病及子,心火不生而睡眠不佳,精神不振。肝疏失常则气行不畅,瘀血痰浊下注而见带下异常,经行夹有血块。陈国权选用一贯煎滋水涵木,补肝肾之阴;以四妙丸清热利湿;当归贝母苦参丸利湿清热,养血活血;百部养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有助于肛裂愈合,佐火麻仁润肠通便;蒲公英清热,合土茯苓、花椒燥湿杀虫止痒以防湿热继续下注而加重阴道炎;炒二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二诊时诸症缓解,唯睡眠依旧不佳。苔少是邪欲去而正气未复;气血不足,脉道不充,故脉细。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即生脉饮)益气养阴,匡扶正气。三诊时睡眠略有好转,但阴道炎复发,余无不适,故试加温经散寒之艾叶,以温阳祛邪。四诊时睡眠改善,虑及便干、口疮,故去艾叶,加赤芍以活血通便愈口疮。

3

主题

2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09: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痤疮案

文某,女,28岁,2024年1月7日初诊。主诉:痤疮6年。患者6年前即患痤疮,近3个月加重,以下颌、耳后多发,压痛。月经八九天方尽,时下血块。纳可,睡眠尚可。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弦。曾于2023年8月因过敏服用激素。

诊断:痤疮(气滞湿阻)。

治则:疏肝理气,清利湿热。

方用小柴胡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味:柴胡10g,法半夏10g,党参15g,炙甘草8g,黄芩10g,生姜10g,大枣15g,泽泻24g,桂枝4g,茯苓10g,炒白术10g,猪苓10g,茵陈20g,桑叶10g,苏叶8g,连翘10g,白鲜皮10g,苦参10g,防风10g,焦山楂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1月21日二诊:服药后痤疮缓解,但在面颊有新发,胀痛,尚未化脓。大便日1~2行,成形,小便调。眼干痒,晨起口中干苦,欲饮热水。足心易出汗,因焦虑而睡眠不佳。舌脉同前。守上方去茵陈,加蝉蜕6g、地肤子10g。7剂,煎服法同上。

2月4日三诊:痤疮缓解但仍有压痛,手足心热及汗出改善。晨起咽中有黄痰,大便调,小便频,余无不适。舌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略数。守上方去防风,加百合15g、制胆南星6g。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痤疮病机离不开“血热郁滞不散”,其常发于鼻面部,症以色赤肿痛为主。但本案热象不甚,部位以胃、胆二经所过的下颌、耳后居多,为胆火郁滞,传病于脾胃所致,其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为湿滞之征。陈国权选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进而疏肝理气,以通利胆腑郁热;茵陈五苓散利湿兼清热;桑叶、紫苏叶、防风因势利导,透邪外解;连翘、苦参、白鲜皮清热凉血解毒;焦山楂顾护胃气。

二诊时主症得以缓解,热邪向外透发,但出现眼干、口苦、手足心汗出、睡眠不佳的阴虚火旺之证,痤疮有反复之势,则减轻祛湿药量,加蝉蜕疏风祛邪,地肤子祛风止痒。三诊时痤疮、汗出好转,但出现黄痰、舌红、苔有裂纹的热灼津液之症,故去防风,加胆南星清热化痰,百合养阴润肺,以善其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

回帖

25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09: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皲裂疮案

王某,男,62岁,2023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手部皲裂2年。患者每至冬季则手部皮肤皲裂,偶有瘙痒感,转暖则减轻。平素汗出较多,迎风流泪,大便1日2行,不成形。纳可。自服六味地黄丸后,大便每日1行,成形,小便调。口中异味,睡眠尚可,精神好。舌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弦略数。

诊断:皲裂疮(脾肾不足,气虚血燥)。

治则: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方用香砂六君子合一贯煎加味:制香附10g,砂仁8g,党参2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炙甘草8g,生地黄15g,当归10g,炒川楝子8g,北沙参10g,麦冬10g,枸杞子15g,茵陈20g,苦参10g,薏苡仁20g,炒苍术10g,天花粉15g,焦山楂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12月10日二诊:手部皲裂缓解,瘙痒减轻,其余诸症也随之缓解。大便每日1行,小便调。但牙痛、生痤疮,余无不适。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守上方,去制香附、砂仁,加白茅根20g、墨旱莲20g、怀牛膝1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诸病源候论·虚劳手足皮剥候》云:“血行通荣五脏,五脏之气,润养肌肤,虚劳内伤,血气衰弱,不能外荣于皮,故皮剥也。”患者年老,五脏之气有所不足。脾肾不足,累及于肺则腠理不固而汗出,运化不佳,湿邪内聚则便出稀软。自服六味地黄丸后,大便由每日二行、不成形,变成每日一行、成形,这说明不仅温阳能除湿,而且滋阴同样能除湿。陈国权首用一贯煎,填补肝肾之阴。养肝以助肝疏正常,不致乘克脾胃;补肾以防脾病传之。次投香砂六君子温补脾阳;苦参、炒苍术燥湿健脾;茵陈、薏苡仁清热利湿;天花粉清热泄火生津。二诊时诸症缓解,但因虚火上炎出现牙痛、痤疮,故在原方上加白茅根、墨旱莲清热凉血;加牛膝引火下行。

本案的辨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脏腑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之言。(任国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