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回复: 0

[针刺疗病] 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双足麻木

[复制链接]

4

主题

13

回帖

2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3-5 1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耳穴诊疗源远流长。我国最早于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便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记载。其后《黄帝内经》更是将“耳脉”发展成为手少阳三焦经,并详细记载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位的生理、病理关系。晚清医家张振鋆与其族弟张地山继承明代医家周岳甫的学术思想,增补校订著成《厘正按摩要术》,最早提出了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并绘制耳背图,丰富了耳穴理论。我国针灸于17世纪传入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师诺吉尔根据压痛法提出耳穴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针治疗点图,为“耳部全息”理论奠定基础。

耳穴是耳廓上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临床上可通过观察耳穴区域各种阳性反应(如变色、变形、脱屑、丘疹、压痛敏感等)来辅助诊断、治疗疾病,常被广泛应用。耳穴疗法使用针刺、贴压、注射、割治、贴膏等方法施用于耳廓相应穴位,刺激耳部穴位达到调理全身、预防疾病的作用。笔者师从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韦丹,其善用耳穴压豆治疗临床各类痛症、调理内科疾病。笔者得到启发,使用耳穴刺络放血治愈一例双足麻木患者,现介绍如下。

陈某,男,64岁,2024年3月13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双下肢麻木5年,加重1周。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劳累后加重,双下肢麻木范围逐年增大,双足为甚,曾于外院行腰椎CT提示腰椎间盘突出,间断接受针刺治疗。1周前劳累后腰痛伴双下肢麻木加重,夜间为甚,双足麻木影响日常生活及睡眠,久行后双下肢乏力,无发热、尿频、尿急等不适,纳食可,睡眠差,大便稀,小便频。舌暗,苔薄,脉弦。既往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前列腺增生病史。

诊断:腰痹病(气虚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治疗:针刺治疗。取穴腰痛点、肾俞(双)、大肠俞(双)、气海俞(双)、命门、环跳(双)、阳陵泉(双)、委中(双)、承山(双)、悬钟(双)、三阴交(双)。操作:肾俞、气海俞行补法,环跳、委中行泻法,余穴均平补平泻。

5次针刺治疗后,患者诉腰部胀痛明显缓解,活动自如,但双足麻木持续不缓解,自觉足部知觉减退,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查患者左侧耳穴,腰骶椎、踝、跟、趾区可见暗红色血管扩张。遂调整治疗方案,予上述针刺治疗配合耳穴刺络放血。

耳穴刺络放血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先观察耳穴皮肤情况及阳性反应点,棉签蘸取75%酒精消毒耳廓,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腰骶椎、踝、跟、趾区扩张脉络,刺入深度约1.5mm,放血3~5滴,施术后以无菌干棉签按压止血,嘱患者保持创面干燥,饮食清淡。当日患者即觉足部麻木减轻,夜间睡眠转佳。继续针刺配合耳穴刺络放血治疗,耳穴刺络放血时双耳交替、间隔2日进行。10次针刺配合3次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后,患者诉腰部及双下肢胀痛基本缓解,足底麻木区域明显缩小,麻木时间明显缩短,仅双足趾区麻木。

按 足部麻木非一时之疾,患者中老年,肝肾气血本不足,兼之腰痛日久,局部气血瘀滞不通逐渐影响足部经脉,导致本就虚弱的气血更加不畅,不通不荣相互影响,发为本病,常规针刺后腰部胀痛减轻而足部麻木不减。久病入络,络脉沟通表里、五脏六腑,而耳在全息理论中为倒置婴儿缩影,人体脏腑组织、形体肢窍皆反应于耳,故考虑通过耳部刺络放血达到通经活络、疏通足部气血的目的。

耳穴腰骶椎位于对耳轮9区,常用于治疗腰骶部疾患及腰骶引起的下肢疾患。耳穴踝位于对耳轮3区,治疗踝关节部位病变。耳穴趾位于对耳轮2区,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趾关节炎症、疼痛、瘙痒等。耳穴跟位于对耳轮1区,用于治疗足跟部疾患。耳穴腰骶椎、踝、跟、趾均可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与针刺治疗配合,达标本同治的目的。(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徐蕾 湖北省潜江市杨市办事处卫生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