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脉之大会”与气血汇聚之处:
中医理论认为,手腕处寸口的桡动脉是“手太阴肺经”经过的地方。
“肺朝百脉”:肺主气,司呼吸,负责将气血输布到全身百脉。因此,肺经上的寸口脉被认为是全身气血汇聚和反映的“窗口”。
“脉之大会,在于太渊” (《难经·一难》):太渊穴就在寸口脉的位置。古人认为这里是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交流的关键点。通过触摸这里,可以感知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整体状况。
2.位置表浅、易于诊察:
手腕部的桡动脉位置非常表浅,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紧贴于桡骨茎突内侧(桡侧腕屈肌腱外侧)。
这使得医者的手指能清晰地感知到脉搏的位置、速率、节律、强度、形态(粗细、软硬)、流畅度、深浅度等丰富信息(即脉象要素)。这是诊脉获取信息的基础物理条件。
3.固定性好,便于定位与比较(操作优势):
桡骨茎突提供了一个稳定、明确的解剖标志。医者可以准确地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
这种定位的精确性和稳定性,使得:
能够区分不同部位(寸关尺)的脉象差异(对应不同脏腑)。
便于对不同病人的脉象进行比较。
便于同一位病人不同时间脉象变化的追踪。
血管下方有骨头支撑,使得施加不同压力(浮取、中取、沉取)时,脉搏形态变化更易于感知和辨别。
可操作性强,符合诊疗伦理(实用与礼仪):
诊察手腕部位非常方便。病人只需伸出手臂,卷起袖口即可,无需特殊体位或暴露过多身体部位,易于接受,符合诊疗规范和社会礼仪(尤其在古代)。
医者操作也方便舒适,可以长时间、仔细地体会脉象。
寸口
4.“独取寸口”的实践发展与经验积累(历史经验):
虽然在《内经》时代也诊察全身多处动脉(如人迎、趺阳等),但自《难经》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后,经过历代医家(特别是晋代王叔和《脉经》)的实践、总结和系统化,“独取寸口诊法”因其简便、有效、信息丰富而逐渐成为主流和标准方法。
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海量关于寸口脉象与疾病关系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脉学理论。这种深厚的经验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其核心地位。
5.“寸口三部”与脏腑配属(功能映射):
中医将寸口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与人体脏腑建立了对应关系(如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左尺候肾阴,右尺候肾阳等)。这种配属虽有不同的学说,但为通过局部脉象推测全身脏腑功能状态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框架。
总结来说,中医选择桡动脉(寸口)作为主要诊脉部位,是理论(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解剖(位置表浅、固定)、操作(方便、易定位、符合伦理)和历史实践(经验积累、独取寸口成为主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供了一个相对便捷、稳定且信息量巨大的窗口,使医者能够通过触摸这一局部脉搏的变化,来窥探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整体状态和病理变化。 尽管现代医学对脉象的生理机制有不同解释,但中医脉诊的独特价值和临床有效性,正是建立在这一特定的诊察部位和由此发展出的精深理论体系之上。
需要补充的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危重病人、上肢无法诊察时),中医也会诊察其他部位的动脉(如人迎、趺阳、太溪等),但桡动脉(寸口)无疑是常规和最主要的部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