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中医入门] 中医望诊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复制链接]

4

主题

4

回帖

6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9
发表于 昨天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首,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分泌物、排泄物等的异常变化,以了解病情、判断脏腑气血盛衰、识别病邪性质和疾病发展趋势的一种诊断方法。


望诊

望诊




望诊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望神:
概念: 观察病人的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和精神状态,重点是眼神。
意义: 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分类:
得神(有神): 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衰,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少神(神气不足): 精神不振,反应稍迟钝,目光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提示正气轻度损伤,常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
失神(无神):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目光晦暗无神,面色无华。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严重者可见“假神”(回光返照)。
神乱: 精神意识错乱,如焦虑恐惧(如癫狂)、烦躁不安、淡漠痴呆(如癫痫)等。多与心、脑功能失常有关。


2.望面色:
概念: 观察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意义: 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
常色: 健康人面部的色泽,特点是明润、含蓄(红黄隐隐)。
主色: 个体一生不变的基本面色(如偏白、偏黑)。
客色: 因季节、气候、情绪、活动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面色改变。
病色: 疾病状态下的面部色泽,特点是晦暗或暴露(缺乏含蓄)。

五色主病:
青色: 主寒证、痛证、气滞、血瘀、惊风。气血运行不畅。
赤色: 主热证(实热、虚热)。气血充盈于面。
黄色: 主脾虚、湿证。脾失健运,气血不充,或湿邪内蕴。
白色: 主虚证(气虚、血虚)、寒证、失血。气血不荣。
黑色: 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血瘀。肾精亏耗或寒凝水停血瘀。


3.望形态:
概念: 观察病人的形体强弱、胖瘦及动态姿势。
意义: 反映脏腑的强弱、气血的盛衰、邪气的性质。


4.望形体:
强壮: 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结实。提示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衰弱: 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提示内脏虚弱,气血不足。
肥胖: 多属痰湿内盛或气虚(常伴松软无力)。过瘦多属阴虚火旺或脾胃虚弱。


5.望姿态:
动静: 喜动、烦躁不安多属阳证、热证、实证;喜静、蜷卧少动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特殊姿势: 如角弓反张(破伤风、惊风)、半身不遂(中风)、关节屈伸不利(痹证)、手按脘腹(胃痛腹痛)等,都提示特定的病证。


6.望头面五官:
望头: 大小、形状(如方颅)、囟门(凹陷-虚证;高凸-实证热证;迟闭-肾精不足)、头发(色泽、疏密、有无脱落,发为血之余,肾之华)。
望目: 眼神(属望神)、眼睑、目眦、白睛、黑睛、瞳孔等的色泽形态变化。五轮学说将目与脏腑对应(瞳仁属肾,黑睛属肝,白睛属肺,目眦属心,眼睑属脾)。
望耳: 色泽、形态(如干枯焦黑-肾精亏耗)、耳内病变。
望鼻: 色泽、形态(如酒糟鼻-肺胃热蕴)、分泌物(清涕-风寒;浊涕-风热;脓涕-鼻渊)。
望口唇: 色泽(淡白-血虚;深红-热盛;青紫-寒凝血瘀)、形态(干裂-津伤;糜烂-脾胃积热)、口角流涎等。
望齿龈: 牙齿(干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上炎;淡白-血虚;萎缩-肾虚)。
望咽喉: 红肿疼痛(实热证);嫩红不甚肿(阴虚火旺);脓点(成脓);假膜(白喉)。


5.望舌(舌诊): 这是中医望诊中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部分,常单独列出。
概念: 观察舌质(舌体)和舌苔的变化。
意义: 能非常灵敏地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病势的进退。
主要内容:
望舌质:
舌神: 荣(红活润泽)枯(干枯晦暗)。
舌色: 淡白(虚寒、血虚)、淡红(正常)、红(热证)、绛(热入营血)、青紫(寒凝血瘀)。
舌形: 老(坚敛苍老-实证)、嫩(浮胖娇嫩-虚证)、胖大(水湿痰饮)、瘦薄(气血阴液不足)、裂纹(精血亏虚或阴津耗伤)、齿痕(脾虚湿盛)、点刺(热盛)。
舌态: 强硬(热入心包或中风先兆)、痿软(气血阴液亏虚)、颤动(肝风内动)、歪斜(中风或中风先兆)、吐弄(心脾有热或动风先兆)、短缩(危重征象)。
望舌苔:
苔质:
厚薄:反映病邪深浅(薄-病初在表;厚-病邪入里或内有积滞)。
润燥:反映津液盈亏(润-津液未伤;滑-水湿内停;燥-津液已伤)。
腻腐:反映湿浊痰饮和食积(腻苔-湿浊、痰饮、食积;腐苔-食积、痰浊)。
剥落:反映胃气、胃阴损伤程度(花剥-胃气阴两伤;镜面舌-胃阴枯竭)。
有根无根:判断疾病预后(有根-胃气尚存;无根-胃气衰败)。
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薄白而润-风寒表证;白厚腻-寒湿、痰饮)。
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腻-湿热、痰热、食积化热)。
灰黑苔:主里热极盛或寒极(灰黑干燥-热极伤阴;灰黑滑润-寒极)。


7.望皮肤:
色泽:同面色(黄染-黄疸;黧黑-肾虚、水饮、血瘀)。
形态:肿胀(水肿)、干枯(津亏血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皮肤病变:其形态、色泽、分布对诊断外感温热病和内伤杂病有重要意义。


8.望排出物:
观察痰涎、呕吐物、大小便、经带等的形、色、质、量。
总规律: 凡色白、清稀者多属虚证、寒证;色黄、稠浊者多属实证、热证。
如:清稀白痰-寒痰;黄稠痰-热痰;呕吐物清稀无臭-胃寒;酸臭秽浊-胃热;大便清稀如水-寒湿泄泻;黄褐臭秽-湿热泄泻;带下清稀色白-脾虚湿盛或肾虚;带下黄稠臭秽-湿热下注等。


望诊的价值与注意事项:
价值: 简便、直观、无创,能迅速获取大量诊断信息,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基础。
注意事项:
光线: 应在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干扰)。
动作: 动作要敏捷,避免病人疲劳,必要时可重复观察。
干扰因素: 注意排除饮食(如染苔)、药物、化妆品等对观察(尤其是面色、舌苔)的影响。观察前应告知患者。
整体综合: 望诊所得的信息必须与闻、问、切三诊所得的信息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四诊合参”)。不能单凭望诊就下结论。
总结: 中医望诊是一门深厚的经验学问,医生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病人体表细微的变化,结合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分析,从而洞察内在的脏腑气血状态和疾病本质。它是中医整体观念和“司外揣内”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是辨证论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习和掌握望诊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

文章仅做参考学习探讨用,不做诊断依据,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