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回复: 5

[其它] 沃尔巴克氏体:蚊媒疾病控制的新策略

[复制链接]

4

主题

1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前天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沃尔巴克氏体在控制蚊媒方面的应用广泛且有效,以下是几个相关内容及其原链接:

  一、给蚊子做绝育!沃尔巴克氏菌可有效防控蚊媒疾病和农业虫害

  该文章介绍了沃尔巴克氏菌通过导致蚊子“不孕不育”来防控蚊媒疾病的方法。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破解了沃尔巴克氏菌导致蚊子不育的分子机制,这对于利用沃尔巴克氏菌及其胞质不相容性(CI)防控蚊媒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原链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953537

  二、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的传播

  文章详细阐述了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传播的原理和进展。沃尔巴克氏体能够诱导蚊媒产生胞质不相容性,从而赋予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生殖优势,最终实现种群替换,减少甚至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原链接:
http://www.shinenowpco.com/index.php?c=article&id=173

  三、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可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该研究速递报道了通过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有效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实践案例。在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区的试验中,释放改造蚊2年半后,登革热的感染病例下降了76%,证明了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疾病控制中的有效性。

  原链接:
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d0aa8e78-5964-47da-83ac-21802b36ccb6

  四、沃尔巴克氏体应用于蚊媒疾病控制的研究概况

  该综述文章全面介绍了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病控制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文章指出,沃尔巴克氏体可诱导胞质不亲和性控制蚊虫种群数量,并抑制蚊媒病毒增殖,已成为部分国家蚊媒及蚊媒病的防治策略。

  原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YF201903031.htm

  五、通过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减少蚊媒疾病传播

  广州拥有全亚洲最大蚊子工厂,每周生产5000万只雄蚊控制蚊子数量,减少蚊媒疾病传播。利用沃尔巴克氏体技术,雄蚊与雌蚊交配后使其无法生育,有效减少蚊子种群,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原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712790358153514



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前天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蚊子做绝育!沃尔巴克氏菌可有效防控蚊媒疾病和农业虫害



蚊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宿敌”。蚊子叮咬不仅会引起红肿瘙痒,它们也是疟疾、登革热等多种疾病的主要传播者。这些疾病每年会在全世界造成超过70万人死亡。近年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控制蚊媒疾病传播的热点,这其中利用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菌让蚊子“不孕不育”的方法极为有效。

近日,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泽方教授团队破解了科学家如何操纵细菌导致蚊子“不孕不育”的分子机制,对利用沃尔巴克氏菌及该策略中最为常见的胞质不相容性(CI)防控蚊媒疾病和农业虫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生物防控蚊媒疾病办法多

“目前生物防治蚊虫的策略主要有:利用蚊子的天敌杀死幼虫或成虫;利用不育技术控制蚊子的种群;利用蚊子的病原微生物作为控制策略将其消灭。”王泽方介绍,其中利用天敌的生物防控主要通过利用食蚊鱼、肉食性弓形虫、中剑水蚤等对蚊子的幼虫或者成虫进行捕食从而达到减少蚊子种群数量的目的。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科学家希望经过遗传学改造让蚊子失去繁育能力,再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与自然界的蚊子生育后代,从而破坏蚊子种群结构,达到减少甚至消灭蚊子群体的目的。或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抗病毒基因“植入”蚊子体内,使其产生对虫媒病毒的抗性,从而降低蚊子传播病毒的能力。

另外,目前比较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控蚊策略,通过使用真菌和细菌实现控蚊的目的。其中利用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菌的方法极为有效。“沃尔巴克氏菌是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广义上的共生菌。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能够导致宿主产生雌性化、孤雌生殖、杀雄以及胞质不相容性等现象,进而影响宿主的繁殖。”王泽方解释道,如果雄性蚊子感染沃尔巴克氏菌,与没有感染的雌蚊交配,就会出现生殖不亲和,令胚胎死亡,无法传宗接代。

自1967年沃尔巴克氏菌首次作为种群控制策略用于控制缅甸的致倦库蚊以来,基于沃尔巴氏克菌的蚊子种群控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今年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市的社区中释放沃尔巴克氏菌感染的蚊子,使得该区域登革热的发病率降低了77%。

破解细菌让雌蚊绝育的机制

其实从1938年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对于某些昆虫来说,来自一个地区的雄性无法与来自另一个地区的雌性产生后代。而来自同一地区的昆虫则可以正常繁殖。

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昆虫被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产生CI而导致的。利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伊蚊,也可以诱导产生CI。但“胞质不相容性因子(Cif)是如何工作的”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

直到2017年,Cif的真面目才终于被人们发现。“这类因子由两个蛋白组成,分别被称为胞质不相容性因子A(CifA)和B(CifB),它们编码在细菌基因组的一个类似操纵子的结构中。”王泽方介绍,人们发现,在雄性果蝇中同时表达这两种因子,可以产生CI;在雌性果蝇中只表达CifA,可以避免CI。

为了搞清楚Cif如何工作,人们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模型。主要的两种模型为“宿主修饰模型”和“毒素—抗毒素模型”。其中,只有毒素—抗毒素模型明确CifA与CifB的结合是避免CI的关键。但Cif在CI的产生和拯救过程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广泛争论。

王泽方团队通过研究CifA与CifB因子的复合物结构,发现CifA与CifB相互结合后可形成典型的“三区域”结合界面,体外生化实验确认了“三区域”结合界面上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如果让这些关键氨基酸发生突变,可高效破坏CifA和CifB间相互作用。在果蝇体内进行的实验还进一步确认,如果破坏CifA和CifB间相互作用,导致CifA和CifB因子不能有效结合,CifA就会失去避免CI的能力。“这些实验证实CifA和CifB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避免CI至关重要,与‘毒素—抗毒素模型’模型的预测相符合。”王泽方表示。

这一工作为在分子水平上理解CI奠定了基础,对利用沃尔巴克氏菌和CI防控蚊媒疾病和农业虫害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彭拜  原标题:沃尔巴克氏菌是如何让蚊子“不孕不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的传播



      蚊类是虫媒病传播的最重要媒介昆虫之一,蚊媒昆虫如伊蚊每年可引发5000万至1亿例登革热病例;而由按蚊传播的疟疾每年约造成超过78万人死亡。蚊媒病的防治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重要的蚊媒病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可用于预防。对蚊媒病的防治基本依靠控制虫媒数量从而切断传播途径,其中最常用的依然是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近年来,蚊媒控制的研究热 点集中于生物防治方法,如使用昆虫病原真菌杀死 成蚊或幼虫,建立可以有效地抗病原体的转基因 蚊虫,改造蚊媒肠道内共生菌以控制病原体传播,及采用昆虫绝育技术等。但是以上方法或者成本较高、不可持续,或者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隐患。而基于昆虫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蚊媒种群替换和蚊媒病控制由于具有低成本、高效能、可持续以及环保等特点,现已成为蚊媒病 生物防治的最大热点。本文对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原理、实验室研究、现场实验进展等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一、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种群替换对蚊媒病控制的原理
      沃尔巴克氏体早在1924年就从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中被发现,但直到Yen和Barr注意到沃尔巴克氏体能诱导库蚊产生胞质不相容(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现象,人们才开始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与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孵化,而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无论与带或不带沃 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交配都能产生下一代,这间接赋予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生殖优势;加之沃尔巴克氏体可以经卵传递,所以理论上在自然种群中释 放一定量的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种群,在经历过足够的传代后,目标蚊媒种群最终会全部携带该沃尔 巴克氏体;另外,沃尔巴克氏体可以诱导蚊媒产生对多种人类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利用CI机制,通过有计划地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可以有效抑制人类病原体传播的蚊类种群,最终实现释放区域内的靶标种群全部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从而减少甚至阻断病原体的传播。种群替换指将自然界野生的易感和传病的蚊媒改造成抗病的蚊类种群,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替换发生后,即使有新的传染源(如登革热病例)输入到该区域,疾病的 流行也不可能发生。与传统的通过降低蚊虫数量来控制蚊媒病不同,种群替换强调的是降低蚊虫的传 病能力。也就是说种群替换后,虽然蚊虫依然存在并叮咬人,但疾病的流行得到了控制。

      二、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的实验室研究
      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的前提是建立与野生种群单向或双向不相容的种群。胚胎显微注射技术成功实现了沃尔巴克氏体可在相同或不 同物种间转移,为建立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重要的蚊媒,如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按蚊(Anopheles),天然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建立与它们单向不相容的种群只需要从其他天然感染的昆虫将其沃尔巴克氏体转移过来以建立可经卵传递的蚊系,如稳定携带wAlbB、wMelPop⁃CLA或 wMel的埃及伊蚊,以及携带wAlbB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而对于天然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类群如wAlbA和wAlbB两重感染的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则需在原有基础上再转入新型的沃尔巴克氏体。如通过胚胎显微注射的方法,将果蝇(Drosophila)天然携带的 沃尔巴克氏体株型wRi或尖音库蚊携带的wPip转染到白纹伊蚊中,产生稳定携带wAlbA、wAlbB和wRi或wAlbA、wAlbB和wPip 3种类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可以通过单向不相容替换野生白纹伊蚊种群。理论上,种群替换也可以通过双向不相容的CI来达到,因为在同一区域两种不相容的蚊种不能共存,引起互相的“战争”而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一种蚊种胜过另一种而完成种群替换。但双向不相容需要释放更多的抗病蚊以帮助其成为“战争”的赢者。Blagrove等将wMel通过胚胎显微注射的方式稳定感染四环素处理过的白纹伊蚊,该携带单一型的蚊株与野生双重感染的蚊虫可发生双向的CI,并且该蚊种可完全阻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唾液中无感染性病毒颗粒)。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可以与野生蚊媒种群发生胞质不亲和的实验室蚊种都能在实践中用于种群替换。一般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除需要有效阻断病原体外,其适应力(Fitness)不能有明显降低。人工建立的稳定携带wMelPop⁃CLA的埃及伊蚊虽然表现对多种病原体的抗性是目前观察到最强的,而且能通过改变蚊媒种群年龄结构使得病毒不能度过外潜伏期。但是wMelPop在宿主体内过度复制,造成宿主神经和肌肉组织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宿主表现出形态和行为上的病变,吸血量减少甚至不能成功吸血,而且如果吸食非人源血,产卵量和孵化率均会急剧下降;另外,随着休眠期的延长,携带wMelPop⁃CLA 的埃及伊蚊产的卵孵化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理论上wMelPop难以在野生埃及伊蚊种群中建立稳定的感染。在澳大利亚和越南先后 开展的野外释放试验也发现wMelPop的感染率在野生种群中急剧下降[39],并且最终从蚊群中被清除。感染wAlbB或wMel的埃及伊蚊在高效抵抗登革热病毒的同时,生活力没有明显下降,因此携带wAlbB 或 wMel的埃及伊蚊完成种群替换后,便可能在自然界长期存在。

      沃尔巴克氏体能够赋予其蚊媒宿主对人类病原 体较强的抗性是筛选沃尔巴克氏体类型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实验室对该指标的考量主要是:病原体在蚊体内的复制和扩散能力是否得到抑制,以及蚊虫 在叮咬时,从唾液腺逸出的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是否减少或消失。后者是沃尔巴克氏体赋予宿主对病原体的抗性强弱最直观的反应,也是目前检验抗病能力的“金标准”。研究发现,单纯通过 PCR 检测获得全虫的感染率或者只检测病原体在中肠感染水平的数据不具有太大的信息价值,不能反映出沃尔巴克氏体阻断病原体传播的能力。在种群替换实际应用中,除了沃尔巴克氏体不能对宿主的生活力造成 太大影响外,一般希望该型别阻断病原体的能力尽可能强。但这其中有个平衡点,阻断能力大小一 般决定于沃尔巴克氏体的数量,而过高的数量会降 低蚊虫的适应力。
    目前对沃尔巴克氏体诱导宿主产生抗病的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的证据支持两种设想,第一,沃尔巴克氏体可以提高蚊虫的基础免疫力,如同接种了疫苗,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可以使蚊虫具有抗病原体的能力。比如,现已发现沃尔巴克氏体可增加蚊虫体内一种天然免疫成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产生。第二,沃尔巴克氏体与那 些病原体在蚊虫宿主体内竞争同一个宿主成分,由于被沃尔巴克氏体获得,病原体无法进一步增殖。比如,有证据显示某些氨基酸和胆固醇(cholesterol)有可能就是这些沃尔巴克氏体和病原体都需要的宿 主成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只有当沃尔巴克氏体在宿主体内的密度较高时,才能达到抑制或阻断病 原体的传播,并且沃尔巴克氏体需要与病原体分布在蚊体内的同一组织才能发生抗病原体作用。所以沃尔巴克氏体介导的抗病原体能力依赖于其在特定组织(如中肠和唾液腺)的分布和密度。

      三、基于沃尔巴克氏体蚊媒种群替换现场试验进展
      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现阶段只应用于控制登革热的传播。Scott O’Neill等于2006年建立“消灭登革热(eliminate dengue,ED)项目”,先后有澳大利亚、越南、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哥伦比亚6个国家参与。目前已经将该生物防治手段应用到现场试验的国家有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哥伦比亚和巴西。与其他国家主要控制埃及伊 蚊不同,中国是唯一一个针对白纹伊蚊进行控制的国家,目前已经开始现场试验前的野外调查和社区教育工作。
      澳大利亚是最早开展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现场试验且获得成功的国家。经过长达10个月的风险评估和大量的社区工作,澳大利亚消除登革热项目组于2011年1月4日开始在东北部沿海城市Kairns的2个郊区Yorkeys Knob 和 Gordonvale 进行携带沃尔巴克氏体(wMel)的埃及伊蚊释放。释放试验共持续10周,每周1次释放定量的携带 wMel 的试验种群。随后连续监测5周以确定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发现2个地区的沃尔巴克 氏体感染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90%)。释放试验1年之后的调查表明,wMel感染的埃及伊蚊在自然界能稳定存在,且仍对登革热病毒具有良好的抗性。
      由于携带wMelPop的埃及伊蚊具有目前为止最强的抗登革热能力,越南最早于2013年4月开始现场释放携带wMelPop的埃及伊蚊,同年8月底的监测结果表明,wMelPop的感染率为80%,但是2014年2月的监测结果显示wMelPop的感染率已经下降到20%以内,最终种群替换失败。这是因为wMelPop的过度增殖严重影响宿主生活力,从而降低了其与 野生种群生存竞争的能力。2014年5月越南ED项目组开始计划在越南中南部海岸线上的三阮岛开展第2次释放试验,本次释放的埃及伊蚊携带对宿主生活力几乎没有影响的wMel。最新的检测结果表明,经过1个月的释放,wMel在释放地埃及伊蚊种群中的感染率已经达到39%。印度尼西亚于2014年1月开始现场释放携带wMel的埃及伊蚊。5月底完成2个试验点的释放后,监测结果表明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已高达66%(Kronggahan地区)和78%(Nogotirto 地区)。

      四、展望
      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已经在现场试验中测试成功,这是其他蚊媒病生物防治方法所未能达到的;另外,鉴于蚊媒病近几年呈暴发增长趋势(WHO),控制蚊媒病引起人们急切关注,因此该方法有可能近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目标是在疾病高发区测试获得确切的阻断登革热流行的数据后,作为一个新型控制登革热手段由WHO向全世界推广。现有的担忧包括沃尔巴克氏体的密度可能会在新的宿主体内长期适应性演化而密度逐渐降低,所以完成种群替换后,新蚊媒种群的抗病能力能否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尚未可知。但预计数量的降低将会是一个沃尔巴克氏体和蚊虫缓慢互相适应的进化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发生。比如,自wAlbB第1次被放入埃及伊蚊后,至今已有10年时间,但依然保留很强的抗登革热活性。并且即使发生抗病能 力降低,依然可以再次通过建立、筛选、释放感染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完成新一轮的种群替换,以此实现蚊媒和蚊媒病控制的“长治久安”。
     种群替换与种群压制相结合的方式,或许是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病控制更为有效的方法。首先通过有规律地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降低野外蚊媒种群的数量,再释放少量雌蚊完成种群替换。这样以来,不但蚊虫传播病原体的能力受到抑制,而且其种群密度会大大降低,在减少对人的骚扰、叮咬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蚊媒传播病原体的可能。但是该方法尚存在大规模生产时雌雄分离的难题,在前期种群压制时,理论上雄蚊中掺杂了极少量雌蚊也会使得种群压制变为种群替换。为解决该问题,目前国际原子能害虫控制组正投入大量资助希望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包括物理的如激光和射线、遗传的如雌雄分离株和机械的如分离器)建立一个高效的蚊虫雌雄分离办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人类与蚊媒的斗争中会建立更为高效的工具,这将会有效地促进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在蚊媒病控制上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回帖

3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1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子可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夏天来了,又到了蚊虫肆虐的季节。一些蚊子会叮咬人,传播疾病;而一些蚊子却真的能救人,让人们远离疾病。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试验结果,只需要在蚊子身上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就能把登革热的发病率降低77%。

登革热作为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虐的疾病,在2019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十大全球健康威胁之一。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亿至4亿人感染登革热,病患会产生高热和严重的关节疼痛等症状。

而造成登革热泛滥的罪魁祸首就是耳熟能详的埃及伊蚊,它们是登革热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在过去,一些地区为了阻止登革热传播,选择了阻绝媒介,也就是降低埃及伊蚊数量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执行起来收效甚微。仅凭杀虫剂杀蚊基本遏制不了登革热的传播。

以蚊灭病

不过,这一被动情况在近些年出现了转机。最近10年间,科学家在一些城市释放了一些经过改造的蚊子,用来抵御蚊媒疾病的传播。这种改造并不复杂,仅仅是让埃及伊蚊携带了一种它们原本体内没有的细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根据世界蚊子项目(World Mosquito Program ,WMP) 的初步分析,在一些释放改造蚊的区域,登革热的感染率下降了76%。这一结果,也坚定了他们进一步推广沃尔巴克氏体改造蚊的使用。

实际上,沃尔巴克氏体在许多昆虫体内天然存在,而基于这种细菌的特性,可以有多种手段来阻止蚊媒疾病的传播。一种方法是制造一批特殊雄蚊,这些雄蚊体内含有的沃尔巴克氏体与野生雌蚊不同,这样当雄蚊与雌蚊交配时,因为两者的沃尔巴克氏体不同类,会产生胞质不相容现象。结果就是雌蚊产下的卵无法孵化,此举可以很快地降低蚊子的种群数量。

不过,对于埃及伊蚊来说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天然的埃及伊蚊本身不含有沃尔巴克氏体,而一旦沃尔巴克氏体进入了埃及伊蚊体内,它就能够阻止包括登革热病毒在内的许多病毒进行复制。如此一来,蚊子体内的病毒数量会大幅下降,即使叮咬了人类,也不会传播疾病。

这种策略在2015年就开始得到了小范围实践,WMP当时在澳大利亚汤斯维尔释放了一批受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埃及伊蚊,在试验4年后,当地一共只报告了4例登革热感染案例。2019年,在美国热带医学和卫生协会的年度会议上,WMP的传染病学家再次带来了乐观的结果。在印度尼西亚的日惹特区,与对照区域相比,释放改造蚊区域在2年半后,登革热感染病例下降了76%。而在巴西尼泰罗伊,基孔肯雅热(一种由基孔肯亚病毒感染,经伊蚊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病例下降了75%。

这些研究规模不大,并且结论是基于当地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因此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但在WMP成员看来,“这仍然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因此或许是时候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了。

改变30万人的生活

说做就做,研究团队直接在日惹选取了一片26平方千米的区域,这里居住着大约30万的居民。他们将该地划分成了24个地区,其中12个会释放特选的改造蚊,它们会携带一种经过多次比较、筛选的沃尔巴克氏体wMel,这种细菌可以有效地应对4种登革热病毒的亚型。

整个团队需要在各个区域协作,每两周在试验地释放一批改造蚊,这一过程最长持续了28周。从第一次释放改造蚊开始,大约10个月之后,改造蚊在当地蚊群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80%。

研究者在24个片区招募了一些有发烧症状的志愿者进行登革热检测,来自试验区的志愿者中,登革热阳性的比例为2.3%,而在对照区,登革热阳性比例为9.4%。简单来说,释放改造蚊可以将登革热的感染比例下降77%。而因为登革热而住院的概率也会下降86%。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建立的模型分析显示,当个体更多地暴露在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蚊子中时,人们感染登革热的风险要下降很多。

在试验后期,研究者发现,沃尔巴克氏体已经开始朝着对照区传播,感染这些地区的蚊群。研究团队在试验结束后,也开始在对照区释放了改造蚊,他们想要在这26平方千米的区域彻底消灭登革热。

去年12月,WMP向WHO提交了日惹地区开展的这一大型试验的数据。根据WHO顾问团的消息,他们正准备将沃尔巴克氏体蚊子列为控制登革热的建议之一。WMP目前正在寻求WHO的批准,让联合国的机构能进行投资,用于在更多的地方释放改造蚊。目前,这一方法保护个体不受登革热感染的价格低于每人10美元,WMP计划将成本下降到每人1美元以下。

当然,释放蚊子之后,能在多长的时间里保护当地居民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就目前能够获取的数据来看,在一些更早进行测试的地方,沃尔巴克氏体在蚊群的水平在10年之内仍然能保持很高的水平。

WMP的成员之一,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学家Ary Hoffmann指出,不排除一些登革热病毒可能会演化出应对沃尔巴克氏体的亚型,但改造蚊仍然是一种看上去“非常棒的技术,值得在未来继续推广。”(中国医学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回帖

30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0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减少蚊媒疾病传播


广州市拥有全亚洲最大的蚊子工厂,每周生产5000万只蚊子。这一听起来令人惊讶的事实背后,是一项卓越的科学工程。广州蚊子工厂通过创新的方法和先进的科技,致力于控制蚊子数量,从而减少蚊媒疾病的传播。这样的项目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蚊子工厂的工作原理基于沃尔巴克氏菌,这是一种能通过蚊子传播的细菌。当工厂中的雄蚊被注入这种细菌后,它们会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与野生的雌蚊交配。受感染的雄蚊与雌蚊交配后,雌蚊将无法再生育,从而逐渐减少蚊子种群的数量。这种生物控制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1.png

蚊子工厂对生产的蚊子进行严格的筛选,以确保释放的雄蚊具备最佳的效果。每只蚊子都要经过三道严格的筛选关卡,以保证它们带有沃尔巴克氏菌,并且健康、强壮,能够在野外顺利完成任务。这些蚊子甚至每天还被细心地用糖水和羊血喂养,以确保它们的存活率和活跃度。

1.png

投放蚊子的方式也非常讲究。一些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投放,以确保覆盖范围更广,投放更加精准。这种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投放效率,也减少了人工投放的风险和工作量。无人机的使用,代表了现代科技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
1.png

广州蚊子工厂释放的雄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不会咬人。这是因为雄蚊不吸血,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寻找雌蚊交配,从而传递沃尔巴克氏菌。此外,人体也不会感染这种细菌,因此这种方法对人类是完全安全的,不会带来健康风险。
1.png

通过这种以蚊制蚊的方法,广州蚊子工厂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蚊子的数量。这不仅减少了蚊子叮咬带来的烦恼,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蚊媒疾病的传播风险。登革热、疟疾等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得到了显著降低,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1.png

研究表明,使用沃尔巴克氏菌控制蚊子种群的方法,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减少蚊子种群,对人类和环境无害,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广州蚊子工厂的成功实践,为全球蚊媒疾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1.png

广州蚊子工厂的创新项目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也吸引了国际科学界和公共卫生组织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对这种方法表示支持,并认为其具有推广价值。多国专家纷纷来广州考察,学习这一先进的蚊子控制技术。
1.png

公众对广州蚊子工厂的存在和运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支持。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了这一项目的细节,特别是对新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社交媒体上也充满了对蚊子工厂的讨论和赞扬。
1.png

蚊子工厂的生物控制方法还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生态效益。传统的蚊子控制方法往往依赖化学杀虫剂,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对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而沃尔巴克氏菌控制法避免了这些问题,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1.png

广州蚊子工厂运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筛选工艺,不断优化生产和释放过程。工厂的科研人员持续进行技术研发,以提升蚊子的培育和筛选效率,同时确保每批释放的蚊子都具有最佳的效果。
1.png

尽管广州蚊子工厂的项目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但仍需面对一些挑战。技术推广的难度、公众接受度的提升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以确保项目的持续成功。
1.png

广州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许多地方开始借鉴这一方法,来控制蚊子和蚊媒疾病。海南、福建等地也在试点推广这一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成功案例显示了这种方法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以蚊制蚊的方法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不仅有助于控制蚊媒疾病,还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这种生物控制技术可能成为全球蚊媒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广州蚊子工厂的创新尝试展示了现代科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科学手段控制蚊子数量,不仅有效减少了蚊媒疾病的传播,也保护了环境。这一项目的成功,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正如古人所言:“善治者,治于未乱;善医者,医于未病。”广州蚊子工厂的实践,正是这一智慧的现代诠释。(来源:百家号“明月普赵” 《通过科学手段控制蚊子数量,有效减少了蚊媒疾病传播也保护了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回帖

2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6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以上诸君分享!可惜《沃尔巴克氏体应用于蚊媒疾病控制的研究概况》没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