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印发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的通知 粤中医办函〔2020〕31号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局(委),部属、省属驻穗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及委直属有关单位:       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组织专家修订形成了《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实际运用,使用过程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向省中医药局反馈。       附件: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广东省中医药局办公室 2020年2月18日 
 附件 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本病病因为感受疫毒,加之岭南地区冬季应寒反温,春季春风过暖的异常气候,形成湿热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疫气相传,致使疫病流行。外感疫疠之气,客于膜原,侵袭肺卫,继而化热壅肺犯胃,阻滞气机,易导致肺气郁闭,甚则肺闭喘脱。年老正虚体弱或素体肺胃伏热者,易疫毒内陷,传变迅速,发为变证、坏证,出现危候。本病以肺为病变重心,涉及脾胃肾,病机特点为“热、湿、瘀、毒、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5版 修正版)》及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要求,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省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病情发展规律,组织专家组制定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参考运用。   一、疑似病例   以发热伴倦怠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施予中药汤剂,推荐院内制剂和中成药:透解祛瘟颗粒(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内制剂,曾用名“肺炎1号方”)、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小柴胡颗粒、维C银翘片、清开灵胶囊。儿童推荐使用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   以乏力伴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施予中药汤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水、口服液)。儿童推荐使用清热化湿口服液。   二、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   1. 早期:湿热郁肺   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治则:清热燥湿,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1)湿重于热  主方:达原饮加减   槟榔10g      草果10g     厚朴10g     知母10g    黄芩10g      柴胡10g     赤芍10g          连翘15g      青蒿10g(后下)          苍术10g      大青叶10g   生甘草5g    (2)热重于湿  主方:银翘散合三仁汤加减     金银花15g       连翘15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芦根20g        薄荷10g(后下)       杏仁10g    白蔻仁6g(后下) 薏苡仁20g    通草10g        赤芍10g        法半夏10g       滑石20g(先煎)   槟榔10g   草果5g         黄芩10g    生甘草5g     加减:发热甚者,加生石膏30g(先煎)、柴胡10g、栀子10g;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25g、重楼10g、射干10g;咳嗽明显者,加枇杷叶15g、前胡10g;头目疼痛者,加羌活10g、葛根20g;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生姜5g;气虚甚者,加黄芪30g、太子参30g。   推荐院内制剂和中成药:透解祛瘟颗粒(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内制剂,曾用名“肺炎1号方”)、连花清瘟胶囊、痰热清胶囊、金花清感颗粒、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儿童推荐使用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   2. 中期:疫毒闭肺   高热或低热,咳剧痰少,胸闷气促,动则喘甚,神疲乏力,腹胀便秘或大便粘滞不畅。舌暗红,苔厚浊或腻,脉浮滑数。   治则:宣肺开闭,泄热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20g(先煎)  生甘草10g    苇茎20g     冬瓜仁15g        薏苡仁20g   桃仁10g    瓜蒌皮10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生大黄5-10g  赤芍10g          枳壳10g      槟榔10g   葶苈子15g   紫苏子10g  桔梗10g    知母10g       加减:喘促甚者,加桑白皮20-30g、郁金10g、旋覆花10g(包煎)、香附10g、土鳖虫10g;大便秘结、腹胀甚者,酌合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伴少阳证者,酌合小柴胡汤;湿邪重者,加苍术10g、草果10g、厚朴10g;热毒偏盛者,加大青叶10g、重楼10g,或合五味消毒饮;热毒炽盛者,加人工牛黄2g、水牛角20-30g、丹皮10g;邪热伤津者,加西洋参10g(另炖)、麦冬10g、生地15g;气虚明显者,加五指毛桃50g、黄芪15g,生晒参2-5g(另炖);肺络瘀阻者,加土鳖虫10g、地龙10g。   推荐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3. 极期:肺闭喘脱   咳喘不宁,鼻翼煽动,喉中痰鸣,语声断续,甚则憋气窘迫,烦躁神昏,或汗出肢冷,口唇发绀。舌紫暗,苔腻或燥,脉疾无根。   治则:益气固脱,通瘀开闭   主方: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0g(另炖)    熟附子10g(先煎)    山萸肉20g   加减:肺闭喘甚者,酌加大黄3-10g、葶苈子15g、红景天15g、枳壳10g、郁金10g、石菖蒲15g、苏子10g、麻黄5g;气虚甚者,加黄芪15g、高丽参5-10g(另炖);高热惊厥、神昏谵语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痰迷心窍者,可冲服苏合香丸。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4. 恢复期   (1)气阴两伤   热退身乏或时有低热,少许干咳,痰少或无痰,胸闷身重,气短,汗多,口渴。舌偏淡或嫩,苔薄腻或黄白,脉细或数,重按无力。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西洋参10g(另炖)  石斛15g     麦冬10g     黄连3g   竹叶10g     知母10g    生白术15g   陈皮10g      神曲20g                   沙参15g   天花粉10g   生地15g  赤芍10g     当归10g    甘草5g           加减:咳嗽明显者,加款冬花10g、白前15g;湿浊明显者,加砂仁5g(打碎后下)、炒薏米30g、茯苓10g;若阴虚低热盗汗者,加青蒿10g(后下)、地骨皮10g、五味子5g、十大功劳叶15g。   推荐中成药:生脉饮。  (2)肺脾两虚   困倦乏力,气短,口干,自汗出,纳差呕恶,腹胀痞满,大便无力或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迟无力。   治则: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晒参10g(另炖) 炒白术15g    茯苓15g      白扁豆30g   莲子15g      山药15g           砂仁5g(打碎后下) 薏苡仁30g   桔梗10g      炒麦芽30g     神曲10g       炙甘草5g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炒谷芽30g、焦山楂10g;湿浊缠绵者,加苍术15g、石菖蒲10g、白蔻仁10g(后下);汗出多者,加黄芪30g、麻黄根5g、白芍10g;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g、天冬10g。   推荐中成药: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