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版)

2019-12-24 19:51| 发布者: 启疾光| 查看: 1180| 评论: 0

摘要: 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流行性感冒医疗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19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要求,进一步提高流感规范化诊疗水平。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19年版)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易发展成重症流感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流感临床诊治工作,减少重症流感发生,降低病死率,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 年版修订版)》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单股、负链、分节段的 RNA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乙、丙、丁(或ABCD)四型。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 H1N1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Victoria Yamagata 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 30 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 37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相应亚型/系 的流感病毒感染。

(四)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年龄<5 岁的儿童(年龄<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 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4.肥胖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 30]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甲、乙型流感病毒通过血凝素(HA)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启动感染。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并感染其他细胞。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 ARDS、休克、脑病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多种并发症。

(二)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脱落、上皮细胞化生、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

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的改变;危重症者可合并弥漫性肺泡损害;合并脑病时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丘脑为主的对称性坏死性病变;合并心脏损害时出现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等心肌炎的表现。

 

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 24 天。

(一)临床表现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 34 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二)并发症

肺炎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横纹肌溶解和脓毒性休克等。

1)肺炎

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重症流感患者容易合并细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严重者可出现 ARDS

2)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系统受累包括脑炎、脑膜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多见于儿童。

3)心脏损伤

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肌酸激酶升高,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和急性肾损伤等。

5)脓毒性休克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2.血生化

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

3.动脉血气分析

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4.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5.流感病原学相关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目前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快速多重 PCR。荧光定量 PCR 法可检测呼吸道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流感病毒核酸,且可区分流感病毒亚型。对重症患者,检测下呼吸道(痰或气管抽取物)标本更加准确。

3)病毒培养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是流感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病毒培养周期较长,生物安全条件要求高,不建议应用于临床诊疗。

4)血清学检测:IgG 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 4 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IgM 抗体检测敏感性较低,不建议常规使用。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