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ao

[医改药管求是] 关于推广应用吉林省中医药地方标准的通知

[复制链接]

1

主题

2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3 16: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5.3.5 前庭眼反射
5.3.5.1 转头
左右转头 30°,转头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 1 min~ 2 min,每天 3 次。如果转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5.3.5.2 点头
抬头或低头运动,上下 30°,头部运动时,眼睛注视手指或字母,每次 1 min~ 2 min,每日 3次。如果点头速度慢速不头晕,则加快速度。
5.3.6 前庭康复时间
每次 45 min,每日 1 次,12 d 为 1 疗程。每隔 6 d 进行一次随访,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疗程数。

6 预防调护
6.1 情志
6.1.1 做好情志疏导工作,避免暴怒和郁闷不乐。
6.1.2 病情加重时要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指导病人可通过转移法、释放法等进行自我调控,放松紧张情绪,缓解其压力。

6.2 起居
6.2.1 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6.2.2 床铺应清洁干燥、平软。多休息,卧位舒适,避免过度劳累、经常熬夜等,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6.3 饮食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治疗方药

A.1 方药
A.1.1 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 9 g 白术 6 g 天麻 6 g 茯苓 6 g 生姜 3 g 橘红 6 g 大枣 6 g 炙甘草 5 g。

A.1.2 阴虚阳亢证
镇肝息风汤:怀牛膝 30 g 代赭石 30 g 生龙骨 15 g 生牡蛎 15 g 生龟板 15 g 生白芍 15 g 玄参 15 g 天冬 15 g 川楝子 6 g 生麦芽 6 g 茵陈 6 g 甘草 4.5 g。

A.1.3 气血亏虚证
八珍汤:人参 9 g 当归 9 g 炒白术 9 g 茯苓 9 g 川芎 9 g 熟地黄 9 g 生白芍 9 g 炙甘草 5 g。

A.1.4 肾精不足证
河车大造丸:紫河车 100 g 熟地黄 200 g 天冬 100 g 麦冬 100 g 盐杜仲 150 g 牛膝(盐炒)100 g 盐黄柏 150 g 醋龟甲 200 g。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 g粉末用炼蜜 30 g~ 40 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 80 g~ 100 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A.1.5 瘀证
桃红四物汤:熟地黄 12 g 川芎 6 g 白芍 9 g 当归 9 g 桃仁 9 g 红花 6 g。

A.1.6 痰证
二陈汤:半夏 9 g 陈皮 9 g 茯苓 6 g 甘草 4.5 g。

A.1.7 湿证
三仁汤:杏仁 12 g 蔻仁 6 g 薏苡仁 18 g 厚朴 6 g 半夏 10 g 通草 6 g 滑石 18 g 竹叶 6 g。

A.1.8 浊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 10 g 黄连 6 g 枳实 10 g 石膏 15 g 葛根 30 g 元明粉 6 g 红曲 15g 生山楂 15 g 五谷虫 30 g 西红花 3 g 威灵仙 15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3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诊疗规范

前庭性偏头痛.png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脑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莉、刘寅、贾秋颖、张燕、辛丽华、李帅、仲虎、韩琦、曲冠霖。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诊疗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应急处理和预防调护。
本标准适用于前庭性偏头痛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诊断
2.1 中医诊断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2 西医诊断
2.2.1 明确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
2.2.1.1 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现病史或既往史。
2.2.1.2 前庭症状中度或重度,持续 5 min 至 72 h。
2.2.1.3 至少 50% 的发作与以下 3 项中的至少 1 项相关:
a) 头痛伴随至少符合以下 4 项中的 2 项:
1) 单侧;
2) 搏动性;
3) 中或重度头痛;
4) 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
b) 畏声和畏光;
c) 视觉先兆。
2.2.1.4 至少 5 次发作满足 2.2.1.2 和 2.2.1.3。
2.2.1.5 不能用 ICHD-3 的其它诊断或其它前庭障碍更好的解释。

2.2.2 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
2.2.2.1 至少 5 次中度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 5 min 至 72 h。
2.2.2.2 只满足前庭性偏头痛诊断中 2.2.1.1 和 2.2.1.3 其中一项。
2.2.2.3 不能用 ICHD-3 的其它诊断或其它前庭障碍更好的解释。

3 辨证论治
3.1 肝火上炎证
3.1.1 证候
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1.2 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3.1.3 方药
参见附录 A.1.1。
3.1.4 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肝阳化风者,加羚羊角粉、牡蛎、代赭石;兼阴虚者,加龟甲、鳖甲、制何首乌、生地黄。

3.2 痰瘀阻窍证
3.2.1 证候
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3.2.2 治法
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3.2.3 方药
参见附录 A.1.2。
3.2.4 加减
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者,加黄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

3.3 风痰上扰证
3.3.1 证候
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3.3.2 治法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3.3.3 方药
参见附录 A.1.3。
3.3.4 加减
眩晕较甚,呕吐痰涎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胸闷者,加豆蔻、砂仁;耳鸣者,加郁金、石菖蒲。

3.4 肝胃不和证
3.4.1 证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头痛、恶心,呕吐,心烦不寐,脘闷,纳差,舌淡,苔薄黄,脉沉弦。
3.4.2 治法
调和肝胃。
3.4.3 方药
参见附录 A.1.4。
3.4.4 加减
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竹茹;失眠、多梦者,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

3.5 阴虚阳亢证
3.5.1 证候
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5.2 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3.5.3 方药
参见附录 A.1.5。
3.5.4 加减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甚者,加鳖甲、知母、青蒿;遗精者,加莲须、芡实、沙苑子、覆盆子。

4 其他疗法
4.1 中药注射
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 0.6 g,每日 1 次,用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500 ml 稀释后使用。

4.2 穴位贴敷
4.2.1 选用吴茱萸、细辛、三七、蒲黄等加工后与酒精、人工麝香、冰片、蜂蜜、甘油充分混合,贴敷于神阙、内关、肝俞、肾俞等穴位。
4.2.2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 4 h~6 h,儿科患者贴药时间酌减。
4.2.3 贴敷 5 次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1 个~3 个 疗程。
4.2.4 对上述成分过敏者禁用。

4.3 针刺
4.3.1 通玄针法。
4.3.2 选取双侧晕听区,百会,双侧风池。
4.3.3 每次留针 30 min,每天 1 次。
4.3.4 针刺 1 周为 1 个 疗程,连续治疗 1 个~3 个 疗程。

4.4 耳穴压豆法
4.4.1 主穴选取神门、肝、脾,配穴选取内耳、颞、外耳、三焦。
4.4.2 将耳穴贴贴于所选的穴位上,轻轻按压 1 min。
4.4.3 每日按压 5 次,隔 2 d 更换 1 次。两耳交替进行。
4.4.4 耳廓有炎症、冻伤禁用。

4.5 推拿
4.5.1 整脊
4.5.1.1 松解理筋
在 C1~2、C5~6、T2~3、T3~4 椎旁自上而下缓慢移动查找阳性反应点。对椎旁出现的筋结、压痛点、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采用拇指弹、拨、点、按的手法进行松解理筋。
4.5.1.2 推脊理筋整复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前方,充分暴露脊柱,术者双手拇指或掌根部分别置于脊柱棘突两侧 2 cm处,缓慢有节律的自上而下推按 3 次~5 次,然后,双手拇指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沿肩胛线及两侧肋间隙平推理筋数次,以达到皮肤微红发热为佳。
4.5.1.3 整脊调颈
4.5.1.3.1 颈段整脊调颈法
患者坐位,全身放松,颈部前屈约 20° 向左侧旋,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于压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缓慢旋转,双手协调调整旋转角度,当旋转角度落于患者椎痛点处,右手向左下方瞬间旋转用力,常可听到“喀嚓”声,诊查压痛点消失。
4.5.1.3.2 胸段掌根旋转斜推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一侧,术者右手掌根部固定T2~3、T3~4棘突右侧棘旁压痛点后,缓慢用力向下向外呈弧形牵引至最大角度时,右手掌根瞬间加大旋转力度和角度,同时向右下方发力,常可听到“弹响”声,脊诊诊察压痛点消失或减弱。
4.5.2 操作时间及疗程
每次 45 min,每日 1 次,10 d 为 1 个疗程。
4.5.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治疗时手法力度要适当, 切忌使用蛮力, 以免发生意外。

5 应急处理
5.1 若出现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持续无法缓解时,可酌情给予。
5.2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肌肉注射,1 次 25 mg,每日 1 次;溴米那普鲁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1次 2 ml,每日 1 次。
5.3 嘱卧床休息,待症状平稳。

6 预防调护
6.1 情志
6.1.1 做好情志疏导工作,避免暴怒和郁闷不乐。
6.1.2 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要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指导病人可通过转移法、释放法等进行自我调
控,放松紧张情绪,缓解其压力。

6.2 起居
6.2.1 床铺应清洁干燥、平软。
6.2.2 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或偏暗,温度、湿度适宜。
6.2.3 多休息,卧位舒适,避免过度劳累、经常熬夜等。
6.2.4 减少陪护及探视,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6.3 饮食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

6.4 其他
避免视觉、味觉、嗅觉等诱因引起的刺激,女性月经期或更年期更易发病,应加强预防。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治疗方药

A.1 方药
A.1.1 肝火上炎证
天麻钩藤饮:天麻 12 g、钩藤 12 g、石决明 15 g、川牛膝 9 g、益母草 9 g、黄芩 9 g、栀子 9 g、杜仲 9 g、桑寄生 12 g、夜交藤 15 g、茯神 9 g。

A.1.2 痰瘀阻窍证
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胆南星 12 g、半夏 10 g、枳实 12 g、茯苓 10 g、陈皮 10 g、石菖蒲 10 g、竹茹 10 g、麝香 0.1 g(冲服,或白芷 9 g 代)、丹参 9 g、赤芍 12 g、桃仁 15 g、川芎 10 g、红花 10 g、牛膝 15 g、葱白 10 g、生姜 6 g、大枣 4 枚。

A.1.3 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 10 g、白术 10 g、天麻 10 g、茯苓 10 g、生姜 6 g、橘红 10 g、大枣 3 枚、甘草 6 g。

A.1.4 肝胃不和证
加味半夏泻心汤:柴胡 12 g、半夏 9 g、黄芩 6 g、黄连 3 g、干姜 6 g、人参 6 g、甘草 6 g、大枣 4 枚。

A.1.5 阴虚阳亢证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 30 g、代赭石 30 g、生龙骨 15 g、生牡蛎 15 g、生龟板 15 g、白芍 15 g、玄参 15 g、天冬 15 g、川楝子 6 g、生麦芽 6 g、茵陈 6 g、甘草 4.5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3 17: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png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蒋锴、赵海燕、田美玲、林双竹、冯金花、刘健、严佳美、冯晓纯、刘玉书。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
本标准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断和防治。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tourette syndromein children
以多发的不自主运动、语言及行为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轻微脑功能障碍疾病。应属中医“瘛疭”、“筋惕肉瞤”、“痉病”、“慢惊”等病证范畴。

3 诊断
3.1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出现,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3.2 抽动 1 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发作持续或间断发作不超过 1 年,其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 个月。
3.3 发病于 2 周岁~18 周岁之间,以 5 周岁~10 周岁多见,10 周岁~12 周岁最严重。
3.4 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影响社交、学习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3.5 与风湿性舞蹈症(小舞蹈症),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疾病鉴别。

4 辨证
4.1 肝亢风动
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抽动有力,胸中烦热,痰少口苦,咽中有物,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指纹紫,脉弦数。
4.2 痰火扰神
口中秽语或异声,烦躁口渴,睡眠不稳,舌红苔黄或腻,指纹紫滞,脉弦滑。
4.3 肺脾两虚
清咽瞤目,摇头耸肩,面色少华,形体虚浮,肌肉松弛,倦怠乏力,汗出气短,语声低微,纳呆,易反复感冒,大便不调,舌淡苔白,指纹淡,脉浮弱无力。
4.4 心脾两虚
面色不华,肌肉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喉中时有吭吭作响,声低力弱,心慌失眠,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卧露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弱无力。
4.5 脾肾两虚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喉中发声,声音低微或出秽语。面色苍白无华,头汗出,肢软乏力,出牙,坐立,行走迟缓,舌淡少苔,指纹淡,脉沉弱无力。
4.6 阴虚风动
形体憔悴,精神疲惫,五心烦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头晕眼花,口渴唇红,小便黄少,大便干,舌光少津,指纹滞,脉细数。

5 治疗
5.1 原则
健脑开窍,宁心豁痰,畅运神机。

5.2 分证治法
5.2.1 肝亢风动
5.2.1.1 治法
平肝熄风,泻火豁痰,健脑开窍。
5.2.1.2 主方
泻青丸合导赤散合孔圣枕中丹加减。
5.2.1.3 常用药
远志、石菖蒲、龟板、煅龙骨、当归、川芎、山栀子、大黄、生地、甘草、竹叶。
5.2.1.4 加减
瞤目明显可加青葙子、密蒙花清肝明目;肢体抽动者加木瓜、伸筋草、全蝎缓急舒筋、息风止痉。

5.2.2 痰火扰神
5.2.2.1 治法
清火涤痰,熄风止惊,健脑开窍。
5.2.2.2 主方
礞石滚痰丸合孔圣枕中丹加减。
5.2.2.3 常用药
煅金礞石、沉香、黄芩、熟大黄、远志、石菖蒲、龟板、煅龙骨、当归、川芎、山栀子、大黄、生地、甘草、竹叶。
5.2.2.4 加减
瞤目严重者酌加青葙子、密蒙花、决明子、木贼;摇头耸肩甚者,可酌加天麻;肢体抽动者加全蝎。

5.2.3 肺脾两虚
5.2.3.1 治法
益肺补脾,畅运神机,健脑开窍。
5.2.3.2 主方
人参五味子汤合孔圣枕中丹。
5.2.3.3 常用药
远志、石菖蒲、龟板、煅龙骨、人参、五味子、甘草、川芎、羌活、连翘,苍术,百合,麦冬。
5.2.3.4 加减
瞤目严重者酌加青葙子、密蒙花、蔓荆子、决明子、木贼;摇头耸肩甚者,可酌加天麻;皱鼻者可加苍耳子、辛夷、白芷等。

5.2.4 心脾两虚
5.2.4.1 治法
补益心脾,宁心豁痰,健脑开窍。
5.2.4.2 主方
归脾汤合孔圣枕中丹加减。
5.2.4.3 常用药
远志、石菖蒲、龟板、煅龙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
5.2.4.4 加减
咽部发声者,可加金莲花、木蝴蝶、金荞麦、赤芍等。

5.2.5 脾肾两虚
5.2.5.1 治法
温补脾肾,填精益髓,健脑开窍。
5.2.5.2 主方
补天大造丸合孔圣枕中丹加减。
5.2.5.3 常用药
远志、石菖蒲、龟板、龙骨、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紫河车、当归、枸杞子、熟地。
5.2.5.4 加减
全身运动较为剧烈者可加狗脊;伴有四肢动作明显者可加木瓜、伸筋草。

5.2.6 阴虚风动
5.2.6.1 治法
滋阴潜阳,补益脑髓,健脑开窍。
5.2.6.2 主方
杞菊地黄丸合孔圣枕中丹加减。
5.2.6.3 常用药
远志、石菖蒲、龟板、煅龙骨、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菊花、枸杞子。
5.2.6.4 加减
肝阳上亢之象可酌加白芍、钩藤、天麻、龙骨、牡蛎。

5.3 中成药
5.3.1 静灵口服液(熟地黄、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远志、龙骨、女贞子):合剂:每瓶 10 ml。
口服,3 岁~5 岁半瓶一日 2 次、6 岁~14 岁,一瓶 1 次,每日 2 次。14 岁以上,一瓶 1 次,每日3 次。适用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伴有多动症者。
5.3.2 智力糖浆(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雄鸡):合剂:每瓶 10 ml。口服,1 瓶~1.5 瓶,每日 3 次。适用于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5.4 针灸疗法
5.4.1 取穴
5.4.1.1 肝亢风动
5.4.1.1.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1.2 配穴
太冲,太溪,三阴交,阳陵泉,期门;

5.4.1.2 痰火扰神
5.4.1.2.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2.2 配穴
丰隆,公孙;

5.4.1.3 肺脾两虚
5.4.1.3.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3.2 配穴
肺腧,尺泽,公孙,太白;

5.4.1.4 心脾两虚
5.4.1.4.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4.2 配穴
神庭,太白,公孙,三阴交;

5.4.1.5 脾肾两虚
5.4.1.5.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5.2 配穴
肾俞,命门,太白,公孙,三阴交;

5.4.1.6 阴虚风动
5.4.1.6.1 主穴
四神聪,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足三里;
5.4.1.6.2 配穴
肝俞,肾俞,命门,太溪,太渊;

5.4.2 方法
每日1组,交替使用,得气后以平补平泻手法,用于本病各证型。

5.5 推拿疗法
5.5.1 部位
5.5.1.1 肝亢风动
百会,四神聪,太阳穴,攒竹,肝俞,阳陵泉、 囟门;
5.5.1.2 痰火扰神
印堂,水沟,地仓,合谷,心俞,膈俞,太冲;
5.5.1.3 肺脾两虚
中脘,气海,肺俞,脾俞,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5.5.1.4 心脾两虚
涌泉,合谷,地仓,气海,血海,中脘;
5.5.1.5 脾肾两虚
百会,四神聪,脾俞,肾俞,涌泉,三阴交,太冲;
5.5.1.6 阴虚风动
肝俞,肾俞,气海,膈俞,太冲,三阴交;

5.5.2 方法
以推、揉、按、摩、拿5种手法交替配合,自上而下反复按摩,每日1 次,每次半小时。

5.6 心里疏导疗法
根据患儿病情酌情给予沙盘游戏疗法和(或)音乐疗法。

6 预防和调护
6.1 预防
6.1.1 注意围产期保健,孕妇应注意保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营养均衡。
6.1.2 合理喂养。
6.1.3 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6.1.4 避免持续较长时间用眼,如看电视、阅读等。
6.1.5 合理教育,给儿童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6.2 调护
6.2.1 保证充足的休息
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均可使病情加重,故应注意休息。
6.2.2 正确的教育与管理
对患儿要关怀与爱护,多启发和鼓励,劳逸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1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2-9-3 17: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血性中风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出血性中风.png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健、赵德喜、任吉祥、崔雅斌、吕志国、南红梅、王月、李霞、李巧莹、刘立明、张敏、张琳琳、康斌斌。


出血性中风中医诊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血性中风的诊断、辨证、治疗、护理。
本标准适用于出血性中风诊断与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脑出血 cerebral hemorrhage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3.2 出血性中风 hemorrhagic stroke
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疾病。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诊断
具备有以下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形式、年龄即可确诊。
4.1.2 主症
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4.1.3 次症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4.1.4 发病形式
多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
4.1.5 年龄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

4.2 西医诊断
4.2.1 临床特点
4.2.1.1 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4.2.1.2 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4.2.1.3 50 岁以上者多见。
4.2.1.4 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4.2.2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扫描显示为出血灶或血肿被吸收后影像学特点。

5 辨证
5.1 中脏腑
5.1.1 痰热内闭证
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5.1.2 元气败脱证
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5.2 中经络
5.2.1 肝阳爆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5.2.2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5.2.3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或舌边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2.4 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绛或暗红,或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6 治疗
6.1 基础治疗
6.1.1 中医基础治疗
6.1.1.1 治法
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填精补髓。
6.1.1.2 基础方
水蛭、虻虫、生大黄(后下)、生蒲黄(包煎)、瓜蒌、石菖蒲、三七粉(冲服)、龟甲胶(烊化)。
注:不适用元气败脱证。
6.1.1.3 西医基础治疗
按照《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执行。

6.2 分证治疗
6.2.1 痰热内闭证
6.2.1.1 治法
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6.2.1.2 方药
基础方合羚羊角汤或清心宣窍汤加减。羚羊角、龟甲、生地黄、牡丹皮、白芍、夏枯草、生石决明等。
6.2.1.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1.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2.2 元气败脱证
6.2.2.1 治法
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6.2.2.2 方药
参附汤、生脉散或独参汤加减。人参、制附子等。
6.2.2.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2.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2.3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6.2.3.1 治法
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6.2.3.2 推荐方药
基础方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黄芩、栀子、益母草、夜交藤、茯神等。
6.2.3.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3.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2.4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6.2.4.1 治法
清热化痰,息风通腑。
6.2.4.2 方药
基础方合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丹参等。
6.2.4.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4.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2.5 气虚血瘀证
6.2.5.1 治法
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2.5.2 方药
基础方去大黄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
6.2.5.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5.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2.6 阴虚风动证
6.2.6.1 治法
滋养肝肾,潜阳息风。
6.2.6.2 方药
基础方合镇肝熄风汤或育阴熄风汤加减。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甲、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蒿、炙甘草等。
6.2.6.3 中成药
见附录A。
6.2.6.4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见附录A。

6.3 常见变证处理
6.3.1 顽固性呃逆者
6.3.1.1 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
6.3.1.2 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
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
6.3.1.3 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者,可予平逆止呃汤见附录 A,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
6.3.2 呕血
犀角地黄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云南白药、三七粉、生大黄粉等加冰盐水口服或鼻饲。
6.3.3 高热不退
可给予紫雪散或瓜霜退热灵。

6.4 其他疗法
6.4.1 针灸
6.4.1.1 应用时机
病情平稳后可进行。
6.4.1.2 取穴
6.4.1.2.1 主穴
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太溪。
6.4.1.2.2 配穴
6.4.1.2.2.1 口眼歪斜
颊车、地仓、攒竹、颧髎、承浆。
6.4.1.2.2.2 中风后失语
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金津、玉液;百会、风池、翳风、完骨、天柱、哑门、廉泉、夹廉泉、内关、通里。
6.4.1.2.2.3 中风后吞咽障碍
廉泉、夹廉泉。
6.4.1.2.2.4 小便失禁
关元、水道、内关。
6.4.1.3 方法
针刺每日 1 次,每次留针30 min。金津、玉液可采用点刺。

6.4.2 推拿
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一直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织肌肉群的强刺激。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
其他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6.4.3 康复
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内容。

7 护理调摄
7.1 饮食调理
低盐低脂饮食,宜富含营养及粗纤维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肥甘厚腻之品。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等饮品。
7.2 情志调护
重视情志调护,避免情志刺激。
7.3 二便护理
注意观察大便形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7.4 精神调护
观察患者“神”的变化,包括瞳神、神态、神智、情绪等。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中成药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A.1 分证治疗
A.1.1 痰热内闭证
A.1.1.1 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等。
A.1.1.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或复方麝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1.2 元气败脱证
A.1.2.1 中成药
四逆汤、生脉饮等。
A.1.2.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1.3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A.1.3.1 中成药
天麻钩藤颗粒等。
A.1.3.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1.4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A.1.4.1 中成药
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A.1.4.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1.5 气虚血瘀证
A.1.5.1 中成药
消栓通络片、通心络胶囊、脑心通胶囊等。
A.1.5.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1.6 阴虚风动证
A.1.6.1 中成药
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A.1.6.2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同类功效的中药注射液。

A.2 平逆止呃汤
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