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9-3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诊疗规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脑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莉、刘寅、贾秋颖、张燕、辛丽华、李帅、仲虎、韩琦、曲冠霖。
前庭性偏头痛中医诊疗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应急处理和预防调护。
本标准适用于前庭性偏头痛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诊断
2.1 中医诊断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2 西医诊断
2.2.1 明确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
2.2.1.1 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现病史或既往史。
2.2.1.2 前庭症状中度或重度,持续 5 min 至 72 h。
2.2.1.3 至少 50% 的发作与以下 3 项中的至少 1 项相关:
a) 头痛伴随至少符合以下 4 项中的 2 项:
1) 单侧;
2) 搏动性;
3) 中或重度头痛;
4) 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
b) 畏声和畏光;
c) 视觉先兆。
2.2.1.4 至少 5 次发作满足 2.2.1.2 和 2.2.1.3。
2.2.1.5 不能用 ICHD-3 的其它诊断或其它前庭障碍更好的解释。
2.2.2 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诊断
2.2.2.1 至少 5 次中度或重度前庭症状发作,持续 5 min 至 72 h。
2.2.2.2 只满足前庭性偏头痛诊断中 2.2.1.1 和 2.2.1.3 其中一项。
2.2.2.3 不能用 ICHD-3 的其它诊断或其它前庭障碍更好的解释。
3 辨证论治
3.1 肝火上炎证
3.1.1 证候
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1.2 治法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3.1.3 方药
参见附录 A.1.1。
3.1.4 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肝阳化风者,加羚羊角粉、牡蛎、代赭石;兼阴虚者,加龟甲、鳖甲、制何首乌、生地黄。
3.2 痰瘀阻窍证
3.2.1 证候
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3.2.2 治法
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3.2.3 方药
参见附录 A.1.2。
3.2.4 加减
身倦乏力,少气自汗者,加黄芪;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
3.3 风痰上扰证
3.3.1 证候
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3.3.2 治法
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3.3.3 方药
参见附录 A.1.3。
3.3.4 加减
眩晕较甚,呕吐痰涎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胸闷者,加豆蔻、砂仁;耳鸣者,加郁金、石菖蒲。
3.4 肝胃不和证
3.4.1 证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头痛、恶心,呕吐,心烦不寐,脘闷,纳差,舌淡,苔薄黄,脉沉弦。
3.4.2 治法
调和肝胃。
3.4.3 方药
参见附录 A.1.4。
3.4.4 加减
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竹茹;失眠、多梦者,加阿胶、酸枣仁、柏子仁。
3.5 阴虚阳亢证
3.5.1 证候
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5.2 治法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3.5.3 方药
参见附录 A.1.5。
3.5.4 加减
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甚者,加鳖甲、知母、青蒿;遗精者,加莲须、芡实、沙苑子、覆盆子。
4 其他疗法
4.1 中药注射
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 0.6 g,每日 1 次,用 5% 葡萄糖注射液或 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500 ml 稀释后使用。
4.2 穴位贴敷
4.2.1 选用吴茱萸、细辛、三七、蒲黄等加工后与酒精、人工麝香、冰片、蜂蜜、甘油充分混合,贴敷于神阙、内关、肝俞、肾俞等穴位。
4.2.2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 4 h~6 h,儿科患者贴药时间酌减。
4.2.3 贴敷 5 次为 1 疗程,连续治疗 1 个~3 个 疗程。
4.2.4 对上述成分过敏者禁用。
4.3 针刺
4.3.1 通玄针法。
4.3.2 选取双侧晕听区,百会,双侧风池。
4.3.3 每次留针 30 min,每天 1 次。
4.3.4 针刺 1 周为 1 个 疗程,连续治疗 1 个~3 个 疗程。
4.4 耳穴压豆法
4.4.1 主穴选取神门、肝、脾,配穴选取内耳、颞、外耳、三焦。
4.4.2 将耳穴贴贴于所选的穴位上,轻轻按压 1 min。
4.4.3 每日按压 5 次,隔 2 d 更换 1 次。两耳交替进行。
4.4.4 耳廓有炎症、冻伤禁用。
4.5 推拿
4.5.1 整脊
4.5.1.1 松解理筋
在 C1~2、C5~6、T2~3、T3~4 椎旁自上而下缓慢移动查找阳性反应点。对椎旁出现的筋结、压痛点、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采用拇指弹、拨、点、按的手法进行松解理筋。
4.5.1.2 推脊理筋整复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前方,充分暴露脊柱,术者双手拇指或掌根部分别置于脊柱棘突两侧 2 cm处,缓慢有节律的自上而下推按 3 次~5 次,然后,双手拇指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沿肩胛线及两侧肋间隙平推理筋数次,以达到皮肤微红发热为佳。
4.5.1.3 整脊调颈
4.5.1.3.1 颈段整脊调颈法
患者坐位,全身放松,颈部前屈约 20° 向左侧旋,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于压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缓慢旋转,双手协调调整旋转角度,当旋转角度落于患者椎痛点处,右手向左下方瞬间旋转用力,常可听到“喀嚓”声,诊查压痛点消失。
4.5.1.3.2 胸段掌根旋转斜推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一侧,术者右手掌根部固定T2~3、T3~4棘突右侧棘旁压痛点后,缓慢用力向下向外呈弧形牵引至最大角度时,右手掌根瞬间加大旋转力度和角度,同时向右下方发力,常可听到“弹响”声,脊诊诊察压痛点消失或减弱。
4.5.2 操作时间及疗程
每次 45 min,每日 1 次,10 d 为 1 个疗程。
4.5.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治疗时手法力度要适当, 切忌使用蛮力, 以免发生意外。
5 应急处理
5.1 若出现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持续无法缓解时,可酌情给予。
5.2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肌肉注射,1 次 25 mg,每日 1 次;溴米那普鲁卡因注射液,肌肉注射,1次 2 ml,每日 1 次。
5.3 嘱卧床休息,待症状平稳。
6 预防调护
6.1 情志
6.1.1 做好情志疏导工作,避免暴怒和郁闷不乐。
6.1.2 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要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指导病人可通过转移法、释放法等进行自我调
控,放松紧张情绪,缓解其压力。
6.2 起居
6.2.1 床铺应清洁干燥、平软。
6.2.2 居住环境宜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或偏暗,温度、湿度适宜。
6.2.3 多休息,卧位舒适,避免过度劳累、经常熬夜等。
6.2.4 减少陪护及探视,避免外界不良刺激。
6.3 饮食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
6.4 其他
避免视觉、味觉、嗅觉等诱因引起的刺激,女性月经期或更年期更易发病,应加强预防。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治疗方药
A.1 方药
A.1.1 肝火上炎证
天麻钩藤饮:天麻 12 g、钩藤 12 g、石决明 15 g、川牛膝 9 g、益母草 9 g、黄芩 9 g、栀子 9 g、杜仲 9 g、桑寄生 12 g、夜交藤 15 g、茯神 9 g。
A.1.2 痰瘀阻窍证
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胆南星 12 g、半夏 10 g、枳实 12 g、茯苓 10 g、陈皮 10 g、石菖蒲 10 g、竹茹 10 g、麝香 0.1 g(冲服,或白芷 9 g 代)、丹参 9 g、赤芍 12 g、桃仁 15 g、川芎 10 g、红花 10 g、牛膝 15 g、葱白 10 g、生姜 6 g、大枣 4 枚。
A.1.3 风痰上扰证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 10 g、白术 10 g、天麻 10 g、茯苓 10 g、生姜 6 g、橘红 10 g、大枣 3 枚、甘草 6 g。
A.1.4 肝胃不和证
加味半夏泻心汤:柴胡 12 g、半夏 9 g、黄芩 6 g、黄连 3 g、干姜 6 g、人参 6 g、甘草 6 g、大枣 4 枚。
A.1.5 阴虚阳亢证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 30 g、代赭石 30 g、生龙骨 15 g、生牡蛎 15 g、生龟板 15 g、白芍 15 g、玄参 15 g、天冬 15 g、川楝子 6 g、生麦芽 6 g、茵陈 6 g、甘草 4.5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