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1|回复: 3

[中医名词] 《黄帝内经》中说的“阴气”是什么

[复制链接]

9

主题

10

回帖

62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62
发表于 2023-9-16 09: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经常说的“阴气”是啥意思,是阴森之气么?还是潮湿之气?


八卦

八卦







4

主题

5

回帖

129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9
发表于 2023-9-16 09: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概念,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
如就机能与物质来说,阴气指物质;
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
就营卫之气来说,则营气为阴气;
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余可类推。


阴气,来源于周易,古阴阳家中阴阳理论的术语,后渗透到宗教,哲学,医学,历法,书法,建筑堪舆,命理占卜等。


《黄帝内经》也多次出现“阴气”描述

《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8

回帖

3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9
发表于 2023-9-16 09: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阴气”在中医时常称为“阴邪”,在中医的概念里,是指的一系列具有阴暗、向下、向内、寒凉、向阴特性的致病物质或人体病理产物。包括我们常说的“寒气”、“湿气”、“水饮”、“阴霾”、“山岚瘴气”、“痰饮”、“凉燥”、“痰核”等等。这些致病物质,统一都有寒凉、容易伤损人体阳气、凝滞脉络、阻塞经脉的特性;“寒气”、“阴霾”、“山岚瘴气”摸不到、看不着,但感觉的到,中医称为“无形邪气”,是气态的阴邪,容易和风邪结合,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引发伤寒或湿温类的疾病;而水、饮、湿是液态的阴邪,有流动特性的“有形邪气”,大多是人体阳气不足,失于对津液运行和输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具有粘腻难除、容易侵犯人体下焦、引起感觉重浊、迁年不愈的特性;痰、核是偏于固态的阴邪,这类有形邪气,多发病时多位置固定而显露,形成瘰疬、积块、硬结、岩肿。

中医对于阴邪的治疗,主要是在“抵御防护”和“健运阳气”上下功夫。

“抵御防护”。生活中注意躲避风寒、避免在潮湿环境久留;劳作之后,尤其汗出劳累后,注意休息和保暖御风;生活中避免过劳、房事等耗伤肾阳;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阳气的生发根本,肾阳受损,会影响其他脏器的阳气生成和人体肾精的封藏,而引发一系列疾病,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须”;饮食上注意过饱过饥,容易阻碍和损伤脾胃之气,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受伤,正气阳气的后天补给不足,也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引发一系列疾病。

“健运阳气”。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阳气,抵御外邪的侵袭;对于素体阳气不足的体质,要注意应用一些补益阳气的方法,可以是温补阳气的药物、也可以是调理阴阳的针灸、按摩等等。

另外,阴邪也可以和火热等邪气杂合,形成“湿热”、“疠疫”、“湿毒”、“痰热”、“暑热”等邪气,杂合邪气侵犯人体,导致的疾病在治疗上常会更加棘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2023-9-16 10: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古代医书中,如《黄帝内经》中“阴气”就出现了106 次 。在古代医书中,“阴气”的含义十分丰富。有学者指出《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概念保留了不同时代“阴阳”的内涵,所以“阴气”的含义在《黄帝内经》的不同篇章中也有所不同,如《黄帝内经大词典》认为《黄帝内经》中的“阴气”有 15 种解释 。


在简帛医书中,“阴气”一词见于房中类文献《天下至道谈》和神仙类文献《引书》中,共计 4 见 。以往研究者多袭用《黄帝内经》中“阴气”的释义对其进行解读。今重读这些简帛文献,发现这些解释尚有不安之处。因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有 3 处记载了“阴气”,其义易辨,故先从此篇中的“阴气”谈起。


《天下至道谈》中记载“阴气”的简文有以下二节:

●气有八益,又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丗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淉泣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振其病,用八益以贰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

●七损:为之而疾痛,曰内闭;为之出汗,曰外泄;为之不已,曰竭;臻欲之而不能,曰;为之喘息中乱,曰烦;弗欲强之,曰绝;为之臻疾,曰费,此谓七损。故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


此二节简文指出如果人不知保养,人体的阴气在40岁就会消耗过半,70岁会出现下枯上脱,阴气不用。如果善于用八益去七损,那么就可以阴气益强。对于简文中“阴气”的含义,研究者的认识并不相同,且同一注者的解释前后常不相一致。如周一谋等认为“阴气自半”的“阴气”指人体机能不断减退的衰暮之气;“阴气不用”指生理功能衰退,性器官不能勃起,不能行房事;“阴气益强”指性器官不衰,性功能日益增强。在周氏等的解释中,“阴气不用”和“阴气益强”中的“阴气”主要指性器官的功能,与他们对“阴气自半”中“阴气”的解释显然不一致。魏启鹏等在“阴气”的解释上亦是前后不一致。一方面他们认为“阴气自半”和“阴气益强”分别是指精气剩下一半和精气盛强,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阴气不用”中的“阴气”当指朘阴之气,“阴气不用”即前阴精气废损无用。马继兴对“阴气”的注解,也存在前后不一致之处。他在解释“阴气益强”时,释“阴气”为人体内的精气,但在解释“阴气自半”和“阴气不用”时,又对“阴气”不做解释,径把二句释为阴气自然减退一半和阴气的功能消失。以上诸释中,把“阴气”解释为衰暮之气、精气等,应是受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相关内容后世注释的影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与《天下至道谈》中“阴气”相关内容类似的一段文字: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对此篇中的“阴气”,后世注家有许多不同的解释。隋唐杨上善认为其指五脏阴气。明张介宾认为其指真阴。明李中梓认为其指下降之气,如《内经知要·道生》云:“降者,阴也,升者,阳也。是则四十之时,正升阳之气与降阴之气相半,阳胜阴则强,阴胜阳则衰,阴阳相半,衰兆见矣。”周一谋等释《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为衰暮之气,或即由此引申而出。清张志聪认为:“阴气,肾气精气也。”马继兴释《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为精气,或即本于此。程士德等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肾气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所以这里应统括男女而言,年四十亦是概约之辞。阴气,当指肾气。”王玉兴认为“阴”当指男子“阴茎”,“气”指功能,“阴气”指男子性功能。


上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这段文字与《天下至道谈》中的文字,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的“阴气”概念,本义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后世对其有诸多解释,但结合《天下至道谈》来看,其中不少解释是不妥或不确切的。


首先,用“肾气”来解释“阴气”存在不妥。在《天下至道谈》及其他简帛中都未出现过“肾气”一词。在简帛医书中,虽也提及了“肾”,但未见把“肾”与“气”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天下至道谈》撰著的时期,“肾气”的概念可能还未形成,或者未被广泛使用。故这段文字中的“阴气”,不能因循于张志聪、程士德的解释,认为其指肾气。同理,以杨上善所持的“五脏阴气”说来解释《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亦为不妥。张介宾把“阴气”释为“真阴”,而真阴之说起于后世,无论《黄帝内经》还是简帛中的“阴气”,其本义都不可能是真阴。其次,如按李中梓把“阴气”释为“下降之气”,在《天下至道谈》中也有不合之处。简文说:“善用八益,去七损,耳目聪明,身体轻利,阴气益强,延年益寿,居处乐长。”认为阴气强则人长寿,这与李中梓认为的“阴胜阳则衰”相矛盾。由此,周一谋等将“阴气”释为衰暮之气,亦是不正确的。最后,把“阴气”解释为人体内的精气,虽然文义解释较为通畅,但其义笼统,不够确切。

将《天下至道谈》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相比对可以发现,《天下至道谈》中的“七十下枯上脱,阴气不用,淉泣流出”,与《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文字相近;“下枯上脱”“淉泣流出”与“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意思相近。“下枯”义近“下虚”,“淉泣流出”与“涕泣俱出”同义。“上脱”,应是指“淉泣流出”的上七窍不利之状,也就是《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上实”。称其“脱”是因泣出如脱,称其“实”是因涕泣俱为阴液,充斥于上。如此而言,“阴气不用”就与“阴痿,气大衰”具有对应关系。《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不用”,在《阴阳应象大论》中分解为“阴痿”和“气大衰”两个意思。后世往往将“气大衰”与前文的“阴气自半”相联系,认为“阴气自半”的“阴气”是指全身精气或全身的阴气。王玉兴已经指出,《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气大衰”虽是针对“阴气自半”而言,但“阴气自半”与“阴痿”同义,故“气大衰”亦是在言性功能的减退。总之,无论《天下至道谈》还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气”,总与阴器、性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一谋、魏启鹏等注意到《天下至道谈》中的“阴气”与性功能的密切关系,王玉兴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气”解释为阴茎的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阴气”的本质含义。

简帛文献较传世文献往往更能真实地保存当时的面貌,所以为进一步理解“阴气”的含义,以下对简帛医书中“阴”字的含义进行系统梳理。在简帛医书中,“阴”字共出现了184次。这些“阴”字大概有12种意思:


①指阴器。这一用法最为常见,共11处。如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帝盘庚问于耇老节中,接阴食神气之道需“动阴,缩州”,这里的“阴”即指男女阴器。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阴有时专指女性阴器,或专指男性阴器。如黄帝问天师节中,“阴水乃至”专指女子阴道分泌物充盛;在尧问于舜节中“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从其下文说“使其题坚强而缓事之”,这个“阴”字就是专指男性阴器。《胎产书》“取蜂房中子,狗阴,干而冶之,以饮怀子。怀子者产男”句中,“阴”指牡狗阴器。


②指天地的阴气。这一用法共5见。如马王堆医书《十问》中谈到“阴阳为正”,是言天地之阴阳气。在马王堆医书《去谷食气》中,“阴”出现在天地之气的名称中,如输阴,即与天地之阴气有关。


③指女子。此用法有4处。如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标题中的“阴阳”分指男女。


④指女子精气。共3处。如《十问》“君必食阴以为常”,即食女子精气。


⑤指人体之阴阳气。如《十问》“审夫阴阳”,即审查人体之阴阳气。


⑥指寒气。如《十问》中“冬避凌阴”,即有避寒气之义。


⑦与药名相关。如马王堆医书《养生方》中“走”条“阴囷出雒”,阴菌或为菌之一类。


⑧阴暗之处。如《天下至道谈》中“其居甚阴而不见阳”,言其居处阴暗不见阳光。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在药物处理时,常云“阴干”,置于阴处,亦是此意。


⑨指内,里面。如马王堆医书《天下至道谈》说:“是以雄牡属,为阳,阳者外也;雌牝属,为阴,阴者内也。凡牝之属摩里,此谓阴阳之数,牝牡之理,为之弗得,过在数已。”


⑩暗暗之义。如《十问》载:“昼息之志,呼吸必微,耳目聪明,阴阴孷气,中不溃腐,故身无屙殃。”


⑪指肢体的内侧面。如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臂巨阴脉出“内阴两骨之间”。


⑫指阴脉。在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中,“阴”字仅有这一个含义。


经过对简帛医书中“阴”字含义的梳理,可以发现“阴”字在与人体相关时,释为阴器最为常见。在《天下至道谈》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气”的内容主要与七损八益的房中术有关,故周一谋、魏启鹏、王玉兴等将“阴气”与性器官或性功能联系在一起颇有道理。今申发其义,认为“阴气”当释为“阴器之气”,“阴气自半”指阴器之气自然衰减一半,“阴气不用”指阴器之气失于功用,“阴气益强”就是阴器之气更加强盛。这几句话都是在描述人体性功能的状态,这样理解“阴气”,与《天下至道谈》以房中术为主的主旨也颇为贴合。“阴”可以概指男女之阴器,但在《天下至道谈》中,“阴气”之“阴”则专指男阴。《天下至道谈》在篇首即提出了本篇要讨论的关键问题:“阴阳九窍十二节俱产而独先死,何也?”这与《十问》篇中尧问于舜的“何故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的问题相似,都是在求问人的性功能衰退早于身体其他功能衰退的原因。此二篇的论述都从男性的角度发问,关注的焦点也都是男子的性功能。所以在这两句问话中,“阴”仅指男阴。既然其所问的是男阴之事,故其所论的“阴气”就是专指男阴之气。


《天下至道谈》重视男阴之气,多处提及房中术须注重男阴之气的变化和调节。如:“虛实有常,慎用勿忘,勿困勿穷,筋骨浚强,踵以玉泉,食以芬芳,微出微入,侍盈是常,三和气至,坚劲以强。”“坚劲以强”是言阴器的坚劲有力。“气至”指气的充盛,是男性在房事过程中达到的一种阴器之气充足调和的状态。“气至”方可使阴器坚劲而强。简文又言:“怒而不大者,肤不至也;大而不坚者,筋不至也;坚而不热者,气不至也;三至乃入。”说明男阴之气充盛调和最突出的表现是阴器出现热的感觉。男阴之气充盛调和或还是房事可以迟久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房中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天下至道谈》说:“嬲乐之要,务在迟久,苟能迟久,女乃大喜,亲之弟兄,爱之父母。”说明房事持久,是嬲乐之要,而气至于阴或是其关键环节。《天下至道谈》中专门阐述了通过房中导引以引气至阴器的方法:“治八益:旦起起坐,直脊,挠尻,翕州,抑下之,曰治气;饮食,垂尻,直脊,翕州,通气焉,曰致沫;先戲两乐,交欲为之,曰知时。为而耎脊,翕州,抑下之,曰蓄气;为而勿亟勿数,出入和治,曰和沫;出卧,令人起之,怒释之,曰积气;几已,内脊,毋动,翕气,抑下之,静身须之,曰侍赢;已而洗之,怒而舍之,曰定倾,此谓八益。”在这8种有益的房中术中,“抑下之”是其调气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抑,按也。《楚辞·九章·惜诵》“情沈抑而不达兮”,王逸注:“抑,按也。”抑下之,是以意念按引,使气下行。在房事的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用意念引导气下行,其主要目的就是“积气”“蓄气”,以令阴器气盈。


房中术中重视男阴之气,是因为它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马王堆医书《十问》:“王子巧父问彭祖曰:人气何是为精乎。彭祖答曰:人气莫如朘精。朘气苑闭,百脉生疾;朘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朘。”彭祖的回答揭示出朘气,即男阴之气,是人气最为精微的部分。男阴气机郁闭,会导致全身脉道不通而生病,男阴气衰,人就失去了繁衍的功能,所以说人的寿命长短尽在阴器之气的多少及其通达与否。《天下至道谈》中,采取“八益”之术,就是为了增加男阴之气,使老者复壮,壮者不衰。总之,在房事活动中,引导气下行于阴,葆养阴器之气,是当时房中术的重要理论。而《天下至道谈》中的四十岁阴气自半、七十岁阴气不用以及通过房中术调节后阴气益强等内容,其实质都是在讨论男性性功能的变化和调节。




《引书》中“阴气”释义

“阴气”一词还出现在张家山汉简《引书》中:

益阴气,恒坐跨股,勿相悔食,左手据地,右手把饭,垂到口,因吸饭气,极,因饭之;据两股,折腰,伸少腹,力极之,乃啜咽,又复之,三而已。

本节阐述了补益阴气的导引之术。从其动作看,这是一种食引术,是通过导引,以饮食之气补养阴气的术式。李零认为这是“用吸饭气的办法来收缩生殖器和提肛,与房中术有密切关系”,它与同书中的“引阴”术式动作类似。赵丹、段逸山则认为这里的“阴”指属阴的五脏之一脾脏,“益阴气”即健运脾胃。

《引书》描述的“引阴”术为:

端坐,张两股,左手承下,右手抚上,折腰,伸少腹,力引尻。

其动作确与“益阴气”之术相近。在马王堆医书《养生方》中还有“食引”术一条:

食引:【利】益气,食饮恒移阴动之,卧又引之,故曰:饮【食】之,又教诲之。右引而曲左足。

“食饮恒移阴动之”,原整理者认为与马王堆医书《十问》禹问师癸节“觉寝而引阴”相类。李零认为这些都属于“引阴”之术,也就是“益气”之法或“治阴之道”,体现了古人对男性保养的重视,对珍惜爱护自己的生殖器和性能力的强调。从本文以上分析来看,《引书》中的“阴气”也应专指男阴之气,李零的观点是正确的。



“阴气”内涵的泛化和转变

虽然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天下至道谈》的“阴气自半”一段中,“阴气”概念的本义一致,但由于此段内容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上下文语境与《天下至道谈》明显不同,并且文字也存在一些差异,使得“阴气”的“阴器之气”之本义晦而不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通篇都在讨论人体的阴阳之气,所论的“阴”多为笼统的概念。如“阴气自半”段之前的一段讨论的是“法阴阳奈何”,其中的“阴胜”表现为“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阴气自半”段之后的一段谈人“右耳目不如左明”,认为其原因是:“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这两段里的“阴”都是一种笼统的“阴”的概念。这些关于“阴”的论述,都干扰了后人对“阴气自半”中“阴”的正确理解,从而把原来仅限于阴器之气的“阴气”概念,泛化为更为抽象和笼统的人体阴气的概念。当然,在《黄帝内经》中,确也存在这种广泛含义上的“阴气”概念,并出现在多个篇章中。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素问·脉要精微论》“阴气未动,阳气未散”等,这些都会引导后世注家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阴气”。

后世注家对“阴气”概念的泛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医阴气理论的发展。如元朱丹溪即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气自半”是泛指全身的阴气而言,并进一步发挥其说,成“阴不足论”。他在《格致余论·阴有余阴不足论》中引《黄帝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段,阐述阴不足之理:“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音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并认为“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同时,提倡“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虽然朱丹溪把“阴气自半”解释为全身阴气消耗过半,但他强调收摄房事以养阴气的观点,又与《天下至道谈》等古代房中术的理论相合,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明张介宾则据此段内容,提倡真阴之说。他在《类经·阴阳类·法阴阳》中说:“阴,真阴也。……真阴之义,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谓之元精。道书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又曰: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此阳精二字,专指神气为言,谓神必由精而生也。又钟吕集曰:真气为阳,真水为阴。阳藏水中,阴藏气中。气主于升,气中有真水;水主于降,水中有真气。真水乃真阴也,真气乃真阳也。凡此之说,皆深得阴阳之精义。试以人之阳事验之,夫施而泄者,阴之精也,坚而热者,阳之气也,精去而阳痿,则阴之为阳,尤易见也。此即阴气自半之谓。故本神篇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观之,可见真阴者,即真阳之本也。夫水火皆宅于命门,拆之则二,合之则一,造化由此而生,万物由此而出。其在人身,为性命之根柢,为脏腑之化原。”张氏之说重在从阴阳关系入手,强调真阴为真阳之本,较之朱丹溪的阴不足论,对“阴气”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

阴虚必致瘀, 瘀血又伤阴, 两者互为因果, 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致病情复杂, 使治疗困难。

《素问· 腹中论》说:“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 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 气竭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可知血枯是一种因少年大失血或酗酒无度、房劳不节, 耗伤精血, 以致真阴不足, 瘀血内结所引起的病证。

阴虚则血海不满, 血瘀则脉道不通, 故见经少甚则经闭。《素问·痹论》亦指出:“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说明久病必虚, 气虚则运血乏力, 阴虚则血行艰涩而成瘀, 以上属因虚致瘀。而《灵枢· 经脉》说“血不流则髦毛不泽, 故其面色黑如漆柴者”, 谓瘀血不去, 则新血不生, 无以充养肌肤, 润泽皮毛, 故见毛发枯燥, 面黑无华。《素问·举痛论》亦有“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 脉泣则血虚”之论, 则属于瘀血伤阴。

《金匮》认为“热之所过, 血为之凝滞。”究其因, 乃为邪热鸱张, 消灼津液, 耗伤营血, 以致血中津少, 质粘而稠, 运行缓慢, 形成瘀血, 犹如海水被煎熬, 水分蒸发而成盐也。王清任曾形象地指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唐容川说:“凡有所瘀, 莫不壅塞气道, 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 上三病外证虽异, 其本则一, 皆为瘀血伤阴, 虚瘀互织之证。”故旧血不去, 则新血断然不生, 而新血不生, 则旧血亦不能自去”。阐明了瘀血伤阴, 阴虚瘀停, 两者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的病机。


瘀血是指离经之血、内结之血及秽污之血, 此外, 久病入络亦为瘀血, 而阴虚则包括肺胃之阴——津液不足, 心脾之阴——血脉空虚及肝肾之阴——精髓亏损。


瘀血引起阴虚

瘀血形成后, 血流缓慢, 全身各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血液的滋养, 日积月累, 势必形成阴血不足之证。即“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
瘀血阻络, 血流不通, 则该经脉所分布的脏腑、组织因完全得不到血液的滋养而发生变性、坏死, 形成急性血虚之证。
瘀血内停, 运血受阻, 血不归经, 或上逆为吐血、鼻衄、齿衄、咳血, 或下行为便血、尿血、崩漏, 或外溢而成肌衄。出血不止, 阴血自亏
瘀血日久不消, 郁而化热化火, 以致消灼津液, 耗伤阴血。

阴虚致瘀


汗、吐、下、发热等原因使津液受损, 血中津少, 以致血液处于浓粘凝聚状态,运行缓慢或停滞而成瘀血。正如《血证论》所说:“夫血犹舟也, 津液水也”。今水浅则舟停焉。
真阴不足, 虚火上炎, 灼伤津液, 形成瘀血。
阴虚则火旺, 灼伤脉络, 血溢脉外而成瘀血。
各种原因使津液大伤或大失血时, 气随津血而外脱, 气脱则运血乏力, 血行滞缓而成瘀血。


综上所述,简帛医书中的“阴气”概念具有特殊的含义,这一特殊含义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所呈现。但由于二者文本语境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概念内涵在后世被逐渐泛化、改变。从简帛医书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气”,再到后世朱丹溪、张介宾所提出的“阴气”相关理论,也反映出中医学理论不断深化和变化的过程。当然,在中医学中,“阴气”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阴气”相关的理论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因此,进一步梳理传世和出土的早期文献,未来一定可以获得更多有意义的发现。

文章转自知乎,仅作学习交流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