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时弊”这个成语是医学与文学的结晶。“针砭”本指古代医学中用针灸和砭[biān]石治病的方法,其中,“针”是的一种应用经络理论刺激穴位或直接患处挑拨切割以疗病的器具,“砭”则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疮疡肿毒的尖锐的特质石器;后来“针砭”被借喻为指出错误、发现问题的意思。“时弊”指当时社会的弊端或问题。因此,“针砭时弊”整体上的意思就是像医生治病一样,尖锐地指出时代和社会中的问题所在,并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正和解决。典出《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和《后汉书·郭符许列传》。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故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运气学说”之祖王冰(710-804年)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这阐明了砭石用途,也表明了砭针演变史。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 列传第五十八》主要是讲的郭太(泰)、符融、许劭这三个几无入仕的大儒名士察人议事神断事迹。其原文节选如下:
郭太,字林宗......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
被后世誉为“介休三贤”之一的郭泰(128—169年),字林宗,因《后汉书》作者范晔[yè]为讳其父名而作“太” 。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郭泰在京师雒阳游学时,经名士符融引见,拜见当时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的名士、河南尹李膺([110-169年],字元礼),这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的李膺对其大加赞赏,于是结为好友,名震京师。东汉桓帝刘志延熹九年(166年),郭泰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的郭泰编顺口溜扬清激浊,褒贬朝臣。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时朝野成风,“竟以臧否相尚”,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他和李膺、名士贾彪等偕同太学生与窦武等外戚一党联合针对当时宦官专权、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进行激烈的抨击,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能以德行引人者”即道德可以为他人榜样的“八顾”之一。 有人劝郭泰出仕,郭泰回答:“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社会人事,天命将要废弃而祸乱,非人力所能支撑继续可以政清民安的。”就没有应命。郭泰有知人之明,喜欢奖励教育士人。他虽然善于品评与褒贬人物,却不说直白尖刻的那种坦率性话语和不做称名道姓的那种确凿性议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郭林宗所奖励选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 品评人物、选拔人才方面与郭泰齐名的许劭[shào] ([150~195年],一作许邵,字子将,汝南平舆即今河南省平舆县)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人之纲常伦理与礼仪举止规范,作出对人的许多品评,受其赏识的不少。如经他评选推荐的樊子昭、和阳士都有名于当时。所以人们在谈到评价士人时,一致认为许劭、郭泰才是最有有识人眼光的人。曹操没有得志显名时,曾经办了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看相。许劭看不起他而不肯说,曹操找了个由头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说: “你是清平之世的奸贼,乱世的英雄。”曹操极为高兴地走了……起先,许劭与其堂兄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欢一起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换一个题目,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司空杨彪(142~225年)辟除许劭为掾,后朝廷征聘为鄢陵令,举为方正、敦朴,又以公车徵召,许劭都不应命。有人劝许劭做官,他回答说: “现在小人得志,王室将乱,我想去淮海一带逃难,以保全老幼。”于是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以礼相待,相当周到。许劭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徒说:“陶恭祖虽外传有仰慕名士之名声,内心却不是真的这样。对我虽然厚礼以待,这种情势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扬州刺史刘繇[yóu]。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这陶谦正是《三国演义》中被曹操误解而攻城,后得救于刘备三兄弟,于是三次向让徐州太守的那位)。
关于许劭的传记,是南朝宋时著名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年],字蔚宗)著《后汉书》时,参考了地方人物志书《汝南先贤传》写的关于他的内容。据学者吕友仁经过详细考证在《〈汝南先贤传〉辑本注译·前言》中认为:《汝南先贤传》著者周斐大致是从220年至263年曹魏时期人。王隐《晋书》曰:“周恢,字弘武,汝南人。祖斐,永宁少府。父隆,州从事。”房玄龄等撰《晋书·周浚传》记载:“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父斐(原文误作‘裴’,中华书局点校本已校勘),少府卿。”周斐在任三国曹魏的明元郭皇后转为皇太后而居永宁宫时的少府卿之前,担任过汝南郡中正,负责品评汝南郡人物,即分等级登记人才,为吏部选拔官员提供参考。《汝南先贤传》最有可能是任汝南郡中正官的周斐在魏文帝(220年~226年在位)时期所作。
《汝南先贤传》言:“劭始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叔才乡闾之间,擢郭子瑜鞍马之吏,援杨孝祖,举和阳士。兹六贤者,皆当世之令懿也。其余中流之士,或举之于淹滞,或显之于童齿,莫不赖劭顾叹之荣。凡所拔育,显成为今德者,不可殚记。其探摘伪行,抑损虚名,则周之单襄,无以尚也。”
这些都表明许劭相面评人识才的能力卓著。其才学出众,为人清高、有操守,喜欢品评人物,且评价既中肯又精准至极,被许多人赏识。他与堂兄许靖等人创办的被称作“月旦评”的,每月初一换评人物、事件、诗文、字画的活动在汝南一带蔚然成风,参与者众多,影响也非常大,逐渐成为名士们品评人物的代名词。据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 “子将者, 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之言,也予以了佐证。因当时国家用才以察举制为主,但在不得不逐渐向先九品中正制发展时,需要乡贤大儒名士品评举荐人才,存在着这么个时代大背景。这是在当时清议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成了清议活动的一部分。许劭他们的品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月旦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誉,只要在月旦评中被许劭给予好评,此人便身价百倍。被月旦评肯定者,在朝堂上威风凛凛,其风采和影响力甚至能超越公卿大臣。这种说法虽不无夸张,但也足见月旦评在历史上影响之深远。故后人视“月旦评”为天下第一评。宋人秦观也有诗曰:“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门生故吏知多少,尽向碑阴刻姓名。”
鉴于郭泰、许劭和符融等名士可识人于屑微之间、预言于非显之前,持正以评辨才庸、明理以论断善恶。他们不光只是口说褒贬,而且有时是直接做,比如郭太就参与了党锢之祸。因此,他们可以引导和左右社会舆论,对朝廷用人和社会治理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相当于是在给社会存病予以诊断与治疗,所以后世就将治人病的“针砭”与谈评人事的“月旦评”结合,就有了成语“针砭时弊”的诞生。针,是针对、关注而发现;砭,是刺破、挑出而指明。这俩医具和它们代表的文字不是简单的重叠堆砌,而是意思上的更进一步,以比喻指出时代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以求改正向善。
声明:本文由好见识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为本论坛立场和观点的表达,此仅作分享。欢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