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8|回复: 3

[国内中医药传承] 中医中药之我见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7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6
发表于 2023-11-14 18: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年,总是可以看到知乎上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有很多人自豪的宣称自己是“中医黑”。做“中医黑”很光荣吗?有点不理解。

我查询了一下,发现中医存废的问题始于近代。是西医进入中国后出现的。民国时很多文化名人也对中医不满,比较知名的就有我们的鲁迅先生,陈独秀,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严复等。1928年,民国全国教育会议上,汪企张提出废止中医案,没有通过。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在中央卫生会议上,“废止中医案”获得通过。1929年3月,在中医界的强烈反对下,获得舆论声援,最终国民政府文官处批示,“撤销一切禁锢中医的法令”。至此,存废之争告一段落。

2006年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医学与哲学》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再次引发存废讨论。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2016年12月,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所以,目前官方是支持中医药发展的。不存在存废之争。

在我看来,中医西医之争,表面上是科学之争,背后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竞争。我们包容吸收西方文明,但是肯定不会放弃自己的文明。所以,中医不会被放弃,只会被继承发展。

我是学西医的,我对中医的了解,仅仅在于《中医学》,《针灸学》两门课。我自学了《中国医学史》。

其他对中医的了解,来自于历史典故,比如,病入膏肓,杯弓蛇影,讳疾忌医,杏林春暖。看过一点《黄帝内经》。

说实话,我对二千年前的古人还是很钦佩的,写《黄帝内经》的人,也绝对是当时的医学大成者。虽然有些错误认识,但是大部分内容,即使用今天西医的眼光看,还是很正确的。可见,我们老祖宗是有智慧,有实践的。我推测我们老祖宗肯定是做过人体解剖的。相信在奴隶社会以及部落纷争的年代,解剖人体不是问题。因为那时候战争也很频繁,战争中杀人很常见。或者用奴隶来祭祀上天也会很常见。中国的古人对人体内部肉眼可见的结构,必然是清楚的。而欧洲的医学之王盖伦,只能通过解剖动物来研究人体解剖结构,因为他那个时代的欧洲不允许解剖人体。所以盖伦的医学理论里留下了大量的错误。

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如此先进,又历经2000年,由历朝历代的无数的中医医师不断实践积累,去芜存菁,反思总结,发展创新,如今流传下来的中医医学会是一堆没用的垃圾,是骗人的东西?你信吗?反正我是不相信的。我认为,中医医学肯定是我们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一种民族瑰宝。毋庸置疑这一点。

中医中药有落后于时代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医中药正确的态度,不是放弃和抛弃,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医望闻问切应该保留和继承,因为西医诊断同样有视触叩听的物理检查,但是把中医切脉吹的神乎其神就过分了。用“阴阳五行理论”来演绎推理中医中药是落后了,但是从宏观角度看待疾病发展和中药药理的方法并不落后,我认为,反而具有先进性。

我对中医知道的确很少,但我就是很朴素的认为,中医医学应该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宝库。

中医是个很庞大的体系。包括很多内容。至少包括:中医理论,古代中医典籍,中医诊断学,经方,中药学,针灸学,中医临床分科,其他治疗方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气功,药膳)等。

就从中药说起吧。我们中国第一个科学类的诺贝尔奖,青蒿素。青蒿素就是当年的科技工作者搜寻民间治疗疟疾的中药验方,逐步缩小范围,耐心提纯后发现的。开始是用加热的方法提取,总是不成功。后来看到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得到启示,应该用生榨。才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价格便宜,对传统抗疟疾药物耐药的患者依然有效,挽救了世界上大量的生命。这是青蒿素被诺贝尔奖选中的原因。

一个青蒿素,只是一个中药,从一个验方中发现的。中国的民间验方,中草药还有很多很多,这里面难道没有金矿可以继续挖掘吗?我相信肯定是有的。

在我们中枢神经领域(排除掉精神科药物),很多年都没有创新性的国家一类或二类新药获得批准了。国内有条件批准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那个新药971就不提了,那个药物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批准上市只是暂时的。中国国家药监局2020年7月底批准的一款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先必新(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其中的一个有效成分“右莰醇”,就是从我们的传统中药冰片中分离确定的。右莰醇显示出良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缺血,减轻脑水肿的效果。在国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该文献已经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Stroke。这又是一个中药现代化的例子。

笔者小时候经常感冒咳嗽,咳嗽的时候,医生经常给我开“甘草片”。这是一种主要以甘草为原料的药片,现在比较少见了。缺点是甘草味道比较特殊。有人不喜欢吃。我倒是挺喜欢甘草的味道,可以含服。止咳效果不错。有一次我咳嗽的非常厉害,咳嗽了一个多星期,都影响睡眠了,咳嗽的胸部肌肉痛,甘草片也不管用。我后来是服用了蛇胆川贝液才逐步好了的。还有,用罗汉果泡水可以止咳,这是很多人都尝试过的,效果确定。

笔者的妈妈有胃病。按照西医就是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使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剂,胃动力药物。如果确定有幽门螺旋杆菌,就要使用抗幽门螺旋杆菌三联治疗。笔者妈妈用过一种中药叫做“附子理中丸”,是一个黑色的大药丸,吃起来满嘴中药味,粘粘的,像糯米糕一样。但是对我妈妈的脾胃涨满,嗳气,胃痛效果很好。经常是吃过药丸后,再喝点热水,过一会就打几个嗝,症状就缓解了。

笔者常推荐的一个中药“锡类散”,国内很多药厂都生产,有不同的品牌。成分很简单,就是由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牛黄组成。具有解毒化腐的功效。用于咽喉糜烂肿痛。看起来就是一些黑色的粉末。但是用来治疗口腔溃疡,效果出奇的好。把粉末洒在溃疡上,含服。一天用个三次四次。基本上当天就不痛了。两三天就痊愈。就是这么好用。又便宜又好用。

更别说外国人都推崇的马应龙痔疮膏,香港的京都念慈庵枇杷止咳炼蜜了。效果非常好。

10

主题

17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8: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国外,科学家们并没有像我们国内一些中医黑把中医看的一钱不值,把中医当做昨日黄花,甚至当做骗子。国外的有厂家就利用欧洲的传统医学开发出桃金娘油(吉诺通),用于止咳化痰,效果很好。不知什么原因,近些年在国内看不到了。下面是我网络搜索的截图。
QQ图片20231114183929.png

欧洲传统上有使用圣约翰草治疗抑郁的经验,现代医学也发现,圣约翰草提取物可以获得良好的抗抑郁效果。我查询网络发现,圣约翰草提取物是作为保健品上市的。如下。
QQ图片20231114183929.png

现在有大量的中药提取物在进行纯化,分离,检验,试验。你到中国知网随便检索一下就能看到很多中药提取物的文献。我相信,未来必然诞生一些新药上市。

重视中药的现代化开发验证,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最直接的道路。这里面也是大有可为。但是这是最低级的开发利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中医验方,收录的中药种类,不过就是那么多(大概几万个验方吧)。像中东的石油,即使储量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坐吃山空啊。

我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论,大家看看对不对。很多中药验方有效,疗效独特,大家都认可吧。比如,六味地黄丸,比如,桃红四物汤,比如,马应龙痔疮膏,比如,银黄含化片。比如,著名的云南白药。这些都是已经久经验证的。单药的疗效,比如,柴胡褪热,板蓝根抗病毒,三七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延胡索活血散瘀,刺五加“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意”,你可以认为是民间偶然发现疗效,然后流传下来的。但是这些好的中药组方,药物配伍是如何形成的呢?如何能组配得当,对症对病,治疗有效呢?中药的背后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的中医理论?没有中医,哪里来的中药?断言“废医验药”,是不是舍本逐末?真这样做了,中医中药真的就废了。

还有个著名的中药方剂—安宫牛黄丸,出自清朝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吴鞠通是明清时期的中医温热学派的代表。该药物有12味,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用以治疗温热病的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属于中药开窍剂。历史达两百年以上。我在神经内科工作时,一些重症昏迷的脑梗死患者用过该药物,的确有效。至今该药物也收录在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药物的介绍,这个药物的组方是依据温热学派的中医理论创造出来的,不是误打误撞蒙出来的。是医生根据自己对药性的理解,根据中医理论指导,按照传统的中药组方君臣佐使原则搭配的。没有中医理论,这个复方药物就不会诞生。所以,某个中药再好,它也是中医理论诞生的产物。中医理论发展,才是中药发展的根,中药发展的灵魂。

欧洲历史上也用过草药,但是欧洲历史上有没有类似中医这样,正式的与宗教,巫医区分开的传统医学呢?把医学作为一门学问,把药物作为一种正式的治疗手段,医生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欧洲有没有?通过我弱小的欧洲医学史知识,我了解到,欧洲在中世纪之前有过,但是后来到了中世纪就停滞了,断层了,基本就没有了。欧洲的传统医学是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公园前460年生)开始的,他被认为是西医的鼻祖,被称为“医学之父”。他做到了巫医分离,注重临床观察,记录症状,将疾病分类为急性,慢性,风土,传染四种。并使用加剧,复发,消散,危象,发作,康复,峰,等名词描述疾病过程,对症状学,物理检查,外科治疗,脓性胸膜炎预后的说明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四体液学说(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认为疾病乃体液失调的结果。希波克拉底以后,欧洲的医学治疗反而退步了。到了古罗马时期,欧洲医学之王—盖伦,大概是公元200年左右欧洲医学又有了发展。他对动物进行了解剖。提出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神经科学的知识理论。但是,他关于血液在人体内如何流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先纠正盖伦理论错误的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他编写的《人体的构造》(1543年)是人体解剖学权威著作之一。维萨里被认为是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17世纪被威廉•哈维进一步纠正,替换为血液循环理论。盖伦的理论在长达一千多年没有人更正,放血疗法成为了基本方法。

欧洲有太长时间的中世纪(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宗教统治了。在神学,宗教统治下,科学被压抑,医学被压抑,中世纪欧洲人最擅长放血疗法。很多放血疗法的操作是理发师来做,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理发店的标志是红蓝螺旋条纹,红色代表血液。有人说为什么现代欧洲没有用传统医学看病,不是他们不想,是他们没有啊。

中医中药自两千年前黄帝内经早就与巫医分开(《黄帝内经》成书时间不定,有人考证为先秦,有人说战国,也有人说西汉,大家认为黄帝内经可能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完成的,其中的《素问》《灵枢》部分篇章可能成书于先秦),两千年间一直是不曾间断的发展。中国两千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世俗社会,是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没有掌控中国社会的政治权利。南北朝时,南朝梁信奉佛教,梁武帝曾三次出家同泰寺为僧,由皇室大臣出重金把他从寺庙赎身出来。而且僧侣道士不用缴税,使得国家财政重大损失。唐朝时诗人杜牧有诗歌《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描述了南朝时佛教兴盛的景象。

唐朝时,佛教一度盛行,连皇帝都虔诚信佛,出现了儒家和佛教的争斗,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迎接佛骨入宫供养三日。韩愈写下了《谏迎佛骨》,论不应该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信佛的国运不长,“事佛求福,乃得其祸”。结果没有阻挡住宪宗迎接佛骨,还险些丧命。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此时52岁。他的家人也跟着被遣送到潮州,由于一路辛苦,小女儿病死在路上。“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随,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中医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儒家的一统天下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儒家的抗争,中国可能陷入宗教神权的泥潭,如果在宗教神学的统治下,中医可能真的就被断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

回帖

5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5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学派的发展体现了中医历史:总体上说,春秋战国时,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汉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医经七家其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经》,但仅有《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一书承传下来,成为中医理论基础。东汉时,张仲景著作《伤寒论》,围绕该医学著作形成了伤寒学派。金元时期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即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人,建立了中医的四大门派,有火热论派,攻邪论派,滋阴论派,补脾论派。明清时期,病因从热立论,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以及三焦辩证方法,由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学家发展为温热学派。民国时期,西医来到中国,一些中医学家提倡中西医融合汇通,如: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而衍成汇通学派。上面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词条—中医学派。

历史上,中医得到政府的一定支持,在政府内部也得到了一定地位。“太医是在汉代就设立的官职。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上面内容来自百度百科词条—太医。中医的没落是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的事。西医随着强势的西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起过来,中医才开始逐步没落的。即便如此,常州的孟河医派在民国时依旧兴隆,孟河医派的几个大家(费,马,巢,丁)在上海坐诊,名声很大。

钱学森晚年认为,“中医的特点是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是科学的。” 同时他也认为“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

我认为,中医发展到现在,中医中药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理论和知识,是科学的,是辩证唯物的,是经验总结的理论,是实证的理论。中医不完全是经验医学。中医是有很多创造和发现的。用现代科学观点看,中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致广大,尽精微。西医研究越来越精细,向着精微方向发展。而中医则是用自然哲学的角度宏观的看待疾病和人体。

左手和右手,我们都不想舍弃。宏观和微观不可偏费。所以,重视西医,为什么同时要放弃中医呢?


——————————————————————————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习近平2021年5月12日至13日在河南南阳考察时的讲话



转自:知乎 追随光明的松鼠(苏州大学神经病学硕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9

回帖

2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11-16 1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反对传统中医中药的文章,提到目前的许多中药对于药效和不良反应等都含糊不清,而且中药讲求千人千方,针对同样的病情没有一个唯一的解决手段,会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药方。这样的说法,我是比较赞同的。

因此,现在买药,如果是中药或者中成药,我都会看看其不良反应等,大多数情况下基本都是不详的字样。这也会让我心中踌躇不安,既愿意相信其药效,又担心这不明的不良反应。

从小我们都听长辈说起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是药三分毒。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在治好病的同时,肯定也会对身体有其他的伤害,只是程度轻重而已。

所以,对于中药或者中成药,未来的发展,应该尽可能的通过临床实验来确定药效和不良反应。让我们对这类药物更好信心。

我是学理工的,我相信自然科学。而且最近几百年的科学发展,也证实了科学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是巨大的。

所以对于中医中药,我觉得它们并不是与西医西药是对立的,通过对中医中药的深入研究,科学化,这更是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变的过程。

我们的老祖宗有太多的好贵的资源留给了我们。医圣张仲景的千金方,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有华佗等一大批古代神医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中药的医药学经验。通过对这些药方的进一步研究,采用科学的手段,利用统计学理论,确定药效和不良反应,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中药的贡献。

中医药对我们而言,就算一个巨大的宝库,通过挖掘,分析,肯定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结果。

我们总觉得理工科的诺贝尔奖是科学技术的最高认证。青蒿素的获奖也证明了我们通过对老祖宗的宝库挖掘,就能获得世界人民都认可的成就。

另外说点题外话,很多的中医,对于治病的分析,都是基于表象或者结果论,认为有效果了就行,以一些玄而又玄的理论来分析治病的过程。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推广中医药没有任何好处。处于病痛中的病人,很多时候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有就有效果呢,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接受中医药的治疗。如果治好了就皆大欢喜,如果没治好,就听天由命的。这样的一个理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如果中医药真的有效,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探究其内在机理,更加准确的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得到可靠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信服。

对于疾病,我觉得套用老祖宗的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也说的过去。很多药物的作用都是以毒攻毒的,这种情形在古装武侠剧中经常见到。基于物理的众多守恒定律,我觉得任何病因,都应该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就像现在疫情下的病毒,都会研制出对应的疫苗。而对于细菌,能够研究得到对应的抗生素。所以任何病因,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都应该能够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因为我们站在中医药的基础之上,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现代医学应该发展的更好,更有前途。

希望中医药+现代科学的结合,能够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转自知乎蕙质兰心的《我对中医中药的看法》,我觉得非常共性,所以拿来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