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2|回复: 1

[黄帝内经]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里说的“秋冬养阴”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24-9-5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攻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解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从字面上来看,秋冬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季节而已,这句话最重要的其实是“养”“阴” 这两个字。
     1.何为“养”?
     关于这个“养”字,可以有四种解释:以制为养、以补为养、以调为养、以护为养。
     以制为养,即强调对立制约观念在调养中的重要性。春夏食寒凉能制约盛阳,秋冬常服温热能制约盛阴;
     以补为养,即“补其不足”,意为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以调为养,即着眼于平人养生,平人其实就是跟病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以调作养之意比较切合实际。即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以护为养,也可以理解为不伤阴,因为秋冬会伤阴,所以要保护好体内的阴这件事就变得尤为重要。

     2.阴阳之间相互关系
     想要理解阴,就要理解阳,就要理解阴阳之间的两种关系。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
     1)相互制约。
     王冰于《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阳气根于阴, 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故以斯调节,从顺气根”。这句话意思就是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
     这个地方的“养”字,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制衡的意思。以互制达到互养的目的,使阴阳不偏而平衡;但张介宾曾主张春夏需避风凉生冷,保全阳气,以防秋冬阴气过胜而为病,秋冬反之亦然。
     以上二者的区别在其基于的前提不同。以春夏为例,王冰的前提是春夏阳盛,故需制阳;张介宾的前提是春夏易贪风凉而生冷,故需护阳。
     2)互根互用
     王冰认为阳气根于阴,故需春食凉、夏食寒,以益阴而能阴中求阳,秋冬反之;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阴而患火证。

     3.秋冬养阴的真正内涵
     根据以上可得,“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养阳和养阴并不是单纯的“补”的意思。虽然《内经》说了我们应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这里的“养”从那段话的内容来看并不是说我们要“补”,这个“养”是告诉我们要顺势、顺时而为。
     在春天的时候做让阳气生发的事,这叫春生;在夏天的时候做让阳气生长的事,这叫夏长;在秋季做让阳气收敛的事情,这叫秋收;在冬天做让阳气闭藏的事情,这叫冬藏。
     所以,这里的“养阳”和“养阴”并不是单纯的“补阳”和“补阴”,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和饮食。这样我们也就能知道秋冬的“养阴”到底是为了什么:
      1)有利于平衡脏腑阴阳。阴虚者,秋冬症状更明显些,因为阳气内藏,易阳亢生热,此时宜注重养阴,重新达到阴阳平衡。
      2)增加身体底蕴的好时候。对于平时身体还不错的人,秋冬养阴也是为了让阳气能够更好的闭藏起来,以为来年更好地生发休养生息做足准备;特别是身体偏弱、消瘦、气血不足者,秋冬各脏腑机能旺盛,一方面是阳气内收之效,再者,寒冷的环境也需要摄入更多能量。所以,食欲会明显增强,可利用此时机,增加摄入,相对来说,滋补更容易吸收。

常人调养方式
     常人指的就是体质无偏颇,身体健康状况比较良好的人。此类人秋冬养阴要注意冬季严寒,生活起居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情绪安定,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的积蓄闭藏。
     但秋冬是可以适当出点汗的,出汗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热量本身就会消耗很多脂肪。出汗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人体的神经得到放松,使情绪更加稳定。出汗还可以清洁皮肤,使皮肤的毛孔不堵塞而有利于健康。但是冬季不要过汗、过度劳作,更不可房劳伤精,冬季不注意养护阴精,春天就会发生温热病。故《黄帝内经》又存“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说。
     秋冬养生要适当活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不过,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秋冬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鸡肉等。     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秋冬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整脾胃。
     中医认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所以秋冬养阴的同时也要扶阳,还需要适当加一一些补充阳气的食材或者药材,并且需要注意头、脚、腹的保暖。

食疗:西洋参山药水鸭汤
     材料: 山药30克,西洋参10克,生姜3片,水鸭半只。
     做法: 先将水鸭切件焯水,然后将药材洗净,一-同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适量,用中火到慢火煲汤。汤成后,食盐调味即可。
     此汤健脾益胃,滋阴强身。适合阴虚瘦弱者,常见面色萎黄、肌瘦肤热、腹胀食少、饥不欲食、唇干少饮、手足烦热、舌淡红、苔少。

2

主题

4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虚体质调养方式

     说起秋冬养阴,是不是就想到了阴虚之人。没错,有阴虚体质的人在这个季节确实应该好好养生。
    1.怎么知道自己是阴虚体质?
     偏瘦的人大多阴虚。与气虚型体质不同,从体型上看,阴虚体质的人常常比较偏瘦,但看上去给人十分精干的感觉。不过,同时阴虚严重的人也会出现水肿,类似营养不良的水肿,但都属于局部水肿,比如下肢、腹部、眼袋等,整体身材看起来还是偏瘦的。
     脸红。阴虚体质人的脸红不是健康自然的那种红润,而是两块颧骨特别红;嘴唇干裂。阴虚体质的人嘴唇容易干燥起皮,还经常会有用舌头舔嘴唇的小动作,同时嘴唇还会裂开出血;咽喉有痰、干燥,总觉得有痰还咳不出来,阴虚的泡沫痰和水饮的泡沫痰存在较大差异,阴虚痰少、轻而粘,泡沫很小,吐在水里则漂在水面上,而水饮痰多、重而滑,泡沫较大,入水即化。
     阴虚体质人群的大便不一定是稀或者干,但一定是涩滞难排的,怎么努力就是很难排出大便,一般上厕所一蹲便是半个多小时。
     阴虚体质的人性格大多比较外向,且日常生活中心情容易亢奋和激动,也容易动怒,阴虚症严重的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容易着急上火、发脾气,处理问题常常不冷静,所以也时常与人发生口角。
    2.阴虚体质具体如何调理?
     阴虚体质的人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像是注意睡眠、运动、还有情绪管理之外,平素要适当吃些滋补阴液以及甘凉滋润的食物,如糯米、藕、黑木耳、银耳、甘蔗、梨、百合、山药、枸杞、麦冬、阿胶等。可选用枸杞、百合、银耳、麦冬、山药煲瘦猪肉、鸭肉、猪肺汤。忌食辛辣刺激性、温热香燥、煎炸炒爆的物品;少食过分温热燥热的食物,以免耗伤人体阴液,如辣椒、大蒜、韭菜、花椒、桂皮、干姜、丁香、羊肉等。

莲子百合煲瘦肉
     做法:用莲子(去芯) 20g、百合20g、猪瘦肉100g。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每日1次。
     此汤可以清心润肺、益气安神,适用于阴虚质见干咳、失眠、心烦、心悸等症。

蜂蜜蒸百合
     做法:将百合120g,蜂蜜30g, 拌合均匀,蒸令熟软。时含数片,咽津,嚼食。
     这款食疗能够补肺、润燥、清热,适用于肺热烦闷,或燥热咳嗽、咽喉干痛等症。

     如果感觉自己的阴虛体质比较重,那么就要根据不同脏腑的情况来用药了。比如肺阴虚就要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心阴虚的话天王补心丹比较合适;脾胃阴虚用益胃汤是不错的选择;肝阴虚主要用一贯煎、四物汤就行;肾阴虚用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了。
     另外,女贞子、麦门冬、北沙参、玉竹、枸杞子、桑椹、铁皮石斛、黑芝麻、鳖甲都是补阴的中药,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注意事项
     就算是秋冬养阴,也不能一概而论,养生时切忌盲从,还需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对于一般平和体质或者阴虚体质的人来讲,食用滋阴润肺、养阴润燥的中药或食物是没问题的,它们能补充或保养人体阴液、阴精。
     但对于阳虚人群,“秋冬养阴”不能单纯地进补滋阴润燥的药食,还需要温润之品。这是因为阳虚之人对四季气候变化的适应力较差,耐春夏不耐秋冬,不宜在阴暗潮湿寒冷的自然或居住环境下生活。
     阳气不足体质者四时均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黏腻难于消化的偏颇食品,即使夏季也不可过食寒凉。饮食调养可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粳米、扁豆、牛肉、猪肚、鸡蛋、鱼类、蘑菇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