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回复: 1

[药膳] 和宋朝的美食达人学做黄芪粥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5

回帖

76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76
发表于 昨天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穿越宋代想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那一定会请苏轼当美食顾问。“苇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走到哪吃到哪,还特别喜欢写自己吃了什么、什么好吃,并且把烹饪方法记录下来,是当时妥妥的美食达人。大诗人不仅爱吃、会吃,还擅于通过日常饮食调养身体。“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描述的就是苏轼三十九岁时谪居密州,当时“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耆煮粥荐春盘”就是用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那么,黄芪粥有何功效,怎样煮好一道黄芪粥呢?

  黄芪,性平味甘,既可以入药,亦可以用于日常的养生保健。黄芪粥在《冷庐医话》等书中已有记载,是用黄芪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益气健脾、升阳补中、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煮黄芪粥要注意的是黄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黄芪通过中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药汁,用这个药汁加大米煮粥,才能起到养生的效果。

  首先取黄芪大约30克,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过滤备用;

  第二步,将取出的黄芪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滤出药汁,然后重复该步骤。

  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把三次煮的药汁混合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粥即可。

  黄芪粥重在提气,最适宜早上喝,并且这个粥方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平和温润,尤其在暑热湿重的季节,自己动手煮一道黄芪粥,既表达了对家人满满的关爱之情,也能够保健养生,提升中气,增强免疫力,一家人到了秋冬就不容易生病了。(大同晚报 文/恒文)

2

主题

8

回帖

2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3
发表于 昨天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药之长”是黄芪

  中国人历来好补,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味补益的中药材,比如冬虫夏草、鹿茸、人参、枸杞、当归、黄芪等等,有补阴的,有补阳的,有补气的,有补血的。在当下,保温杯里泡几片黄芪、几粒枸杞,那可是养生爱好者的标配。
  在这些众多的补药之中,最为人们所熟知,也最常用的,恐怕就属黄芪了。黄芪也是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为医家、病家所喜。其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更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应用极其广泛。

     一、色黄卫气喻长寿
  黄芪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它的别名又叫“戴糁。”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戴糁的民间老中医。戴糁六十多岁,医术精湛,为人厚道,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他后来为救一个坠崖小儿而不幸牺牲了。
  黄芪古时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指出了黄芪的颜色;“耆”,长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耆是年长,二是说黄耆长得非常长,所有的根类中药,没有比黄耆再长的。
  黄芪之所以被古人认为是“补药之长”,源于其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质量上乘的黄芪生长于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这些地区干旱缺水、日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使黄芪茎高大直立、枝叶茂盛,得水泽之精,从而拥有显著的甘温补气、延缓衰老功效。

     二、补益脾肺功效多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可升可降,可表可里,具有显著的补气功效,且通过其补气而能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活血养血、生津止渴。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脾气不足的病证
  黄芪色黄属土,归于脾经,具有十分显著的补益脾气功效。
  1.补中益气。治疗脾气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四肢倦怠、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等病证,配伍、单用都有效,且一般用量较大,以炙黄芪为好。
  2.升阳举陷。用于脾气不足而导致清阳不升出现的眩晕,脾气不足、固摄无权引起的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等。黄芪不但补益脾气作用强大,且能补气升阳、补气固摄,是治疗清阳不升、中气下陷病症的要药,常配伍柴胡、升麻等升提药,一般用量较大,如补中益气汤。

  (二)肺气不足的病证
  黄芪归于肺经,甘温补气,具有显著的补益肺气作用,肺气不足的多种病证皆可应用。
  1.益肺固表止汗。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而出现外感;肺气不足、汗孔开阖失常,则出现自汗、多汗。黄芪归于肺经,能补益肺气、固表止汗,是治疗体虚外感、自汗、多汗的要药,常配伍防风、白术,如玉屏风散。
  2.益肺止咳平喘。主要用于肺气不足、肺肾两虚、肺脾气虚的慢性咳喘,表现为久咳久喘、动则喘息、呼多吸少,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大疱、肺气肿等疾病。

  (三)气虚水肿
  气虚则推动无力,水液不能及时运行、排出体外而引起水肿。黄芪能益气以利水消肿,是治疗气虚水肿的常用药,可配伍茯苓、防己等,常见于慢性肾炎等多种肾性水肿。

  (四)血分病证
  中医有“气为血之师”之说,意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保证足量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气虚则生血不足而引起血虚,通过补气能促使血液生成,黄芪是补气生血最为重要的药物,常配伍当归,且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5倍,如当归补血汤。
  同样,气虚则推动乏力,血行不畅易引起瘀血,如中风后遗症常常表现为气虚血瘀。因此,在治疗上通过补气促使血液运行,以补气活血化瘀,常配伍当归、川芎、赤芍等,如补阳还五汤。

  (五)消渴
  气虚则不能生成津液、促使津液流动,就会出现水肿或口渴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如消渴。黄芪通过补气作用,既能生津又能行津,还能升津,是治疗消渴的要药。现代研究也证明,黄芪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六)疮痈久溃不收口
  有些外科、皮肤科患者,局部疮痈溃烂、久不收口,原因在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治疗上,除消疮排脓之外,还当补益气血、收敛疮口。黄芪能补气生肌、托疮排脓,配伍当归、金银花等药,可用于皮肤疮痈后期。

  三、典籍记载,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恶白鲜皮。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症癖,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药类法象》: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如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疮疡血脉不行,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
  《汤液本草》:气温,味甘,纯阳。甘微温,性平,无毒。入手少阳经、足太阴经,足少阴、命门之剂。《心》云:补五脏诸虚不足,而泻阴火、去虚热,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珍》云:益胃气,去肌热,诸痛必用之。
  《本经逢原》:黄芪性专实卫,温补下元,而当归补血汤,曷不用地黄之属,反用此三倍于归,其义何居?盖阴血之虚而发热,明系阳从阴亢,自必峻用阴中之阳药为君,兼当归引入血分,自然阳生阴长,阴邪退听而亢热除矣。若用纯阴滋腻,徒资胶滞,热无由而散也。是须黄芪固护其营,不使重夺其汗,而阴自守、热自除矣。昔人言无汗不得用黄芪,服之令人胸满。皆指表实形瘦色苍,胸中气盛者而言。若卫气虚衰之人感寒,虽用表药,多不能作汗,须用黄芪建中之属,始得汗解,不可拘于俗见而废圣法也。

  四、黄芪适用人群是哪些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才比较适合使用黄芪或者说使用黄芪比较安全呢?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总结了这类人的特点:
  他们的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平时易于出汗,畏风,活动后气促,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总体给人一种“虚胖”的感觉,尤其是腹大而松软。

  五、黄芪用量多少需分清
  黄芪应用十分广泛,不但是医家手中的常用药,而且也是大家用于养生保健的常用品。应用形式多样,有熬粥、煲汤、茶饮等,由此涉及黄芪的用量问题。
  (一)作为药用,黄芪入汤剂的用量跨度较大,在10~60克,甚至更大,取决于黄芪所主治的病证和同用药物之间的剂量之比。
  (二)作为食用,黄芪的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天10克以下,多用会产生内热和腹胀等不良反应。
  对于没有明显气虚的人群,不主张平时随便食用黄芪。而出现感冒发热、病邪亢盛、饮食积滞、湿热内蕴、热毒的人群,禁用黄芪

  六、黄芪食疗、茶疗方
  黄芪自古也是“药食同源”的药物,是平常百姓生活中煲汤常用的养生食材,最常被用于熬粥。宋代,苏东坡喜欢煲黄芪粥来补养,留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

       (一)黄芪粥
  组成:黄芪10-3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煮制方法:将黄芪片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用黄芪水同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
  功效:补益脾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
  适应症:适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表虚不固,汗出异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二)黄芪枸杞茶
  黄芪10克,枸杞子10克,水煎后代茶饮用,对气血虚弱的人群效果更佳。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综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杨柏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指导:中医科主任中医师 马军)、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启疾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