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回复: 2

[其它] 谈谈中医脉诊的起源,原理,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回帖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54
发表于 昨天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来系统性地探讨一下脉诊的起源、原理、诊断范围以及科学性这几个核心问题。

1.脉诊的起源历史

脉诊(切诊)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其历史非常悠久,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萌芽与早期探索(先秦时期):
在《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已有大量关于脉诊的理论论述,奠定了脉诊的基础。它描述了脉象与脏腑、气血、阴阳、四时的关系,提出了“三部九候”等诊脉方法(不仅诊手腕,还诊头、足等全身多处动脉)。

更早的文献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精于脉诊的故事,虽带有传说色彩,但反映了脉诊在先秦时期已被重视和应用。


系统化与规范化(汉晋时期):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脉学理论,特别强调了“独取寸口”(即只诊手腕桡动脉)诊脉法的原理和优越性,大大简化了诊脉部位。

王叔和与《脉经》(西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具有里程碑意义。王叔和系统整理了《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等前人的脉学论述,首次归纳总结了24种脉象(如浮、沉、迟、数、滑、涩、弦、细等),详细描述了其指感特征、临床意义及鉴别要点,使脉诊理论和方法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与细化(宋元明清时期):

后世医家不断在《脉经》基础上进行补充、阐释和实践。

如宋代崔嘉彦著《崔氏脉诀》,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以歌诀形式阐述27种脉象,影响极大),清代李延昰著《脉诀汇辨》等。

对脉象的分类、主病、相兼脉的临床意义等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


近现代: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尝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阐释和研究。

利用脉搏描记仪、压力传感器、多普勒超声等技术进行脉象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探索脉象形成的生理、病理机制。


核心起源点:脉诊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和长期的生活观察、医疗实践。古人通过触摸体表动脉(尤其是手腕桡动脉)的搏动,感知其速率、节律、强度、形态、位置深浅、流利度等多方面特征的变化,并将其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疾病状态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寸关尺

寸关尺


2. 脉诊的原理(中医理论视角)

中医脉诊的核心原理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寸口为脉之大会” (《难经·一难》): 手腕桡动脉处的“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被认为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所在,而肺主气,朝百脉。全身脏腑气血的信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最终汇聚反映在寸口脉上。

脏腑分属: 中医认为寸口脉的三部(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

左寸: 心、膻中(心包)

左关: 肝、胆

左尺: 肾(阴)、膀胱、小肠

右寸: 肺、胸中

右关: 脾、胃

右尺: 肾(阳)、命门、大肠

(注:具体分属在历代医家间略有差异,但大体框架一致)

气血阴阳是根本: 脉象是人体气血阴阳运行状态在体表动脉搏动上的外在表现。

气: 推动血液运行。气虚则脉弱无力;气滞则脉涩不畅;气逆则脉弦硬。

血: 充盈脉道。血虚则脉细或芤;血瘀则脉涩或结代;血热则脉数。

阴阳: 阴阳平衡是健康基础。阳盛则脉数、洪、实;阴盛则脉迟、沉、紧;阴虚则脉细数;阳虚则脉沉迟无力。

整体观念: 脉象不仅反映局部脏腑病变,更能体现全身气血阴阳的整体状态和正邪交争(正气与病邪斗争)的态势。

外邪与内伤: 外感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入侵,或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都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脉象变化。

简单概括: 通过感知寸口桡动脉搏动的各种特征(位、数、形、势),推断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盛衰、阴阳平衡状态以及病邪的性质(寒热虚实)和病位深浅(表里),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3. 脉诊能诊断哪些内容?

脉诊是中医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能提供以下方面的诊断信息(需结合望闻问三诊综合分析):

判断病位(脏腑定位): 通过寸关尺三部脉的异常变化,结合脉象特征,推测病变所在的脏腑(如左关脉弦常提示肝胆病变)。

判断病性(寒热虚实):

寒证: 脉迟、紧。

热证: 脉数、洪、滑。

虚证: 脉虚、细、弱、微、濡、芤(多提示气血阴阳不足)。

实证: 脉实、洪、弦、紧、滑(多提示邪气盛实或气滞血瘀痰阻等)。

判断邪正盛衰:

脉有力:正气尚足,邪气虽盛但正邪交争激烈。

脉无力:正气亏虚,抗邪无力。

推断疾病进退与预后:

久病脉见缓和,是正气渐复,病情好转之象。

新病脉见沉细弱,提示正气不足,病情可能较重。

脉证相符(如实证见实脉)为顺;脉证相反(如实证见虚脉)为逆,预后多不佳。

识别特定生理状态:

如滑脉常见于孕妇(气血充盛以养胎)。

特定体质(如痰湿体质可能见滑脉)。

辅助鉴别诊断:

如同样是头痛,肝阳上亢者脉多弦劲有力,气血亏虚者脉多细弱。

重要提示: 脉诊提供的是证候信息(如阴虚火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等),而非直接的西医病名诊断(如高血压、糖尿病、肺炎等)。一个脉象可能对应多种西医疾病,同一种西医疾病在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脉象。脉诊必须与望诊、闻诊、问诊紧密结合,才能准确辨证。本文仅做学习交流,欢迎讨论



10

主题

25

回帖

8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87
发表于 昨天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桡动脉的搏动,判断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依据脉搏的速率、强度、节律等特征,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脏腑功能与气血盛衰,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几千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脉诊导源于《内经》,发展于《难经》,实践于《伤寒杂病论》,完善于《脉经》,推广于《脉诀》《濒湖脉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7

回帖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44
发表于 昨天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上古時期,上古医生僦贷季、鬼臾区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达到相当水平。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脉诊鼻祖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少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_一组六种。

在我国典籍中,对脉诊多有记述。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汉和帝时,著名医生郭玉擅长脉诊。有一次,汉和帝想试一试郭玉切脉的本领,就叫一位手腕秀美如玉的男宠与一些宫女混杂在一起,躲在帷幕后面,然后让她们依次伸出手腕,请郭玉把脉。诊完脉后,郭玉对汉和帝说:“左阳右阴,其中的脉象有男女之别,好像有怪异的人混杂在宫女里面,我认为刚才接受切脉的人不全是女子。”汉和帝听后不禁赞叹其脉法之精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