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掌握药物配方和控制剂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智慧的过程,融合了理论指导、大量实践、细致观察,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 总的来说,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核心途径:
一、 药物配方的来源与组方原则
古代药物配方(方剂)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而是在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1. 中医理论的核心指导:君臣佐使
这是中医组方最根本的原则,源自《黄帝内经》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子的绝对核心和灵魂。 臣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病(次要病症)起作用的药物。 佐药: 作用有三:一是协助君臣药治疗次要症状;二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这就是剂量安全的体现);三是在病邪太盛时可能拒药,加入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作为反佐。 使药: 一是引经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变部位;二是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的药性。 例如《伤寒论》中的名方“麻黄汤”(用于风寒感冒): 君药: 麻黄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 桂枝 - 助麻黄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佐药: 杏仁 - 降利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增强平喘之效。 使药: 炙甘草 - 调和麻黄、桂枝的辛燥烈性,防止发汗太过。 2. 经验的积累与传承(“神农尝百草”的精神)
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基础的方法。 亲身尝试: 古代的医家、采药人会亲自尝试各种植物、矿物、动物药材,记录其味道、服后身体反应(如发热、发汗、腹泻、呕吐等),从而了解其药性(寒、热、温、凉)和毒性。这过程风险极高,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观察学习: 观察动物生病后会吃哪些植物来疗伤,从而发现某些药材的功效。 民间经验: 广泛收集民间偏方、验方,经过实践验证后,纳入医学体系。许多方剂都是先在民间流传有效,后被医家记录和改良。 3. 经典医书的奠基与传承
古代医家将理论和实践经验编纂成书,代代相传,不断修正和完善。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也包括了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神农本草经》: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无毒滋补、有毒治病、剧毒攻邪),首次系统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功效和主治,为组方提供了药物学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被称为“方书之祖”。它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创造了大量至今仍在使用的经典方剂(经方)。书中 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剂量和煎服法都记载得非常详尽,展示了极高的剂量控制水平。
二、 剂量的控制方法
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古代,剂量控制同样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 1. 专用的权衡器具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精确的称量工具。 度量衡系统: 汉代就有了一套完整的药秤系统,单位包括斤、两、铢、分等(例如“十六两为一斤”,“二十四铢为一两”)。虽然历代数值有变化,但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是统一的。 “方寸匕”和“钱匕”: 这是非常有特色的散剂(粉末状药物)计量工具。 方寸匕: 是1平方寸大小的匕匙(类似现在的勺子),取药粉至不落为度。约等于现在的2-3克。 钱匕: 用五铢钱币(汉代铜钱)作为工具来抄取药粉。 “撮”、“升”、“合”: 用于测量颗粒状或液体药物的体积单位。 2. 灵活的比例系统
在许多方书中,药物剂量常以比例关系出现,而非绝对重量。例如“桂枝与芍药1:1”、“半夏与生姜2:1”等。这大大增加了方剂的适应性,可以根据病情轻重、患者体质,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整个方剂的量,而君臣佐使的结构关系不变,保证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煎服方法中的剂量控制
中药的服用方法本身就是剂量控制的一部分。 分次服用: 一剂药煎煮好后,通常分为“二服”、“三服”(即分2-3次喝完)。医生会嘱咐“顿服”(一次喝完)、“频服”(分多次少量喝)或“日三夜二服”(一天喝五次),通过控制每次摄入的量来调整药力。 观察反应: “中病即止”是重要的原则。尤其是服用泻下、发汗的猛药时,一旦见到疗效(如大便已通、微汗已出)就要停止服药,防止过量伤身。这体现了动态调整剂量的思想。 4. 炮制工艺减毒增效
通过加工处理药材,可以改变其药性和毒性,从而间接扩大了安全剂量的范围。 减毒: 如半夏、附子有毒,通过炮制(如姜制、炙、蒸煮等)大大降低其毒性,使得临床使用更加安全。 增效: 如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其止痛效果,蜜炙甘草增强其滋补作用。
总结
古代人药物配方和剂量控制的智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以理论为纲(君臣佐使、辨证论治),保证了组方的逻辑性和方向性。 以实践为本(亲身尝试、长期观察、临床验证),不断积累和筛选有效配方。 以工具为器(精细的度量衡、专用药匙),实现了剂量的标准化和可重复性。 以方法为用(比例缩放、分次服用、中病即止、药物炮制),在临床中灵活控制最终作用于人体的药量,确保安全。 这个过程充满了古人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尽管是传统科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数千年来无数人智慧、经验甚至生命的结晶,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体系。 文章仅做学习交流,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