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8|回复: 1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复制链接]

17

主题

27

回帖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34
发表于 2025-8-20 1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民间中医爱好者 于 2025-10-10 16:53 编辑

对于初学者而言,背诵歌诀是快速掌握中医核心理论、诊断、中药和方剂知识的“捷径”。这些歌诀历经千百年锤炼,言简意赅,押韵顺口,将复杂的医理浓缩于寥寥数语之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以下分享最经典、最核心的入门必背歌诀,并附上简要解释建议。

一、 基础理论篇

这是中医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框架,必须先理解再背诵。

《阴阳学说》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说明:这16个字是辨证的总纲。概括了所有疾病的基本病性(寒、热、虚、实)都与阴阳失衡有关。

《五行学说》与脏腑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
五脏: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六腑)。

说明:这是最基本的对应关系歌诀,必须烂熟于心,后续的生理、病理都基于此。

二、 诊断篇(四诊)
重点是望诊和脉诊,问诊和闻诊亦有口诀,但更重在实践。

望舌(舌诊) - 必背!
舌诊是中医非常独特且重要的诊断方法,歌诀非常多,选最基础的。

舌之与苔,须要分晓。尖上属心,根下属肾。
中间脾胃,两边肝胆。苔白表寒,苔黄里热。

说明:此歌诀告诉你舌体不同部位对应不同脏腑,以及苔色(白、黄)所代表的基本病性(寒、热)。

切脉(脉诊) - 《濒湖脉学》27脉诀是经典,但入门先背以下几句
脉学精深,入门先掌握几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脉象。

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水漂木似毛轻。
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
迟脉:迟脉一息惟三至。
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
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涩脉:涩脉如刀刮竹行,细迟短涩往来难。

说明:浮(主表证)、沉(主里证)、迟(主寒证)、数(主热证)、滑(主痰饮、食积、实热)、涩(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这六种脉象是临床最常用的。

三、 中药篇(本草)
背诵中药,主要是记其性味归经和核心功效。

《药性赋》- 入门首选!
分为《寒性药》、《热性药》、《温性药》、《平性药》四篇,语言对仗,朗朗上口。
《寒性药》开头: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热性药》开头: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说明:强烈建议从《药性赋》背起,它帮你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中药数据库框架,知道什么药大概是治什么的。

《十八反》、《十九畏》- 必背!关乎用药安全!
这是中药配伍的禁忌,绝对不能错,是医生的“红线”。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说明:必须死记硬背,刻在脑子里。例如“半蒌贝蔹及攻乌”意思是: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都不能与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同用。

四、 方剂篇
背诵方歌的目的是记住方剂的组成、主治和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

《汤头歌诀》- 方剂入门不二之选
清代汪昂所著,收录300余首方,每首方编成一首七言诗,完美包含方名、组成、功效。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说明:这一首方歌,就把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及其衍生方六君子汤(+半夏、陈皮)、异功散(+陈皮)、香砂六君子汤(+木香、砂仁)全部串讲清楚了,效率极高。

其他必背基础方歌示例: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五、 经络腧穴篇
《十四经穴分寸歌》或 《井荥俞原经合歌》
经络穴位歌诀较长,入门可以先背一条经络的歌诀感受一下,或者背诵特定穴位的歌诀。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说明:这是肺经的穴位歌诀,按顺序列出了所有穴位名。对于初学者,可以先重点背诵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位的歌诀,它们临床用途最广。

学习建议与背诵顺序
1.先理论,后应用:先背下《阴阳》、《五行》基础歌诀,理解了中医的思维模式。
2.药性优先:紧接着背诵《药性赋》,对常用中药有个大概印象。
3.方歌跟进:在认识一些中药后,开始背诵《汤头歌诀》。背方歌时,可以回头复习方中每味药的药性,双向巩固。
4诊断穿插:舌诊、脉诊歌诀可以随时开始背,并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5.安全第一:《十八反》、《十九畏》要尽早背熟,形成本能警惕。
6.理解大于死记:在背诵时,一定要看注释,理解每句话、每个词背后的医理。否则就是小和尚念经。
7.反复诵读:利用碎片时间,每天朗读,形成肌肉记忆。
8.最后切记:歌诀是“拐杖”,是帮助我们记忆的工具,但不能替代对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的深入学习和临床实践。背熟这些歌诀,只是为你打开了中医殿堂的大门,门后的广阔世界,还需要你不断探索。

个人浅见,欢迎讨论


4

主题

14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养生之道 于 2025-10-10 16:03 编辑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瓜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辨舌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其寒热多寡,以审阴阳,细辨真假,问其汗之有无,以辨虚寒,以别虚实,)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其头痛为邪甚,不痛为正虚,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问其身之部位以审经络,亦以一身重痛为邪甚,软弱为正虚。问其小便红白多少,大便秘溏、清谷、清水,以别寒热虚实,)

五问饮食六问胸(问饮食以察其胃气之强弱,问胸者兹胃口而言也。浊气上干,则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七聋八渴俱当辨,(问聋者,伤寒以辨其在少阳与厥阴,杂病以聋为重,不聋为轻也。问渴者,以寒热虚实俱有渴。大抵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饮者为寒,口中热,引饮不休者为热,大渴谵语不大便者为实,时欲饮水,饮亦不多,二便通利者为虚证,)

九问旧病十问因,)问旧病以知其有夙疾与否,问其致病之因以为用药之准,)再兼服药参机变(表、里、寒、热,补泻之中自有神机变化之妙。)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妇人以经为主,问其有无迟速,以探病情,兼察有孕与否。)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小儿欲作痘疹与外感同,宜辨其手中指,足胫,耳后筋色为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