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回复: 0

肝气虚弱,不能调畅养荣,相火郁于经络,宗筋失于濡养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2

回帖

11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8
发表于 前天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毛丹 于 2025-9-11 16:39 编辑

病人,40岁,有病二年,久治不愈,现治疗如下:此人中等身材,面色憔悴,舌淡红,苔薄白脉滞小。忧郁不乐,胆怯恐惧,夜梦宜易惊,全身力乏,疲软 ,阴部时感发热。问起原因,一年前因晚上外出,受惊吓。经当地医院,民间医生以惊恐伤肾而论治,服金匮肾气丸,桂龙牡,巴戟,仙灵脾,海狗肾,阳起石等药没有效果。

辩证:此人按常理辩证惊恐用药效果不好。通过临床辩证,乃肝气虚弱,不能调畅养荣,相火郁于经络,宗筋失于濡养所致。
治疗:补益肝气,疏通经络,佐以调和后天和先天。
方药:柴胡,陆续草,黄芪,山萸肉,丹参,六黄籽,当归
评语:柴胡疏肝解郁,陆续草益肾固精,黄芪益气,山萸肉,补肾添精,丹参化淤,六黄籽调后天和先天益肾,当归活络补血,后天是精血之源,先天是藏精之地;精血足血脉足,肝气疏筋脉充,在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加减药方剂量服药一个疗程诸症好转,继续治疗服两个疗程临床症状恢复,二次找回尊严和雄风

医案探讨分析:

一、 常规辨证与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初期治疗,很容易将医生引向“惊恐伤肾,肾阳虚衰”的常规思路。


1.诱因明确:一年前夜晚外出受惊吓。《黄帝内经》云:“恐伤肾”,“惊则气乱”。惊恐确易导致肾气下陷,精气不固。

2.症状佐证:
阴部时感发热:可能被误解为“虚阳浮越”的假热现象(但通常伴有舌红少津等热象,此患者没有)。
全身力乏、疲软:被视为肾阳虚,无力温煦的表现。
胆怯恐惧:肾在志为恐,肾虚则恐。

3.治疗用药:之前的医生使用了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收敛固涩)、巴戟天、仙灵脾(淫羊藿)、海狗肾、阳起石(全是强力壮阳温肾之品)。

为何无效?


因为这套治法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患者的核心病机并非纯粹的肾阳虚衰,而是本虚标实。大量温燥的壮阳药进入体内,不仅无法补益真正的虚弱之处,反而会耗伤阴血,助长郁结的相火,使得内热更盛,经络更加壅滞,因此越治越差。

二、 突破性辨证:肝气虚弱与相火郁结

这位医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被“恐伤肾”和“阳痿”的表象迷惑,而是通过四诊合参,抓住了关键矛盾:


1.面色憔悴,舌淡红,苔薄白,脉滞小:
“脉滞小”是核心线索。“滞”指流通不畅,提示气机郁滞;“小”指脉形细弱,提示气血不足。这直接指向了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滞)和肝气本身不足(小)。
舌象不支持明显的热象(苔不黄)或寒象(舌不淡胖),说明病不在单纯的寒热。

2.忧郁不乐,胆怯恐惧:
这不仅是肾的问题。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气虚弱,则谋虑不出;胆气不足,则决断不能。故表现为情绪忧郁、遇事胆怯。肝气足,则升发有力,人自然乐观勇敢。

3.夜梦宜易惊:
魂藏于肝。肝气亏虚,血不养魂,则魂魄不安,夜梦纷纭,容易惊醒。

4.全身力乏,疲软:
肝为“罢极之本”,是耐受疲劳的根本。肝气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故周身疲软无力,这并非肾虚独有的症状。

5.阴部时感发热(关键鉴别点):
这是“相火郁于经络”的明证。肝肾同源,内寄相火。肝主宗筋,阴部为宗筋之所聚。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导致相火(生理之火)不能正常布达,郁结于下焦经络,故感发热。这是一种郁热,而非肾阴虚的虚火,更非肾阳虚。

核心病机总结:


肝气虚弱(本虚) → 疏泄失常,气机郁滞 → 相火郁结于下焦经络(标实) → 宗筋失于气血濡养(结果)。
肝气就像负责运送补给(气血)的将军,将军自己都虚弱无力(肝气虚),就无法将补给顺畅地送达前线(宗筋),同时后勤部队(相火)也堵在半路(经络郁结),造成局部混乱(发热)。前线(宗筋)既得不到补给,又被混乱困扰,自然无法正常工作。

三、 方药解析:精准打击,丝丝入扣

治疗法则是:补益肝气(治本)、疏通经络(治标)、调和先天后天(固本)。


君药:黄芪、柴胡
黄芪:大补元气,但此处主要用于补益肝气。李东垣称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现代中医研究也认为其能补肝气,强“罢极之本”,解决乏力疲软的核心。
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它像一位向导,引领补进去的肝气(黄芪之力)通达全身,解开郁结的气机。二者一补一疏,恢复肝的疏泄功能。

臣药:山萸肉、当归
山萸肉:酸温质润。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它不仅能助肾固精,更能收敛耗散的肝气,防止补而耗散,与柴胡的升散形成一对巧妙的制约。
当归:补血活血。肝藏血,补肝必补血。当归能养肝血,并使补而不滞,活血以通经络,解决“脉滞”的问题。

佐使药:丹参、陆续草、六黄籽
丹参:活血化瘀,凉血安神。此处用它活血通络,化解经络中的郁滞,为气血通行扫清障碍;其性微寒,可轻微清解郁热(阴部发热);兼能安神助眠,治夜梦易惊。
陆续草(应为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续断之名,即有接续断折、畅通气血之意,非常契合“疏通经络,濡养宗筋”的治疗目的。
六黄籽(疑为枸杞子):枸杞子能滋补肝肾,益精明日。此处用它“调和后天和先天”,肝肾同补,益精血之源。精血同源,精血充足,肝气才有物质基础。

全方配伍思路:


以黄芪、柴胡为核心,强健肝气功能;以山萸肉、当归、枸杞滋补肝体,化生精血;以丹参、续断疏通经络,化解郁滞。整个方子补而不腻,疏而不耗,温而不燥,完美契合“肝气虚弱,相火郁结”的病机。

四、 总结与启示

1.辨证重于辨病:不能一见“受惊吓”和“功能障碍”就直奔补肾壮阳。必须详查脉证,找到真正的病机。此案“脉滞小”和“阴部发热”是推翻旧论的关键证据。


2.重视“肝气”理论:肝气虚弱、肝用不及导致的郁症,与肝气郁结(实证)同样重要,却容易被忽略。其表现为忧郁、胆怯、疲乏、功能减退,需用黄芪、柴胡等补益升发。


3.“宗筋”属肝:《内经》云:“阳明主润宗筋”且“肝主筋”。治疗此类问题,从肝(调气血)和脾胃(生化气血)论治,往往是更有效的途径。


4.相火郁结的概念:生理之火(相火)因通道(经络)堵塞而变成郁火,表现为局部发热、烦躁等,需通过疏通经络来解郁散火,而非用寒凉药清泻。

整体治疗观:医者明确提出“调和后天和先天”,方中黄芪、当归、枸杞等均兼顾脾胃气血与肝肾精血,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与“肝肾同源”思想的结合。这个医案深刻地说明了中医的灵活性:“肾”的问题,其源可能在“肝”;“阳虚”的表现,其质可能是“气郁”。 唯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效如桴鼓,帮助患者“找回尊严和雄风”。

案例来源中医启疾光交流群,仅做学习讨论,不做诊断参考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