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0

肝脾不合,奇经失约,湿浊下注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2

回帖

111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1
发表于 前天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某,男  29岁,有病几年,治疗如下:
四诊:此人微胖,面黄,舌头胖大有齿痕:有腥,湿骚气:有病三年,腰酸背痛,后背怕冷,当地都把他按肾阳虚治疗,吃了很多补肾之药,效果平平,补得咽干舌燥;又有肾虚:左玄脉,右弱
辩证:肝脾不合,奇经失约,湿浊下注。
治疗:疏肝健脾,调奇经止湿浊。
方药:白术,三精散,山药,白芍,柴胡,车前子,角霜粉,
评语:此人久治不愈,医者看到齿痕胖大都以脾肾阳虚而论治,谁知是奇经失和,不能制约,湿浊下注而引起病变,白术健脾燥湿走奇经,三精散调阴阳和奇经化湿浊三药各归其经,山药健脾益肾,后天健,先天和;芍药敛阴疏经络,柴胡疏肝升阳,柴胡白芍配伍疏中有升,一阴一阳,肝属木,五行之首,肝主筋,那位又是诸筋之汇,所以经络通,后天健,先天足,配合角霜粉温肾走督脉,白芍与角霜粉配合阴阳复配,白芍能去除角霜粉热燥之功;车前子利湿浊;后天是精血之源,先天是精血之根,督脉是诸阳之汇,所以后天健,先天足,湿浊去,精血固,督脉回,阳能升,阴能收,阴阳平衡,何愁病魔缠身。后续在根据临床辩证加减方药剂量,服药两个疗程,临床得到恢复,达到病人满意。

医案分析讨论详解

一、 四诊信息摘要
望诊:体型微胖,面色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闻诊:身体有腥味、湿骚气。
问诊:男,29岁,病程三年。主症:腰酸背痛,后背怕冷。治疗史:曾被多位医生辨证为肾阳虚,服用大量补肾温阳药物,但效果不佳,反而出现咽干舌燥的上火症状。
切诊:左脉弦,右脉弱。

二、 辨证分析
1.剖析前医误诊原因:
“腰酸背痛,后背怕冷”确实是肾阳虚的常见表现,但这只是表象。
前医忽视了几个关键反指征:
体质与舌象:“微胖、面黄、舌胖大齿痕”是典型的脾虚湿盛之象,说明身体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产生了多余的“湿”。
治疗反应:服用温补药后不仅无效,反而“补得咽干舌燥”。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说明体内并非单纯的虚寒,而是有湿浊或郁热堵塞了气机。补药性温燥,无法被吸收,反而助热炼湿,加重了壅滞,从而上火。
气味:“腥、湿骚气”是湿浊之邪外溢的表现,直接证明了湿浊的存在。
脉象:“左弦右弱”。左脉弦,主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右脉弱,主脾气虚弱。这是一个肝郁脾虚的经典脉象组合,而非单纯的阳虚脉(应为双脉沉细无力)。

2.辨证:
肝脾不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肝气郁结(左脉弦)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右脉弱),即“肝木乘土”。脾运失常,则水湿内停。
湿浊下注:脾虚所生之湿浊,在体内郁积,随气机流注,尤其容易向下走到下焦,导致腰府、肾窍被湿邪困阻,从而出现类似肾虚的腰酸、沉重感。
奇经失约:这是本案辨证的精髓和升华。“奇经八脉”具有溢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其中,带脉主“约束诸经”,它的功能失常(失约)会导致带下、遗精、腰酸溶溶如坐水中等精微不固、湿浊下注的症状。督脉行于后背,总督一身之阳,督脉气血不利也会导致“后背怕冷”。您将此病机与奇经(尤其是带脉、督脉)联系起来,解释力远超单纯的脏腑辨证,完美解释了为何症状在肾而补肾无效的深层原因。

三、 治则治法
“疏肝健脾,调奇经止湿浊”治法,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再是单一的“补”,而是以“调、疏、利、固”为核心,恢复了身体的平衡。

四、 方药解析
君药 - 白术、山药:健脾益气,燥湿(白术)利湿(山药),从根本上切断湿气的来源,强健后天之本。白术“走奇经”,此为用药之妙。
臣药 - 三精散、柴胡、白芍:
三精散(通常由天精-枸杞、地精-地黄、人精-人参或黄精组成):此药是调补的巧思。它平补阴阳气血,调和诸经,而非大温大补,既能补充因久病消耗的正气,又不会助湿生热。
柴胡、白芍:经典的“药对”。柴胡疏肝解郁,升举清阳;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一散一收,疏达肝气的同时又防止疏泄太过,完美解决了“左脉弦”的肝郁问题。肝气条达,有利于脾胃运化和湿邪疏散。
佐药 - 车前子、角霜粉:
车前子:利水渗湿,通淋,使困于下焦的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给邪以出路。此为“止湿浊”的关键。
角霜粉(鹿角霜):温补肾阳,收敛止血、固精。其性温而不燥,且重在“固涩收敛”,尤善入奇经,能“走督脉”,收束带脉,固摄下元。完美针对“奇经失约”和“后背怕冷”的核心病机。
使药 - 白芍(兼使药):与角霜粉配伍,白芍之酸敛阴柔,正好可以制约角霜粉的温燥之性,使其温阳固摄而无伤阴助热之弊,谓之“阴阳复配”。

综合方义:
柴胡、白芍 调理肝气(调机)。
白术、山药 强壮脾胃(开源)。
车前子 利湿泄浊(去路)。
三精散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角霜粉 温通督脉、收束带脉(固本)。
最终达到“后天健,先天足,湿浊去,精血固,督脉回,阳能升,阴能收,阴阳平衡”的至高境界。

五、 治疗过程与小结
患者服药两个疗程临床恢复,证明了辨证论治的完全成功。
详询治疗史至关重要:患者的无效治疗史是反向辨证的金钥匙。
整体观念不可或缺:不能见肾治肾,需将脏腑(肝、脾、肾)与经络(奇经八脉)结合起来分析。
给邪出路是治疗实证的关键:湿浊为实邪,必须用疏利之法,而非闭门留寇的蛮补。

这个医案展现了中医功底和灵活的临证思维。没有被表面症状迷惑,而是通过四诊合参,尤其是对治疗反应和体味的敏锐捕捉,直击“肝脾不和、奇经失约”这一复杂病机。处方立法严谨,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分明,既有对经典药对的娴熟运用(柴胡、白芍),又有对奇经药物的巧妙选择(角霜粉、白术),更有顾护周全的平衡之道(用白芍制角霜之燥)。此案从误治案例中成功翻盘,并且融合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的优秀范例,非常值得学习和讨论。

案例来源中医启疾光交流群,仅做学习讨论,不做诊断参考依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