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回复: 0

孩子近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健康风险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回帖

3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6
发表于 昨天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则新闻:继云南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2022年被发现是“零近视”后,该省今年又新增两所“零近视”学校——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腊福小学与戈的小学。这两所小学323名孩子无一近视,视力全部在5.0及以上。

PART01 三所“零近视”小学带来的启示
  云南三所学校创造出近视率为“零”的奇迹,并非依靠昂贵的多媒体设备,也没有高科技的干预手段,关键就是保证学生每天3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
  晨跑、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环环相扣,孩子们在青山、绿树、田野间奔跑游戏,眼睛长期处于自然光环境下。用戈的小学校长的话说:“想要孩子眼睛亮,让他们多待在户外吧。”
  医学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是预防青少年近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自然光线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有效抑制眼轴变长,而眼轴过长正是近视的主要诱因。
  然而,这剂免费的“良药”却在当今社会变得稀缺。学校担心安全,家长追求成绩,孩子的户外时间被压缩,于是,出现了“越重视教育、越损害视力”的怪圈。
  我们一方面为孩子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却在剥夺他们保护视力的时间,“足量的户外运动”看似简单,却是当前教育生态较缺失的一环。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一些学校和家长把分数视作教育成功的指标,从小就让孩子在题海中游泳、奔波于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双眼长期被电子屏霸占、被近距离读写禁锢。这些“室内化”的生活模式,让孩子失去了通过阳光保护视力的天然机会,也让鼻梁上的眼镜度数越来越高。
  “多运动有什么不好?孩子们身心健康、三观正确最重要,视力好是一辈子的大事,是看见美好世界的基础,做错题、没考好都是小事。”腊福小学校长的话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这三所学校都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恰恰是这种“落后”,却“意外”保留了教育与自然最本真的联结。课后,孩子们不是与电子产品为伍,而是在锻炼或参与农耕劳动,他们的世界不仅有课本和作业,还有青山、蓝天和家里的活计,在运动与劳动中,他们不仅强健了体魄、保护了视力、减少了看电子产品的时间,还培养了责任心、自理能力、协作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所“零近视”小学像一面镜子,启示我们:教育的成果,不仅可以体现在成绩单上,也可以映照在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睛里;好的教育可能不需要高昂的代价,而需要回归常识、回归自然、回归儿童的天性。
  是时候重新审视户外运动的重要性了,对预防近视来说,它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PART02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载:“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指出肝血虚会导致视力下降。
  《诸病源候论》记载:“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腑脏之精华,若劳伤腑脏,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 可以理解为肝开窍于目,脏腑精华上输于目,若出现劳伤使脏腑精气损伤,肝气不足感受风邪,因精华气衰而视力减弱看不清远处物体。
  《东垣十书》载:“能近视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
  元代王海藏《此事难知》载:“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
  综上种种,中医认为肝血亏虚、脏腑精气劳损、阳气不足(心阳不足)都可以引起视力下降。
  由此可见,孩子近视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健康风险的。

PART03 防止近视的生活调理
  在近视预防措施中,除了足够时间的户外活动,用眼习惯、睡眠时长、饮食习惯等方面也对视力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 注意用眼习惯,避免眼睛疲劳
  0-6岁儿童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单次用眼时间不要超过40分钟,每周不要超过3次;学龄期儿童用眼,眼睛与物距要保持40cm的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0分钟做一下眼保健操。
  ● 学生应当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以及充足的睡眠时间
  学生发生近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睡眠时间短。青少年学习生活压力大,昼夜休息不规律,作息紊乱导致眼部疲劳缓解时间不足,假性近视容易进一步发展,引起器质性病变。
  ● 饮食对近视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学生应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类营养物质,合理的饮食、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适当补充,能帮助视力的正常发育。

  此外,中医推拿对近视有预防、控制作用,时间充足者,建议眼保健操每日操作1-2次,每周可以进行2-3次推拿。(广东省中医药局综合新华社、五方小儿推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