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回复: 0

耳朵是心梗的预警器?医生:耳朵出现这4个症状,抓紧去医院

[复制链接]

4

主题

2

回帖

33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33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大叔今年54岁。最近两个月,他总感觉自己的右耳朵莫名地发麻,偶尔还冒出些“皱纹”,连老婆都打趣是不是最近操心得太多导致“未老先衰”。最让他在意的是,有一次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耳垂处突然多出一条斜向的折痕。

邻居建议他去医院看看,不以为然的张大叔被家里人拉去了门诊。当医生仔细察看他的耳朵之后,竟皱起了眉头,建议他赶紧做一个心血管全面检查。结果一出来,张大叔和家人都吃了一惊:他的心脏动脉已经有了明显的粥样硬化。

习以为常的耳朵“毛病”,居然埋藏着心梗的风险?

耳朵,原来不只是听觉的“收音机”,更可能是心脏健康的早期预警器。许多人或许已经听说,通过皮肤表面、指甲、甚至舌头能初步判断健康状况。而你有没有想过,耳朵的一些变化,真的可能隐藏着心血管疾病的蛛丝马迹?

到底耳朵和心梗有关系吗?医生为何如此警觉?如果你或家人出现这些耳朵的异样情况,是不是该引起足够重视?

耳朵的异常,是不是心梗的高危信号?科学解释这样说

很多人对“心梗”谈虎色变,却往往忽略了身体各处的“危险信号”其实早早就会显现。而耳朵的这些信号,是源于哪种科学机制呢?

耳朵和心血管系统之间,有着紧密的微循环联系。耳廓区血管丰富,对血流状态变化尤其敏感。当全身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微小血管供血不畅时,耳部最容易首当其冲地出现供血障碍。

有明显耳垂斜线(Frank’s sign)的人群,心血管事件(如心梗、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无此特征者高出30%以上。

这不是单一研究结论,在我国近年来的临床调查中,60岁以上出现耳部异常(褶皱、发麻、暗红等),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提升约23.4%。

什么原因使得耳朵和心脏如此“神同步”? 专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下降,最先影响的正是末梢供血区域,而耳朵正是最“前沿”的哨兵。当这些微循环出问题,身体最先通过耳部表象反映出来。


除了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因素也都会引发或加重耳朵异常。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颤抖”“褶皱”“变色”,其实在无声地提醒你:“心脏可能出问题了,该重视了!”

耳朵上的4个异常,或许是心梗的信号,抓紧重视不要拖

到底哪些耳朵的表现,要格外上心?本次梳理了权威文献总结的4种高相关信号,请对照自查:

1.耳垂斜线

耳垂处出现一条45度左右的深斜线,无明显外伤或穿孔史。数据显示,Frank’s sign出现者心梗风险高出31.7%,尤其是50岁以上男性。

2.耳朵暗红或萎缩

若平日里耳廓鲜红、温润,最近却变得局部暗红、发紫或有局部萎缩,也要留意。这通常与微循环障碍、血压波动、血糖异常密切相关。一项纳入1200人的临床队列显示,出现耳朵萎缩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1.6%。

3.耳廓、耳垂持续发麻或麻木

如近期反复出现单侧或双侧耳朵发麻、明显感觉不适,又无明确神经炎或外伤史,需要警惕是否末梢动脉供血不足。高血糖与高血脂患者更易出现这一表现。

4.无明显原因的耳朵皱缩、硬结、刺痛

忽然发现耳朵有异常的皱缩、变硬,或较持久、刺痛,多为血管动脉供血异常或微血管堵塞引发。专家数据,耳廓无创异常与急性心梗的相关率达到26.2%。

这里特别提醒:耳部症状不是100%等于心梗,但出现上述问题,务必引起高度警觉,尤其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家族史者,请尽早至医院筛查心血管系统。

如何科学预防心梗,保持好耳朵与心脏的健康屏障?

如果发现自己耳朵有这些异常,应如何采取积极措施,从而守护心脏健康?医生建议如下:

建立良好的心血管健康管理意识。全年定期查体,尤其建议每年一次心脏彩超+血脂、血糖检测,发现异常提前干预。

坚持饮食均衡,远离高盐高脂。多选择深色蔬菜、全谷物、坚果类(每日核桃10克左右),搭配优质蛋白,有效减少血管“堵塞”风险。

积极运动,控制三高,调节体重。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运动,更利于改善微循环。同时戒烟限酒,睡眠规律。

出现可疑耳部表现尽早就医。早排查、早诊断、早干预,尤其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者更要提早关注,一旦发现心血管风险,规范治疗、严密复查。(寻味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2001-2025 Discuz! Team. zyqjg.com

版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