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8-30 19: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风后肩痛的中药塌渍治疗规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出。
本文件由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汲广成、张为民、郑鹏、边静、牟开今、孙舒、张琼帅。
中风后肩痛的中药塌渍治疗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风后肩痛中药塌渍治疗的禁忌症、诊断依据、症候诊断、中药塌渍治疗、异常情况处理、疗效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中风后肩痛的中药塌渍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册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
GB/T 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症侯部分
DB22/T 2969.1-2019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1部分:中药塌渍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751.1、GB/T 16751.2和 DB22/T 2969.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风 stroke
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来源,GB/T 16751.1-1997,4.11]
3.2 中风后肩痛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因中风后肩部经气不利或失濡,产生肩痛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3.3 中药塌渍 chinese medicine collapsing stains
将中药制成糊剂,敷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药物渗透以治疗疾病的方案。
[来源,DB22/T 2969.1-2019,3.2]
3.4 气虚血瘀 [凝]证 blood stagnation due to qi deficiency syndrome
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以面淡而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脉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GB/T 16751.2-1997,5.1.7]
3.5 痰湿阻络[痹]证 syndrome of phlegm-dampness blocking collaterals
痰浊湿邪阻痹经络,以肢体或关节等处顽麻、肿胀,或皮肤肿硬、麻木、瘙痒,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GB/T 16751.2-1997,14.1.8]
3.6 阳虚寒凝证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agulated cold
阳虚失温,阴寒凝滞,以形寒肢冷,胸胁、脘腹、腰膝冷痛喜温,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GB/T 16751.2-1997,5.4.7]
3.7 阴虚血瘀[瘀热]证 yin asthenia and blood stasis
阴液亏虚,兼挟瘀血,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午后低热,局部刺痛,或出血挟块、色紫暗,或舌有斑点,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来源,GB/T 16751.2-1997,5.3.8]
4 禁忌症
4.1 严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精神障碍。
4.2 血液疾病、肿瘤、发热、感染及传染性疾病。
4.3 皮肤破损及皮肤过敏。
4.4 其他不能接受塌渍治疗的疾病。
5 诊断依据
5.1 多发生在中风病后 1 个月~3 个月内,应符合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参见附录 A。
5.2 单侧肩部疼痛,皮肤潮红、皮温升高或不明显。
5.3 单侧肩部肿胀,活动受限。
5.4 排除外伤、感染、周围血管病等非中风病所致的肩痛。
6 症候诊断
6.1 气虚血瘀证
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疼痛,皮色晦暗,肌肤甲错,木痛或不知痛痒,身倦乏力懒动,少气懒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6.2 痰湿阻络证
瘫痪侧肢体肿胀沉困,按之凹陷,皮薄色多晦暗,肢体沉重懒动,局部发凉,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头身困重,口淡粘腻不渴,面色晦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6.3 阳虚寒凝证
瘫痪侧肢体肿胀,按之疼痛不移,色青,局部发凉,且疼痛较甚,常在夜间加剧,遇寒凉时更甚,喜以厚衣物裹之,畏寒喜热,舌暗色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6.4 阴虚血瘀证
瘫痪侧肢体肿胀,颜色发赤,自觉有灼热感,抚摸时亦有局部发热,喜接触凉物,舌质绛或有瘀斑,脉数或细涩。
7 中药塌渍治疗
7.1 处方
7.1.1 气虚血瘀证
黄芪 50 g、鸡血藤 50 g、络石藤 50 g、青风藤 50 g、海风藤 50 g、伸筋草 50 g、红花 50 g、金银花 50 g、玄参 50 g,土鳖虫 15 g。
7.1.2 痰湿阻络证
白术 50 g、鸡血藤 50 g、络石藤 50 g、青风藤 50 g、海风藤 50 g、伸筋草 50 g、红花 50 g、金银花 50 g、玄参 50 g,土鳖虫 15 g。
7.1.3 阳虚寒凝证
艾叶 50 g、鸡血藤 50 g、络石藤 50 g、青风藤 50 g、海风藤 50 g、伸筋草 50 g、红花 50 g、金银花 50 g、玄参 50 g,土鳖虫 15 g。
7.1.4 阴虚血瘀证
白芍 50 g、鸡血藤 50 g、络石藤 50 g、青风藤 50 g、海风藤 50 g、伸筋草 50 g、红花 50 g、金银花 50 g、玄参 50 g,土鳖虫 15 g。
7.2 制备
将处方研末粗细至 200 目,与凡士林混合调匀,按照药粉与凡士林 1:5 的比例,敷于单层纱布上,使塌渍药膏厚度保持在 0.5 cm~1 cm。
7.3 操作
7.3.1 评估患者临床表现、既往史、施治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等。
7.3.2 摆放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舒适合理,暴露肩部治疗部位。
7.3.3 塌渍中药用可见光照射使其温热,温度达到约 40℃;外敷于患者肩部,保证纱布完全覆盖,予以可见光进行照射,与皮肤距离为 20 cm~30 cm,热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注意头面部重要器官保护。
7.3.4 治疗时间每次 30 min,每日 1 次,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可见光温度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注意中药塌渍的温度变化,防止感觉障碍患者引起烫伤。
7.3.5 治疗完毕后,清洁局部皮肤,整理床单,合理安排体位,清理用物,洗手。
7.4 治疗疗程
连续治疗 2 周为 1 疗程,一般治疗 1 个~2 个疗程。
8 注意事项及处理
8.1 注意防止烫伤,若局部出现水泡,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将水液抽出,以消毒沙布敷盖,胶布固定即可。
8.2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8.3 监测过敏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痛痒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
8.4 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
9 疗效评价
9.1 记录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变化,应用简化 Fugl-Meyer 上肢评定量表进行评价,具体评分方法参见附录 B。
9.2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价,具体评分方法参见附录 C。
附 录 A (资料性) 中风病中西医诊断依据
A.1 中风病中医诊断
A.1.1 主要症状包括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A.1.2 次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A.1.3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
A.1.4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A.2 中风病西医诊断
A.2.1 脑梗死诊断
A.2.1.1 急性起病。
A.2.1.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A.2.1.3 影像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A.2.1.4 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 24 h 以上。
A.2.1.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A.2.2 脑出血诊断
A.2.2.1 急性起病。
A.2.2.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A.2.2.3 头颅 CT 或 MRI 显示出血灶。
A.2.2.4 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附 录 B (资料性) 简化 Fugl-Meyer 上肢评定量表 简化 Fugl-Meyer 评定量表见表 B.1。
表A.1 简化 Fugl-Meyer 评定量表
附 录 C (资料性)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